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现状思考

2020-01-19 03:14丁建武
关键词:重彩画文人画国画

丁建武

(湖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中国画简史与现状

中国画如果从战国时的楚国帛画算起,已有2300多年历史了。但是,“中国画”这个词的产生却是近百年的事。20世纪前,中国人在论及绘画作品时使用的词汇并不是“中国画”,而是“画”“图画”“绘事”“丹青”等。“中国画”是相对西洋绘画而言,以地域来界定画种。晚清著作中,只在谈论西洋绘画时,偶尔会使用“中国画”这个词。

《颐园论画》[1]说“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谁谓中国之画不求工细耶”,提到了“中国之画”这个概念。1918陈独秀在《新青年》[2]提出“美术革命”,要求改良“中国画”(主要指传统文人画)。辛亥革命后,“中国画”这个词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国画”一词的出现晚于“中国画”。1921年,上海美术学校和上海天马会举办展览,按国画、油画分列。从那时起,各地美术学校陆续设立了国画系(科)和国画课。这两个不同称呼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省略,“国画”不是“中国画”的简化。由“中国画”变为“国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当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烂了中国大门后,洋货、洋文、洋画等随之涌入。为了区别舶来品出现了国货、国文、国画等一系列相对的新名词。1927年底,蔡元培在草拟创办国立艺术大学提案中,明确规定艺术大学设立国画院、西画院。“国画”正是和“国语”“国术”“国剧”等一起出现的。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使用“国画”这个词。1957年,北京国画院成立时,周恩来建议改称“北京中国画院”。从此,“中国画”成为公认的、统一的名称.

“中国画”和“国画”这两个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都是等量的,是文人画及院体画这类卷轴画的统称。之后随着壁画、帛画、漆画等发现和出土,“中国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绘画在民族美术中有了一席之地,“中国画”再一次扩展。“中国画”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上是指区别于西洋绘画等外来画种的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绘画,包括古代帛画、漆画、壁画、院体画、文人画以及各种民间绘画。起初,“中国画”只有一个很宽泛的界限,它的意义在于将外来绘画与中国本土绘画分开。后来,外来绘画涌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为了与之区分并强调绘画的中国特色,于是“中国画”从“中国的绘画”这个宽泛的意义转变成具体的意义,并认为中国绘画应保持高于外来绘画的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了大讲国学、整理国学的回流。在这种风气下“国画”代替了“中国画”。随着绘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国画和油画、水彩画、木版画、连环画、年画等并列。“国画”不再有“中国绘画”这一层意义。传统中国绘画从概念上被分解,从它的领域里划去了年画、连环画、壁画等这些中国绘画固有的种类。它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因时、因地而异的不确定性,包含观念意识、造型特点、表现方法、材料工具等内容。

当下,中国画依然是探索和融合的阶段,对于西方艺术由开始的被动接受,到今天的主动吸收,甚至全盘西化。中国画较之以前,形式和花样丰富多彩,各种尝试层出不穷。中国画概念是既清晰又模糊。“清晰”,好像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思想、造型特点、工具材料有其独特表现技法和材质美感,相对其它画种很好区分。“模糊”,世界艺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共性越来越多,个性越来越少。中国画发展到今天观念的变化是巨大的,不再是“毛笔”和“宣纸”等材料和技法一统天下,有的甚至对传统绘画来说是颠覆性的。面对五花八门的“中国画”不知道如何界定。因此,中国画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中国画两种极端弊病

(一)固守传统的“纯粹”,守住中国画的“底线”

拒绝外来艺术的侵蚀,认为中国画应和西画等外来艺术保持距离,坚守中国画的传统和“纯粹”,保持传统中国画之艺术特色。坚持用传统的国画材料和技法,研习古人之笔墨情趣,继续中国画的笔墨游戏。在传统中国画的范畴和框架内“开创”笔墨之新天地。

