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0-01-02 18:19孔月红史建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贫困生精准扶贫资助

孔月红,史建梅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近年来随着沿海发达省份生源的逐年减少,许多高校改变原有以招收省内生源为主的政策,向西北、西南等边远省份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并取得了不错的招生效果。逐年增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给学生管理和资助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国务院2015年8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为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1 高校民族学生资助情况调查

该次调查对象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食院”)少数民族学生。调查方法是利用该校学工系统、个别访谈班主任及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调查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含姓名、年级、民族、地区等);是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开支主要来源;家庭收入来源。二是资助工作调查,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受资助情况;了解资助相关政策情况;申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需要提供哪些帮助。

利用学工系统,收集到如下的基本数据:2019年苏食院学生总数为9 895人,少数民族学生数为2 088人,占总数的21.10%。民族数量达35个,按照学生人数划分排名前五的民族分别是藏族(1 678人,占比80.36%)、蒙古族(85人,占比4.07%)、彝族(51人,占比2.44%)、回族(46人,占比2.20)、苗族(30人,占比1.44%)。民族学生来自于20余省市自治区,其中来自西藏、青海、内蒙古、云南、贵州的学生占大多数。全校认定贫困生数为3 670人,贫困率为37.09%。少数民族贫困生数为1 340人,占总贫困生数的36.51%。

通过与班主任及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交流,了解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些特点。

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欠佳。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饮食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进入以汉族同学占绝大多数的大学后,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常常由于汉语使用不流畅、生活习惯差异大、饮食生活水土不服等原因羞涩于交流,造成人际交往困难,甚至引发与同学、舍友之间产生矛盾等各种问题。

学习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受经济条件、生长环境及教学水平的影响,他们在学业方面较汉族学生尚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像计算机、英语等课程,有些地区不重视这类课程仅作为副课,而且教学水平较低,有些地区甚至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这使得进入大学后的少数民族学生感到此类课程学习的压力大。据调查,不会使用Word、Excel、PPT等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少数民族学生大有人在,英语口语张不开口下不了笔的也比比皆是。

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率普遍较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偏远地区,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贫困概率明显高于汉族学生。据调查,2019年,该校在校生人数7 774人,其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人数为3 302人,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人数为2 088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人数达1 340人,贫困率高达64.18%,明显高于学校总贫困率39.04%。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的贫困率远远高于汉族学生。

2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少数民族贫困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2.1.1 少数民族贫困生对资助政策了解甚少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高效,但对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及个人而言,他们并没有利用网络途径增加对资助政策的了解,有部分家庭和学生甚至不清楚国家、社会、学校对贫困生有哪些资助政策。这就有可能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错失接受资助的机会。如有些贫困新生因不了解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不知道走绿色通道入学而举债上学,无端增加了家庭生活负担。

2.1.2 少数民族贫困生对资助政策响应不积极

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对国家资助存在“等、靠、要”等不良思想,对国家资助政策响应不积极,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去争取更多的国家资助[1]。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贫困生对成绩有相关要求,部分贫困生并未在学业态度上给予积极的回应,而是直接选择放弃。

2.2 少数民族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进行贫困生认定识别。贫困生认定识别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然而,精准认定并非易事。

坐在水家客厅里,似乎回到了从前。水仙芝递过茶来,蒋海峰双手接住,茶入肚肠,一片清香留在心间。时间还早,他抬手看看手表,玻璃片上映着水仙芝的影子,往事历历在目。

2.2.1 贫困认定缺乏量化标准

所谓贫困生是指家庭收入低、负担不起学杂费、生活费的贫困家庭学生。这是一个比较模糊且难以把握的概念。评定条件宽泛,在实际过程中考虑的大致指标有: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家庭类型、父母职业、本人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支出情况、家庭负债情况、是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等。虽然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但因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衡量贫困与否的差异性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确定的量化标准,大都仅靠一纸证明或教师同学的感觉判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2.2 贫困生有效信息采集较困难

