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0-02-11 13:3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康 宇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场域、教育主客体、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内容方面有较大差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的不是简单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网络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新形态,它既秉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的重要目的,同时也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形成自身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互联网发展有较大关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生态的构建,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加深,对其定位也较为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逐步丰富。因此本文尝试梳理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主要观点,论证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并呈现出新特点;二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新时期网络思想教育引领提供借鉴。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就是网络思想教育平台的建设历程。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陈赛金(2019)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分为:Web1.0 时期的平台建设(1999-2004 年)、Web2.0 时期的平台建设(2004-2012 年)、移动互联时期的平台建设(2012 年至今)。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自身,实现阶段性发展,可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互联网天生就具有亲密性。在Web1.0 时期,互联网技术刚刚在中国兴起,此时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就是各类门户网站,互联网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由线下向线上的迁移。这一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网络化;到了Web2.0 时期,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了信息沟通的双向互动,互联网表现形态从单一信息发布的门户网站发展到了可以进行信息交换的微博、BBS、即时通信等互动形态,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一系列网络新形态进行信息传播和日常教育工作;移动互联时期发端于3G 技术的成功商用,完善于4G 技术的成熟和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的提升。移动互联网时期,移动智能终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逐渐替代了PC 的部分功能,因其便携性逐渐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生态,原本基于PC 平台的互联网产品纷纷移植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上,基于移动互联网生态的APP 也开始,尤其是互动社交平台,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成的优秀教育平台,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一边入驻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类视频网站等平台,一边也开始打造思政类APP,诸如手机易班、智慧团建等。

2019 年被称为5G 元年,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第五代,以高带宽、低延时为主要特征的移动通信技术继续推进移动互联网生态持续构建,更快捷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以及低延时的数据同步技术将促使物联网生态的出现与发展,实现最终的“万物互联”,届时线上与线下将打通渠道,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双向嵌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线上线下界限将变得模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教育形态和理念的突变。

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建设需要有互联网思维指导,互联网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完善和发展,在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即将开启的5G 网络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更加开放包容的互联网思维理念拥抱技术发展,指导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和产品开发。

二、互联网生态发展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两种观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随着其发展加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界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种定义:

(1)利用互联网工具属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源于刘梅(2000)研究,他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曾令辉等(2002)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中指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互联网看作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早期对概念定义的主要观点,该种观点把互联网看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载体和工具,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便利条件,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这一观点多见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早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互联网发展早期,人们对于互联网认识不够深入所导致的,从目前研究来看,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嫁接进入互联网领域,仅仅利用互联网的工具属性进行思政教育有失妥当。

(2)从人的本质教育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韦吉锋(2003)的研究指出,单纯从工具角度来定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全面,他从人的本质角度出发,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这种观点把网络看作是人类社会在网络的延伸,网络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并成为了新的生活方式,作为虚拟现实活动,人们在互联网中构成了双向的互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在承认网络是人本质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议题思考与概念再定义

以上两种概念界定,均没有脱离把互联网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的思维桎梏,要准确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要思考以下问题:

(1)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看待互联网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还是把互联网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理清这个问题对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互联网可以作为工具、平台和载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但随着互联网生态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简单地把互联网看作是辅助工具,而应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新研究对象,教育主客体在互联网这一新的教育场域中,遵循着网络育人规律进行思想互动,共同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互联网技术手段和网络生态都未成型,网络是现实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重构,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其本质还是人类现实社会的镜像反映。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推进互联网生态成型与深度发展,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现实社会反映,网络开始部分独立于现实社会而存在,网络社区开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网络社会,网络文化在其中兴起并流行,并且一些网络文化反过来影响现实社会生活。因此,当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尊重互联网规律,不能强行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直接移植到网络中来,一定要尊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利用互联网思维治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线上与线下双向嵌套的教育活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简单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在网络空间中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能二者兼容,实现“双向互嵌”。显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互联网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联网的工具属性、平台属性、载体属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方法的网络化不能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判定标准;同样,在互联网空间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一定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盲目把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硬移植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来,不考虑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只能称之为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工具与媒介形式,更是一种动力机制,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的重要元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嵌”模式下,才能规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因此,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适应了网络空间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以互联网虚拟空间为主要教育场域,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与互联网的规律特点,以互联网空间中虚拟网络社群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既不是网络化了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简单移植进入网络空间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带有鲜明互联网特点,同时又不失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三、互联网思维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1、互联网思维审视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