古人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和今天大不相同,对待绘画的态度和要求较之今天有天壤之别。古之书法、诗词是基本科目,讲究诗书画印,琴棋歌赋。可如今早已不是书法、诗词的时代。现在能写字的机会都越来越少,更不用说书法了,如此又哪来的“书画同源”[3]?古汉语、古诗词大概只有中文系才会学习,真正懂的、感兴趣的又是少得可怜。英语等其它外文大行其道,本硕博的考试有哪样不考外文?!国家的基础教育、考试都重视外文而忽视国语,学画都是从西画入门的。这种环境下能画出传统的中国画?没有传统土壤,怎能结出传统的果实?单纯就“画画”而言,修心养性,无可厚非。这样只能是笔墨嬉戏,自娱而已。不发展、不创新,一味摹古是没有出路的。

(二)以西方的眼光和品评标准来审视和创作中国画,以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画 “西画”,甚至干脆放弃中国画的理念、材料和工具。

这种“创新”是地道的“拿来”主义,直接拿来“嫁接”到中国画上,还不如清代的郎世宁,去掉光影以求入乡随俗。那时的主要审美是中国的,表现的也是中国风情和物象。确切的说符合中国皇家的审美。太西化是不允许的。今天这类人思想和审美标准都是西方的。有的美院国画系的师生基本抛弃了传统国画的材料和工具,直接画在了油画布上,怎么也看不出是中国画。是用中西的锅煮出的“夹生饭”,中西结合的“怪胎”,中外都不认可。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怎么画都可以,那又何苦在国画系呢?直接去油画系岂不更好,或者干脆取消国画系岂不更痛快!

中国画应融合中西艺术

其实,中国画发展,不应拒绝外来艺术,而应主动吸收和借鉴:

(一)以传统的中国精神,中国画为根基,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中为本外为用。

外来文化早已深入中国,一味拒绝是不可能的,吸收融合才是必然,但要分清主次。中国文化永远是主,其它只能是补充和丰富。学习传统不仅仅是学习传统的中国画,应该包括书法、民间艺术、雕塑、壁画等一切中国艺术。学习外来艺术也不应局限西方,对西方艺术的过分关注是我国艺术界的一大通病。印度、玛雅等一切世界艺术都可借鉴和吸收,关键是怎么转换成本民族的艺术语言。坚持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去吸收,而不是卑躬屈膝的一幅奴才嘴脸,崇洋媚外。

(二)以外来艺术为“母体”,以中国艺术为调剂,外为主中为辅。

有位当代艺术家说他接触和吸收中西方文化是等距离的,都是从书本中来的,荒谬!中国文化只从书本上影响你?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吃中国的饭,穿中国衣,说中国话,言谈举止等都是中国的,等距离从何而来?你看的“外文书”都是中文翻译的,被中国文化消化了的。不可否认当下的社会西化的很严重,但要清楚我们的根在哪,根都没了还那来的中国画?

中国画表现形式语言

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吸收外来艺术不断发展壮大的,但远不及今日之交流与融合。信息时代交流频繁,世界很难有独立存在的净土。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不可避免的有外来艺术的因素,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花样和现象。

(一)工笔画和新工笔

工笔画得以复兴,被文人画压抑太久终有出头之日,特别是写实工笔人物画在全国大展中获奖最多,造就了全国画工笔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工笔画”的概念,更多的关注和表现自我。较之以前的工笔画,画家年龄更年轻。对外来艺术和生活的感受也不同,自我诉求更多,表达更多的是自我看法和情调。

工笔画“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获奖作品必须符合规定好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就像是命题创作,不符合要求者与获奖无缘。这和艺术创作追求自由是相违背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不是规定好的。其次,一味求工求细,比的是技术和写实。写实本无错,用写实、超写实来吸引人的眼球就不对了。个个拼的头昏眼花,只重视其表面技法而忽视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再者,符合评委审美和评委有关系的获奖,评委们的爱好和关系网成了大展获奖的风向标。导向问题导致了跟风、相互模仿,风格大同小异,有个性和自己面貌的画家并不多。