自2019年起贫困生认定申请区别于以往的是之前学生必须提供地方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须加盖公章),而2019年之后贫困生认定申请不再需要提供地方相关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只以个人申请承诺为主。这就极大考验学生的诚信度,不排除为了利益而虚报信息的可能,进一步加大了精准识别的难度。信息采集除了通过学生本人进行家庭情况调查提供外,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查阅档案信息。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档案都是自己带到大学,仅有很少一部分是地方邮寄来。高中带来的档案信息都非常单一,一般只有成绩记录表和团员信息材料。几乎没有和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生活作风、行为习惯等与贫困生认定有关的信息。学校和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评语都是宏观正向的,无法从中识别学生的个人情况及家庭困难与否,更体现不了家庭困难程度。

2.2.3 生源地贫困标准参差不齐

据调查,当前高校有几类学生一般情况下必须认定贫困,分别是建档立卡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特困职工家庭子女等。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生源地贫困标准各不相同,对困难家庭的认定标准也参差不齐。比如,一个学生,以生源地的标准判定,该生家庭被认定为上述困难家庭中的某一类,那么该生一定会被认定为贫困生。同样是这个家庭,但如果用其他地区或高校所在地标准来判定,就可能不属于贫困生。仅根据地方评定“一刀切”,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不公平现象。

2.2.4 贫困标准动态把握难度大

2.2.5 困难认定流程缺陷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大概流程为本人提出贫困申请,填写个人承诺表(如果有地方开具的贫困证明一并提供),班级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评议,确定贫困等级。如苏食院贫困生等级分为三类,A等特殊困难,B等困难,C等一般困难。然后上报学院、学校进行审批确定。流程看似公平公正公开,实际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困难等的划分,缺乏有效的科学依据。大多从“衣食住行”来评定,这会受个人消费习惯或家庭支出权重等制约。同时,有一些真正贫困的同学,因为个人性格、自尊心过强、担心被同学看不起等原因而不愿意提出贫困申请。相反,也有一些非贫困的同学,因为金钱利益的驱动,为满足基本生活之外的更多需求,明明不贫困却提出了贫困申请[2]。在班级评议过程中也存在拉帮结派争取选票、走后门托关系等不良现象出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真正困难学生申请的信心。

2.3 缺乏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专项资助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招生中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但在内地高校中的绝对数量还是少,一般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都将少数民族学生等同于其他学生,无论是资助方式还是资助内容都与普通生源无异。高校那一套相对成熟稳定的资助体系,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更是让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贫困生无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但这一套体系原原本本的用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身上,有时候就未必合适了。比如,在跟成绩挂钩的资助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生明显“吃亏”,受前期学习基础薄弱的影响,大学的学习成绩、个人能力都稍有逊色,要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有成绩要求的资助就不那么容易了。

另外,勤工助学作为高校中一个行之有效地资助方式,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时也缺乏针对民族特殊性的岗位。据调查,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非本民族学生在语言、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交流障碍等原因在竞聘一般的勤工助学岗位时明显不占优势。

比起普通贫困生,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除了需要物质经济帮扶外,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心理上的疏导和学业、就业方面的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域文化、风俗习性的差异,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语言不通导致交流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导致宿舍危机,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较强的自卑感。这些学生更需要得到精神层面的资助。然而,高校在贫困生资助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经济物质扶贫,轻人文思想关怀的问题。

3 完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政策倾斜

为了让少数民族贫困生充分享受资助,要在现有的条件下进一步拓宽政策宣传的渠道,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使得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现有的资助政策,以便减少因家庭经济困难又不了解国家、地方资助政策而失学的贫困生数量。除此之外,还要增强资助政策倾斜。一是在国家助学政策中可以放宽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享受标准,如放宽成绩要求。二是国家、高校可以积极运用资源建立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助学金资助项目,以便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享受到资助。

