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土家族小吃的汉译英探析

2020-01-02 18:19舒婧娟席锈方杨俊李林昕丁亚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特色小吃主料意译

舒婧娟,席锈方,杨俊,李林昕,丁亚琴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445000)

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发源地,其祖先巴国人民就生活在此,故该地区土家文化色彩浓厚,可从其饮食文化中窥见一斑。饮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和哲学的表达。其中的小吃因就地取材、特色鲜明,成为文化习俗一面的缩影。近年来,土家族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土家族小吃名声大涨。因此,小吃的汉译英对土家族文化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满足国外游客的需求,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同时促进中外语言文化的交流,该文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土家族小吃的汉译英进行了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对特色小吃的食材、加工和风味的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能够减轻外来游客理解交流的困难。该文在分析土家族小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直译、自由意译、忠实于原物的意译和带有注释的音译等路径,尽量达到翻译“信达雅”的尽善尽美。

1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20世纪中期提出。其核心为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基本对等[1]。也就是说,它更强调读者反映的对等,而非形式上(如词汇、句法和篇章等)的严格对应。所以,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重在传达信息、原作风格、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反映这4个方面。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在西方历史上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通过语系间深层结构的转换以保持译文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第二阶段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通过语言信息代码之间的转化,拉近原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差距;第三阶段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符号系统进行编码和解码,达到翻译意义的完整[2]。应该说,该理论以功能对等为标准,结合不同学科思想的翻译策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引入,众多国内学者对该理论都进行了探索研究。如谭载喜在其主编的《奈达的翻译理论》以及《跨语言沟通》中就对功能对等理论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适用有重要的意义。吴新祥和李宏安在《研究奈达的翻译理论》中阐明分析了翻译对等理论的科学性。马会娟在《奈达翻译理论研究》中,阐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关于该理论的争议根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小吃进行翻译的相关研究,所占比例不大,更是鲜有对土家族小吃进行汉译英的研究。所以,该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土家族小吃的汉译英实践探索,有重要借鉴意义。

2 土家族小吃的特征

2.1 玉米、土豆和豆类食品丰富

土家族生活的山区,崎岖不平,大面积耕种困难。相对易于种植的玉米和黄豆比较多产。张关合渣就是豆制品,是一种将豆浆、豆渣、青菜末、鸡蛋和肉末等混合而制成的土家火锅。它的味道既有蔬菜的清淡,又有黄豆的乳香,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深受人们的青睐。而且,在曾经的兵荒马乱之年,易于制作的合渣还救下了不少人性命。因此,土家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另外,土家族炕土豆也具有独一无二的风味。先把土豆洗净,切成条状或块状,放到热油锅里炸透。然后加入各种调味料,姜汁、蒜汁、腐乳汁、豆瓣酱、盐、胡椒粉等,最后再加一点香菜。搅拌均匀即可。因高山地区土豆淀粉含量高,炕土豆有一种特别的香甜。除此之外,依赖于玉米的榨广椒,也是土家平民家里的餐桌上经常可见的。榨广椒,由玉米粉和辣椒粉混制而成,味道略酸,开胃爽口。土家人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儿抓”。

2.2 肉类腌制烘烤的肉制品为主

每年一到寒冬腊月,土家族家家都要杀年猪。大家将猪肉用盐腌制后,挂于土炕上,长时间用带有自然香味的木柴熏制。然后再高挂于农舍吊脚楼的阁楼风干一段时间。表面看来,黑色土家腊肉色泽焦黄,肉质外硬内软、熏香浓郁、风味独特。已有几千年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汉中人用上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途中对此赞不绝口。

2.3 糯米制成的食物流行

土家社饭是土家族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了祭祀社稷、祈祷年景顺利的一种小吃。其中“社”,就是土地神。社饭主要食材是糯米和青蒿。因为青蒿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能治愈和预防多种疾病,所以社饭也是土家人的传统药膳其中的一种。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代表小吃外,土家族特色小吃还有很多,如桃片糕、五香豆腐干、羊肉格格、酱香饼、烧饼和神豆腐等其他小吃。下面仅就上文介绍过的小吃进行翻译探究。

3 土家族特色小吃的汉译英策略

该文对土家族特色小吃的特点和烹饪方法进行了仔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特色小吃的菜品信息,还要传递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在分析土家族商务菜单特色小吃的翻译基础上,结合交际翻译方法,以代表的土家族特色小吃为例,发现其翻译可大致分为如下4类。