新工笔的出现和这些问题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厌倦了官方体系的审美要求,厌倦了国家展览的评奖体制。没有话语权艺术创作总还是要表达自我的想法和情感,有时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和被迫。这对我国的美术事业和中国画创作绝不是好事。

(二)写意画和新水墨

写意画和新水墨的概念跟工笔画和新工笔类似。写意画受西方艺术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从徐蒋体系一直到今天,绘画风格不尽相同,演绎着几代人对中外融合的不同理解。中国画有时也叫水墨画,新水墨是其延伸和发展。现在有人把工笔重彩画归纳在水墨画的范畴内,很不妥。水墨和重彩有本质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文人画近千年的兴盛,重写轻工。如今风水轮流转,写意画在全国美展中相对工笔画“黯然失色”。工笔画创作迎来了繁盛期。

(三)新重彩画和岩彩画

重彩画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画种,较之浅绛和水墨画而言设色浓郁强烈。在中国的卷轴画和壁画中都有精彩作品传世。 “岩彩”[4]的名称是前些年出现,主要是一些留日的中国画家学习日本画后和中国画相融合出现的一个“画种”,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材料绘画”。

新重彩画和岩彩画代表了两种观点:

新重彩画主张取法中国的传统重彩画、传统壁画,并学习和借鉴日本画。日本画正是学习中国和西方发展起来的,很多思想、技法、材料等来自于中国。此类画家认为“重彩画”不管怎么吸收日本画的技艺其本质还是中国画,还是在中国画的范畴内。

岩彩画的提法是为了区分重彩画和日本画,既不是传统的重彩画也不是日本画。岩彩画是不是中国画?概念有些模糊。

现在的重彩画和岩彩画主要是把中国绘画和日本画相结合,但那个是主体那个是补充要理清楚。

老旧的观点认为日本画是学中国的,很多东西都来源于中国。现在不是学习日本画,而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理直气壮。中国永远是老大,日本只有学习我们的份。这种观点是自大自狂,自欺欺人。日本画在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中西早就形成了自己完备的绘画体系,有典型的日本特色。在某些领域早已超过中国,宣纸、毛笔、制墨、颜色等材料和工具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做得好。不能因为日本学习了传统中国画就认为它仍然是中国画的一部分或分支。这就像日本的文字,它是来自中国的唐草,但你能说它是中文吗?日本好的方面我们要虚心借鉴学习为我所用,不能盲目自大。

日本画在绘画理念、材料、技法等方面都比中国发达,借鉴和学习日本画是很好的选择。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 日本画体系完备,学着学着自然不自然的就会“日本化”,就会有日本画的影子和烙印。关键是要怎么学,学习不是抄袭,不是盗版,学习后转化成自己的才是正道。一部分画家立足传统并学习日本画,认为是在中国绘画范畴内进行创作和发展,不管怎么变化认为还是中国画。有的则不然,就是直接画日本画。中国人画日本画还是中国画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人可以进行任何画种的创作,但不是什么画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画。画日本画就以日本画示之,贴上“中国画”的标签就不对了。

(四)新文人画

文人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绘画,董其昌称之“文人之画”。以区别于宫廷和民间绘画。标榜士气、逸品,讲究笔墨情趣。强调神韵,书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始于唐代王维,宋继续发展,元明清文人画几乎在中国画坛一统天下。

新文人[5]画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画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以图延续文人画的思想和意境,再现文人画之格调和境界。这个团体聚集了不少优秀的画家,当时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光鲜了一段时间,后来不了了之,再无“波澜”。如今早已不是那个讲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时代。新文人画家中有的都谈不上是文人,又哪来的文人画?文人画的衰败符合客观规律,盛极必衰。再有就是自身的原因,笔墨未能很好地结合时代。人们早就厌倦了这种程式和套路的“笔墨游戏”,未能从根上得以改变和发展。再有就是西方文化的冲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起居、思维观念,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文人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文人画的思想和境界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不是噱头和幌子。学习文人画不能只图其表、其似,学其皮毛。