(1)外显与隐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身份具有双重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空间为有效教育场域,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经由网络空间进行交流互动,但是主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属性在外显与隐匿两个层面上则有所不同。首先,教育主体作为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教育工作者,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均为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序列中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引领的重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因此在互联网空间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施行教育时大多“亮明身份,正面引领”,以外显的真实身份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价值观。但是作为接受教育影响的教育客体,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的身份则具有外显和隐匿的双重属性,即教育客体既可以按照外显的真实身份进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还可以使用互联网隐匿性的特点,以网络社区成员的身份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移植与原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的互联网思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发展与互联网技术密不可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和理念的进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加持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已经由单纯的通信网络成长为了新的社会空间,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信息沟通、咨询获取、商务往来、协同办公、影音娱乐等活动,因此在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需要继续利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理论作为指导,另一方面又要尊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基于网络教育场域的教育环境,自主生成具有互联网特色,贴近教育客体特点的教育内容。

2、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1)用户体验:教育客体中心论

互联网思维中,用户体验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体验感受,它是用户对于产品的全方位评价之和,互联网企业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体验和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和服务供给。用户体验思维对应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教育主体的一切教育活动都需要以教育客体为中心,按照互联网用户思维,把教育客体看作是关照和服务的“客户”。首先,在互联网教育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以网络隐匿身份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在互联网空间中地位平等,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渠道和资源上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网络思政平台与互联网行业网络媒体平台处于实际的市场竞争关系,双方在平台用户粘性、用户流量方面都存在直接竞争。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组织形式上也不具有思政教育课堂主渠道的强制作用,教育客体也没有强制的学习任务。因此用户体验下的教育客体中心论的主要理论观点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思考以教育客体为中心的教育理论,积极以互联网思维推动网络思政平台的开发和产品生产,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提高教育客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纳度,同时在教育活动形式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均要尊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客体的教育体验。

(2)快速便捷:信息快速流动下的存利去弊

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中自由流动,人们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沟通,快速便捷是其最基本的沟通特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身份的双重性,在现实生活中是社会成员,在网络空间中又是网络社区成员,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要适应互联网快速流动变化的特征,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需要经常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空间。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能够将个体联结成整体,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效率上有了极大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快速跟进思政热点,组织网络学习,传播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但反过来,互联网便捷联通的特点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网络空间中,一些不良思想不仅传播快,而且影响范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适应网络快速便捷的特点,及时跟进网络社群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管控不良思想的传播与发酵,将影响在第一时间降低到最小。

(3)互动表达:话语权的削弱与形式内容的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互动表达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网络教育环境中有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上有所削弱。首先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形成了互联网企业社交平台与官方思政教育平台之间直接的竞争,最主要影响就是互联网企业社交平台的引流削弱了官方思政教育平台的影响力。另外,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由于其准入门槛低,技术壁垒小的特点开始繁荣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也打破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导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红利,一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老化,一味灌输的说教弊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手段传播到青年人活跃的网络社区,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贴近教育客体进行理论传播和价值引领,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按照互联网的逻辑思维,构建“思政流量”的护城河,以市场化运营的模式构建网络思政平台,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产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保有官方平台的基础上,充分鼓励思政教育队伍进入网络社区和社交平台,贴近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数据思维:提高教育针对性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一大影响就是信息大爆炸,巨大的信息流量使得数据收集获取更加便捷高效,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习惯,实现精准营销已经成为可能,大数据还能够通过数据建模预测用户的未来需求,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具有重要的价值。数据思维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大意义在于,可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了解教育客体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根据教育客体兴趣指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通过技术手段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互联网时代,电商领域公司会根据收集到的海量用户的信息特征,将用户的信息标签化,以“贴标签”的形式勾画用户的“用户画像”,从而为产品销售提供精准的商品推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数据思维,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以大数据技术手段来分析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动态、兴趣指向、行为特征,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化提供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