3.1 第一种译法:意译烹饪方法+主料+辅料

由+主料+辅料构成的小吃,在烹饪方法上又强调了某个动词,翻译时,应该将动词转换为过去式,并以主料为中心词,用介词with连接辅料,即主料+with+辅料。这在交际翻译理论里面是比较自由的翻译,在保留了原文的基础含义上,一般会比原文长,形式更自由。如榨广椒,商务菜单上的“榨广椒”译文为“Pressed pepper”,虽然译出了“榨”的意味,但在食物成分上给人一种仅靠辣椒原材料制成。所以在翻译时,不仅译出“榨广椒”的“榨”,还可利用介词的连接作用将主料辅料一同译出,采取先意译烹饪方法,再意译主料和辅料。“榨广椒”,就是将切碎的红辣椒和苞谷面混合在一起,之后再进行发酵而成的,因此“榨广椒”就可以意译为“Fermented Chili Pepper with Cornmeal”;又如(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土家社饭的烹饪方式为蒸制,译文可为:“Steamed Glutinous rice with Camellia oleifera”,中文为“用茶油蒸熟的糯米饭”,油茶并非普通油,它不仅是不饱和脂肪酸最高的食用油之一,还能起到软化血管和降三高的作用,促进人身体健康。这种翻译方法的目的并不是使人们“涵化”,而是建立起不同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为了跨越文化障碍并促进文化交流[3]。再如炕土豆这种从名字上就带有烹饪方法的就可用这种方法来翻译,炕洋芋是将切块土豆用油煎炸而成,所以炕洋芋就可意译为“Baked potatoes”,但一般做炕洋芋时都会加一些辅料,如酸萝卜等,就可用到意译烹饪方法+主料+辅料的翻译方法,可译为“Baked potatoes with sour radish”;直译下来的土家腊肉是“Tujia Bacon”,这种译法没有体现出土家腊肉特有的烹制手法和其土家特色风味,出现了翻译漏洞。为了体现出其特有的烹制手法,可使用以烹制方法开头的翻译原则,其包括了介绍菜肴的做法和主料;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料;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汤汁。结合土家腊肉的烹制方法使用第一种——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那么此时腊肉可以译为“Sautéed Preserved Pork”。sauté源于法语,是烧菜的一种方法,中国叫“煎”;Preserved意为“防腐的,可保存的,加工过的”,将土家腊肉精细的烹制过程浓缩到这两个词中,既便于外国友人理解,又保留了其主要烹制方法,烹制过程跃然纸上。

3.2 第二种译法:意译主料+辅料

榨广椒中的“广椒”的另一层意思是榨广椒的制作中需要很多的鲜红辣椒,还有占辣椒三分之二不到的苞谷面是作为辅料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借鉴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榨广椒,会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也是属于忠实于原物的翻译,这是纽马克提出的八项具体翻译之一,就是保持原文的忠实度,并符合目标语语言结构,结合了意译可使译文更加富有美感[4]。因此可以译为“Lots of Pepper with Cornmeal”。土家社饭可按照主料+辅料的方法进行翻译,即为“Glutinous rice with Bacon and Artemisia carvifolia”翻译时要抓住重点,主料糯米和青蒿即为这道小吃的重点和中心。这种翻译方法的好处是较直接地展示了特色小吃的原材料,向游客直观地展示了该小吃的内容物,而一些翻译软件译为“tujia community dinner”并没有传达出这道小吃的精华,只是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的翻译。

3.3 第三种译法:音译+补充

音译是一种以音代义的方法。由于音译有时不能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会导致曲解,所以选择了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翻译方法,并在音译后面加上注解,不仅可让小吃的翻译传达出更充实的信息,也可实现特色饮食文化含义的有效转化。

在土家族特色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音译对意译所没办法传达的空白区域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填充,对于解决特色小吃名的汉译英中出现的不可译现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再辅以注释,就能够更有效的传达土家族特色小吃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了。如张关合渣,机械的翻译软件把它翻译成了“A close slag,一个合渣,完全没有翻译出它本来的典故,运用了省略翻译。相比这种翻译来说,可能音译加补充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合渣出自土家族宣恩县一个叫张关的小镇。所以张关合渣可音译为“Zhangguanhezha(Decent table service)”。这样可体现出这小吃背后的典故,引起外国旅客的好奇心,对小吃名称产生兴趣,可能还会去查阅这个小吃背后的典故,进而起到传播美食文化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特色小吃都适用于音译的翻译方法,比如,如果将炕洋芋仅翻译成“kang potato”,对熟悉炕洋芋的做法的土家族人们来说,都知道炕洋芋是在锅里做的而非在炕上,这就给来土家族旅游的外国人造成了很大误解,从翻译上就给他们传达出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因此在翻译土家族特色小吃的时候,应该找到适合他们各自的翻译策略。

3.4 第四种译法:文化元素+主辅料

纽马克对于文化元素的翻译也有提出观点,并将其分为生态、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社会组织、风俗习惯五种类别,对于文化元素的翻译,尤其要考虑到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5-6]。对直译法的“Tujia Bacon”所遗失的土家特色风味可通过含有文化元素的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翻译原则来进行翻译空白的弥补。这里使用做法(动词过去式)+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土家腊肉则可应译为Sautéed Preserved Pork,Tujia Style。在主料后面附加上Tujia Style保持了菜品的土家地域特色,同一小吃在不同地方的做法和原料都不尽相同,用做法+主料+地名+Style的翻译方法能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其地域特色。又如土家族炕洋芋译为“Baked potato”并不恰当,但如果在译文前加上地名土家族,就可翻译为“Enshi baked potatoes”,这里运用增译法不仅可表达出这是土家族的特色小吃,翻译也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4 结语

土家族小吃的汉译英对土家族文化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观照下,以英语为母语的接受者作为重要考量,从烹饪方法、主辅食料和文化元素的角度,对土家族小吃的名称、做法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这不仅是翻译理论的实践,也是发展土家族旅游文化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必须。同时,通过双语介绍,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朴素的生活价值观,使文化自信中增添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笔。

猜你喜欢
特色小吃主料意译
金华特色小吃
卫嘴子说津菜:煎烹大虾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挑逗你的味蕾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花样乳蛋蛋饼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四个地方享受美味路边小吃
烹调“炒”法知多少
中餐菜单翻译中的异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