呼唤“导”与“学”的契合

2019-12-25 07:00朱生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契合点导学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层出不穷,其关键之处还是“导”与“学”。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拟从“开课精妙导入” “课中精准导学”和“课后精要导思”三个方面探讨“导”与“学”,以寻求其最佳契合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契合点

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活动,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真正高效的教学往往是将这两者有機融合,“学”的主体在“教”的主体导引之下自然自得地游走于知识的园地。但很可惜的是,不少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一节《师说》的公开课为例,从失误与纠正两个角度谈一谈如何达到“导”与“学”的高度契合。

一、课前设计,精妙导入

一位教师在讲授《师说》的公开课时以一个典故“子贡结庐守墓”导入。这个典故的主要内容是子贡维护和尊重他的老师孔子,突出了其尊师重教。对于将要学习的课文《师说》而言,这样的导入是不合适的。很明显,教师课前设计的这个环节“失位”了,其并没有准确把握《师说》一文的主旨,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很容易在其错误导引之下,带着尊师重教的观念去理解《师说》的文本内容。在这种前摄抑制影响下,学生课堂之初的学习就被带离了正确轨道,这种“导”与“学”就渐行渐远了。

课前设计是必要的,新课导入需要教师的精妙设计。在“精”这方面,教师的设计必须保证准确,必须基于所学的文本内容,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学生能够遵循教师的导语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以《师说》教学为例,整个单元的主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与尊师重教关联性不大。而且在教学单元中,教材编写者还特意将《劝学》与《师说》归为一类,细化出一个小主题“求学之道”。所以为了保证教材专题的精准性,教师也应从这一大一小主题出发,组织相关材料引入《师说》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应在精准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之上将导语从精准上升到高妙。教师可以在学生学完《劝学》之后,设计层递性导语:“同学们学完《劝学》一文,都明晰了‘学不可以已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应该向谁学呢?今天,韩愈用它的一篇《师说》帮我们揭开了谜底。”教师还可以将《劝学》和《师说》这两篇课文进行整合,导引学生开展小群文阅读。在导语设计时,对两篇文章进行内容的整合:“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劝学》将告诉我们怎样学,而《师说》则将向我们阐述古人的从师之道,帮助我们明晰向谁学这一问题。”

课前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导语的打磨工作,不可随意。否则,学生就不能迅速从课前的准备状态转换到课内的研习状态。

二、课中跟进,精准导学

在上文所述教师执教的《师说》公开课中,教师在课堂导入之后,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对文中关涉的文言现象进行分类梳理。任务布置后,教师就让学生自主寻找,然后像做填空题一样分别明确特殊句式有哪些,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有哪些等。第二个活动是对照教师提供的表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从“从师的对象”“从师的态度”“从师的结果”“不从师的后果”四个维度,明确其具体内容。

很明显,这两个活动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缺少了教师的积极参与。人们经常谈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真能将主导工作做好的教师不多。不少教师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由,有意识地将自己“隐身”,实践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上文所述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为例,教师需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灵活处理好“导”这个细节。例如,在文言现象梳理过程中,教师要认清学生文言基础的差异性,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针对文中多次出现的“之”,分析其用法和意义存在的差异。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比如“用心一也”和“用心躁也”中“用”的用法和意义,让同学、教师帮助其解决存在的疑惑。

从《师说》的创作主旨来看,文本意在阐明古人的从师之道。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是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但是,怎么处理这个学习环节确实需要教师仔细思量。客观地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太多会让学生原本就有的对文言文学习畏惧的心态产生更多微妙的变化。因此,教师的“导”要精准,可以简单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从全文层面梳理古人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在这个学习阶段的跟进会使学生的学习境界有所提升。例如,对“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一句内容的解构,很多学生不能直接把握其中蕴含的古人从师之道。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相反层面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师适时的导学可以使学生很快明晰古人的从师之道,继而感叹作者思想的高妙与精深。为了更加透彻地把握文本内容,教师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导学,问学生:“与之对应的从师之道是什么?”经过学生的梳理,本文的重要论证手法——正反对比论证也就随之浮出水面。这样的导学,就显得水到渠成,让学生有获得感。

三、课后小结,精要导思

谈及“导”,不少教师关注的是课前的导入,课中的导学,却淡化了课后的导思。在上文所述《师说》的公开课中,教师对其只是做了简单的总结:“古人的从师之道值得我们当代学生学习。”这样的总结并不能促进学生课后思考,虚化了课后总结这个环节。

笔者认为,课后的“导思”很重要,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总,可以促进学生将新学的内容归并到既有的思维体系之中。就《师说》学习来讲,在文言知识梳理层面,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教师要导引学生思考“之”还有哪些功能。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会提出《劝学》里出现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会提出《师说》里出现的“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的功能……在这样的思维调动之后,学生对“之”这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会更加明了。此外,就《师说》的论证方法方面,教师也可以导引学生思考其与《劝学》的相似之处,继而明晰和学习古人论证道理的基本方法。当然,课后的导思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契合学生的基础和教学重点即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使得“导”与“学”两者高度契合,方式方法有很多,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追求。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这项研究工作中,给莘莘学子带去无尽福音。

参考文献:

[1]杨爱珍.运用导学案建构高中语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J].广西教育,2019,(6).

[2]牛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17,(18).

[3]姜翠萍,曹培东.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

[4]秦培玲.试论语文课堂的“供给侧”改革——以《师说》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8,(6).

作者简介:朱生华(1976—), 男, 江苏省海安市立发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契合点导学语文教学
小学英语口语训练与普通话口语训练契合点探索与实践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广告翻译探微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找到大学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契合点,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