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2020-01-07 08:14包丽群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学科核心素养中职语文

【摘 要】本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我愿意是急流》为例论述中职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渗透朗诵与品读,培养“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启发思考和探究,形成“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丰富联想与想象,提高“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优化人格和塑造情怀,实现“文化传承与参与”。

【关键词】中职语文 现代诗歌 学科核心素养 《我愿意是急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065-02

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科学育人的有机整体,语言理解和运用是基础,思维、审美、文化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为适应中职学生个人终身發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四个方面的培养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在有限的 40 分钟课堂上,选择“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较少与学生进行高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学内容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容易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我愿意是急流》一课的传统教学中,一般按照“解意象—品意境—悟感情”的教学步骤进行:老师先播放录音朗读或者范读,再让学生读,继而纠正易错的读音,讲解难懂的字义,让学生找出“我愿意成为……”的意象,从而品味本诗的形象、抒情的语言,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最后背诵这首诗。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来看,这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并未完成,老师只是完成了文化课程的讲授,学生只是习得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没有达到更高层次的提升与发展。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中职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本文以《我愿意是急流》为例进行教学探索。

一、渗透朗诵与品读,培养“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提出: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语言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载体,加强朗诵与品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领悟感情,从而生发成“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反复朗诵,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感情。《我愿意是急流》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的一首爱情诗,他运用抒情的语言,借助五组鲜明而生动的意象,深情款款地表达了纯洁无私的爱情。诗歌共五节,结构整齐划一,都是“我愿意……只要我的爱人……”,表现形式循环往复,使得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淋漓的抒发,朗诵起来也富有旋律感。

诗歌采用了“我”和“爱人”这两组具有对照性的意象群,“我”是阳刚伟岸的男性形象,为爱义无反顾;“爱人”是温柔可人的女性形象,惹人爱怜。诗人精心选取的五组意象具有层递之美,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诵,师生共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自由朗诵等,学生在诵读中,很容易就情入境,受到感染。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感受诗的第一节,第一节用“急流”自喻,用“小河”和“小鱼”具体形象地比喻“爱人”,“急流”甘愿穿过崎岖的山路,蹚过冰冷坚硬的岩石,只为滋养着鱼儿,多么热烈而真挚的爱。继而让学生自读自悟,找一找诗中另外四节还用了哪几组具体形象比喻“我”和“爱人”,并任选一组来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对爱人的感情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学生应在“读”中自主感知,在“说”中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替换词语进行对比品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荒林”能用“森林”替换吗?把词语放到句子中,通过对比品读发现,“荒林”的树木稀少,与狂风的作战充满了危险,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决心,“森林”枝繁叶茂,自然体现不出这种情感来。通过理解不同词语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可以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二、启发思考和探究,形成“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问题为引线,激发学生深入讨论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去思考和探究,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拓展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从题目入手,抛出问题,为什么“我愿意是急流”呢?诗人是在什么情境中如此坚定地说出“我愿意”呢?这是居于文本的发问,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既要挖掘诗人的写作背景,又要立足文本去思考问题。23 岁的诗人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尤利娅,一见倾心,但伯爵并不想把女儿嫁给穷诗人,可诗人痴情未减,历经百般阻挠后,诗人和尤利娅终于点燃爱的火花,诗人在他们的热恋时期写下了这首爱的誓言。“知人论世”能更好地把握诗中的情怀,诗人愿意为爱坚守一生,奉献所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从诗歌内容理解了“只要”二字就清楚地说明了“我愿意”的条件。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自身不断思考、认知中得到实现的,启发思考和探索可以培养学生开阔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诗人的爱是怎样的?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们,你心中的爱又是怎样的?这是一种居于主旨的深刻理解,直击心灵深处。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带着青涩与神往,对爱情充满着幻想。也许他们欣赏过不少爱情作品,也许他们对爱情充满着种种想法。然而,谁能明白他们的“爱”?“爱”又能与谁说?老师苦心讲解和煽情,又有多少能触动他们的心窝?学生真正的想法又多少次欲言又罢?《我愿意是急流》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开启了学生的心门,激发学生开阔而活跃的思维,把思想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自身对爱的理解,探索适合自己爱的表述,继而进行创作。创作是一种独特性的探究行为,通过思考、创作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从而感悟人生的情理。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容易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丰富联想与想象,提高“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

诗歌能丰富人的想象,陶冶人的情操。学生通过品味诗歌抒情性的语言来唤起审美联想、激发审美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感受思想魅力,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爱人是一条小鱼,哪怕是汹涌无比,能让爱人在我的浪花里嬉戏游玩,我就心满意足;我愿意是荒林,只要爱人是一只小鸟,哪怕狂风肆虐,能为爱人遮风挡雨,我就无所畏惧;我愿意……

“急流—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小草棚—火焰”“云朵、一面破旗—夕阳”这五组意象交织在一起,没有传统爱情诗的温柔与浪漫,却让我们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青藤”、“小草棚”与“火焰”、“破旗”与“夕阳”等一系列亲切熟悉的景象中,感触于诗人简朴又透彻的情感。诗中朴实而坚定的语言让人沉醉,“崎岖的”“勇敢地”“峻峭的”“深深的”“灰色的”,渗透着一种崇高和执着。老师用语言描述意象,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描摹出一幅幅画面,自然、朴实之美直涌心头,激发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感受爱情的伟大与坚贞,获得审美的体验。

四、优化人格和塑造情怀,实现“文化传承与参与”

文化无国界,《我愿意是急流》虽然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作品,但此诗唤起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与思考。诗人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意念坚定,坚持不懈,执着而坚贞的爱情观,不就是与“山无棱,江水无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等中国古诗相通吗?这些美好的品质,启迪了学生的心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我愿意是急流》中“我”对“爱人”愿意付出所有甚至是生命,我们感动于外国诗人裴多菲可以为心爱的女人无私奉献的“爱”。在裴多菲“爱”的召唤下,我们脑海中浮现太多的“爱”,因此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读一读舒婷的《致橡树》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致橡树》借助橡树和木棉这两种意象,旗帜鲜明地宣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這是一种人格独立前提下的平等爱情观,“我”要努力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要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携手并进,生死相依。《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讲的是一只鸟对土地至死不渝的眷恋,这也是诗人深沉的“国爱”。从“人”的“小爱”到“国”的“大爱”,读诗就是学习诗人的人格和情怀,汲取诗中的精华,从诗人身上获得“爱”的渗透,从而升华人格与情怀。

现代诗歌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身就包含着情感,承载着文化,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现代诗歌还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传递着“真、善、美”等美好的品质,诗歌教学不能仅把文本当成内容,不能仅把背诵和赏析当成目标,教师更应该深入挖掘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所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宽广博大,升华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真正从精神价值层面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参与的素养。

文化的教育实则是“人”的教育,对人格和情怀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人格和情怀会随着教化的积极作用而发生改变。中职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身心发展高峰的到来,人格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学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现代诗歌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引领学生行走于文本之中,领略作者伟大的人格、深厚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怀,让学生去感悟、收获、传承。

中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职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教学之道 ,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精神世界,成就更健全的个体。

【参考文献】

[1]欧阳代娜,洪镇涛.语文(基础模块)上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2]房 夏.居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沁园春.长沙》为例[J].科学咨询,2020(2).

[3]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作者简介】包丽群(1989— ),籍贯广西博白,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学科核心素养中职语文
从现代诗歌的核心要素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和谐课堂魅力语文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