(五)实验水墨

实验水墨[6]出现的时间和新文人画差不多,如果说新文人画是文人画的衍生和“发展”,实验水墨则是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影响的直接产物。实验水墨者的大都是国画家出身,有人说中国的实践水墨是用中国的绘画材料把西方的现代、后现代艺术又演绎了一遍,说的很有道理。除了运用一部分中国画材料(主要是宣纸和墨汁),其图式和语言却是西方的。如果外国人搞实验水墨,肯定比那群所谓的“前卫”实验水墨画家做得好。道理很简单,水墨只是材料而已,而语言是西方的,玩起来会更直接,更顺手。实验水墨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拓宽了水墨表现语言,但精髓应该是中国的。可以借鉴吸收外来的图式和理念,本质不能变。中国人穿西装成不了外国人,可以穿不同的“衣服”,但“人”未变,也变不了。

中国画创作与发展

西方文化艺术的强行植入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美术教育最大的悲哀是中国几代人学画都是从西画开始入门的,好像学画天经地义就该从西画的素描、色彩开始。西方艺术家学画有从中国画入手的吗?英语在中国的地位远高于汉语,国外有那个国家汉语比他们的母语重要?!学英语是必要的,但不能高于母语,母语都不重要了这个民族离消亡就不远了。中国从小学开始,中考、高考、考硕、考博都必考英语,考察的不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是处处设“陷阱”出偏题、难题以证明自己的出题“水平”之高。通过者有几个能直接和洋人对话交流?又有几个能直接读外文原版文章?!真是误人子弟、误国误民。在空前西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画不受西方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带着中国的“眼镜”看西画,用西画的眼光评判中国画都是片面的。坚持传统的画家可以大方地吸收西方和世界艺术,绝不会辱没了中国画,而是对中国画的丰富和发展。既然已经是客观存在就不用和外来艺术撇得那么清,来证明自己的纯粹和清高。纵观中国美术史,中国画一直在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中国的“脸”并没有丢,反而更“中国”更博大。

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自然有外来艺术的烙印,西方阴影笼罩下的五花八门的绘画风格是不是“中国画”是一个一直困扰国人的问题。

十八世纪以后,西方画家追求技艺和精神的自由时,中国画家却进入了一个绳趋尺步而无所容其身的境地,随便一点技法或者材料上的变更,都会引来喋喋不休的训诫和排斥。将一切异于既有绘画形式的作品一概排斥于中国画之外。以“是不是中国画”作为品评的出发点,束缚画家创造的手脚,压制了年轻人的探索精神,阻碍了中国画向多元化发展。但在客观上,这个“不是中国画”的紧箍咒从未阻止住侵袭中国画的外来风雨,也未能排除一茬又一茬的“旁门左道”。

各种绘画可以相互融合,自由吸收,惟独中国画例外,这种现象不正常。油画或水粉如果有中国画的韵味会得到赞美。而中国画如果带有油画、水粉的味道无疑自贬身价!素描可以象白描,而白描绝不可像素描。其它画种可以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中国画家用一次板刷或者水粉颜料,便得冒相当的风险!任何一种造型艺术都不存在像中国画这么多的限制。中国画家最大的苦恼就是在个人创造和限制之间寻求平衡。正是这种平衡阻碍了中国画家将个人创造推向极致。中国画到我们这一代,仍然是不断探索的一代,没有一个相对固定面貌,未来的中国画以何主要面目示人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重彩画文人画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当代画家 胡石
国画欣赏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水墨重彩画小品创作课教案
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艺术大学重彩画教学比较研究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