3.2 全面掌握信息,精准量化认定

一是多措并举掌握贫困生情况。与贫困生认定有关的数据大致涵盖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家庭类型(双亲、单亲、孤儿)、父母工作类型、本人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支出情况(含学生本人)、家庭负债情况、是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等。有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或查阅相关资料获得,有的数据则需要贫困生本人如实提供。比如,家庭所在地经济情况,可查阅地方统计年鉴,参照地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等;家庭收入、开支、负债等数据因差异性大必须由学生本人、家庭如实提供,但学生本人在校的基本生活开支可通过收集学生校园卡消费数据参考[3]。另外,还要用其他适当的方法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平时的消费习惯准确的判断。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重点聚焦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残疾和孤儿,以及受疫情、洪涝灾害等影响较大的特殊贫困生。

二是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量化认定。信息社会的数据收集整理相对容易,然而仅依靠数据精准识别并确定困难等级并非易事。因为在困难判别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概念”和“模糊现象”。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困难的程度很难用统一的量化指标去衡量。但贫困生认定资助又有可操作性要求,分等级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对于认定资助的“精确”和实际贫困等级界定的“模糊”造成了很大的矛盾,需要制定较为完备的具有科学依据的评价体系。比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考虑采用系统评价范式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成”对贫困度实施计量研究,较采用传统方法的精准性更高一些。

3.3 深化制度改革,科学精准管理

一是深化困难认定工作制度建设。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群体正在发生改变,困难等级认定制度也应因人因时因势进行改革,亟待细化并解决认定中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各高校应总结贫困生困难认定中的成绩与不足,将困难等级认定制度推向精准化。同时,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他们从小接触使用民族语言,进入内地上学,生活习惯发生明显改变。考虑到这些原因,高校应单独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的困难等级认定制度,并不断深化认定责任追究。

二是借助“互联网+”实行科学管理。高校应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生“申请—登记—审核—建档—转移—帮扶—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精准化管理提高资助效率[4]。负责贫困生工作的相关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强化工作责任心,认真细致做好贫困生管理工作,真正实现贫困生精准化管理。

3.4 拓宽资助渠道,完善帮扶措施

当前,高校建立的是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建档立卡、烈士子女、孤儿、残疾学生、其他特殊学生)、绿色通道、退役士兵教育资助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5]。以上均为经济方面的资助,且资助主体是高校和国家。但随着高等教育逐步改革,除充分开发高校内部潜力资源外,还应积极引入社会帮扶力量,使社会资助成为经费来源之一。比如,引入一些爱心企业,设立企业奖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奖学金的同时还提供一些实践锻炼机会,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另外,在创新创业大发展的今天,建议一些有特色的高校可以根据民族大学生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及扶持,鼓励并帮助一部分有创业志向的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而实现脱贫。这样的措施不仅使贫困生受益,还可以形成朋辈榜样和朋辈互助优势,一举多得[6]。

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应充分运用习总书记在精准扶贫思想论述中提出的分类分批扶贫理念,即“四个一批”,具体表现为通过勤工助学解决一批,就业指导安顿一批,心理引导成就一批,辅导员、朋辈教育感化一批。勤工助学一方面可以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自身能力。高校应整合校内外各类可利用资源,从实际需要的角度提供多形式、多种类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当前许多高校允许学生在校内骑行共享单车,但单车随意停放现象时有发生,可增设管理单车岗。高校还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充分挖掘民族特色勤工助学岗位[7]。比如,因少数民族有特有的语言、风俗习惯,班主任、辅导员与家长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可根据需要设定相应岗位,成为家校沟通交流的纽带。当然,勤工助学岗位除了劳务型的还可以向智力型延伸。比如,可以安排学习能力较强的贫困生积极参与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帮助教师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教师提供劳务补贴,学生学习上也得到锻炼。

3.5 加强心理疏导,重视人文关怀

经济资助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育人,因而高校除直接提供经济资助外,更应注重育人理念的渗透,加强心理疏导,重视人文关怀。比如,通过建立学业支持平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英语、计算机、数学等课业水平,并设置多样化的奖励措施,从物质、情感、精神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伴飞”帮扶计划,组织优秀在校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伙伴,从语言、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开展多种类型的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 结语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难点在以量化标准建立贫困生认定体系,重点在全方位精准资助育人。只有将解决经济困难与思想困难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贫困生精准扶贫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