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忠实、通顺、美看林语堂文言文本翻译策略
——以《兰亭集序》英译本为例

2020-02-11 13:37张李亚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通顺林语堂

张李亚 黄 蕾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原文中有大量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典故、风俗习惯用语等。其英译的价值不言而喻,不仅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提供借鉴,推动了中国经典文学走出去,让异国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兰亭集序》有多个英译本,本文选择林语堂先生的译本进行分析。目前,基于《兰亭集序》英译本的相关论文研究已达61 篇,研究角度也呈多样化趋势。有的学者从英汉对比进行分析,如,杨威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文中四字结构的英译。有的学者以翻译理论、思想、标准为指导,展开译文分析,如,王佳的《从“信”、“达”、“雅”比较兰亭集序译文》。有的学者通过《兰亭集序》的英译,分析其英译过程,从而为文言文的翻译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促进中国经典文化的对外传播,如,苏峥直接分析《兰亭集序》的英译,从而为文言文的翻译提供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基于《兰亭集序》英译本的分析数量较多,分析角度也呈多样化趋势。通过运用批判思维对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兼容并蓄,作者基于《兰亭集序》英译本形成研究思路。本文以林语堂的英译本为基础,以林语堂先生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美”为指导,分析《兰亭集序》的语言特征和修辞特征,然后具体分析林语堂英译本语言特征和修辞特征中体现的忠实、通顺、美。在他本人提出的翻译理论下进行研究,这在翻译批评与赏析中实为少见,极具创新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林语堂的翻译三标准

林语堂先生不仅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者,更是一名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翻译家。他积累前人翻译理论,并结合个人翻译实践,提出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美。忠实指忠实于原文,但也不是字对字的硬译、死译。而通顺必须从句子出发,以句子为本位,表达须符合中文习惯。美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没有堪称完美的译文,所有的译文都有待提高,以达到更美的境界。林语堂先生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译的,但是也要注意文字之美。(https://wenku.ba idu.com/view)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要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翻译作品,这种翻译态度也体现了他极高的译者素质与修养。

但有些学者认为林语堂先生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只是对严复三字标准“信达雅”的一种解释,也没有严复的简练。其实,林语堂和严复的翻译标准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前两个标准上也颇为一致,但在“美”和“雅”的追求上存在区别,“美”的内涵比“雅”更具有适用性。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工作当做一种艺术。”(林语堂,1933)。他认为优秀的翻译家应该把翻译看作是一门艺术,爱之,敬之,然后追求其美。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中提出:“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严复,1898)时过境迁,严复的“雅”在当代已不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雅”是追求文言文的古雅,多是针对像《天演论》这样的著作,在当今读来可谓晦涩难懂。而“美”的适用性更加广泛,顺应现代的翻译标准。此外,林语堂先生把翻译的“美”上升为一种艺术,对美术的追求,是对追求人生境界美的一种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

二、《兰亭集序》的文本特征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记叙了兰亭周边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朋友相聚的喜悦心情,抒发作者对生死的感慨。(https://baike.baidu.com)文章共28 行,324 字,多四字结构,古今异义词,语气虚词等;以短句为主,长短句相互交错,散句中参以偶句;文章中有大量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词语和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典故、衬托等。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情感充沛,发人深省,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1、语言特征

(1)大量四字结构。文言文的一大共同特征就是大量四字结构的运用,这与文言文本身言简意赅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四字结构中以成语居多,在句中可以充当很多成分。适当使用四字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清晰,增添语言特色。如曹操的《龟虽寿》,全诗14 个四字结构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最常见的四字结构分为并列结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兰亭集序》中共有49 个四字结构,以并列结构居多,如崇山峻岭、丝竹管弦等主谓结构,如,少长咸集、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等;偏正结构,如,暮春之初、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等;动宾结构,如,畅叙幽情、列叙时人等。这些四字结构使文章颇具气势,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

(2)多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不仅在《兰亭集序》中有所体现,这是大多数文言文的语言特征。古今异义词,顾名思义,就是相同的词在古代和现代所表示的意思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而且,因其演变情形不同,又可以分为词义转移、词义弱化等(https://baike.baidu.com)。《兰亭集序》中一共有七处古今异义词。如,“列坐其次”中的“其次”,在文中“其”指的是曲水,一条水渠。但在古义中,“其”一般是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等成分。“次”在文中的意思是曲水的旁边。在今天,“其次”的意思是次要的地位。这是词义的转移,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又如,“或取诸怀抱”中的“怀抱”,古义中“怀抱”指胸怀报复。在今义中,“怀抱”的词义更加多样,有四种基本内涵:分别为抱在怀里、打算、心里存着、胸前。可以看出,今义有时比古义的内涵更加丰富。

(3)多语气虚词。《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对生死无常的感慨,作者运用大量的语气虚词表达内心的情感。语气是说话人的一种口气,是他对事物的态度展现的一种情绪。有提顿、疑问、感叹等语气。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同,语气词还可以进一步细分。(https://wenku.baidu.com)。《兰亭集序》中共有九处语气虚词的运用。如,“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此处的“矣”和“哉”都是语气虚词,“矣”可译为“啊”,“哉”可译为“呢”。“矣”用在感叹句中,加强了作者对死生的无可奈何。“哉”表现的是一种诘问的语气,更加体现作者对死生并非人能掌控的悲观情绪。再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悲夫”译为“可悲呀”。“夫”字的运用加强了作者的情感,更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忧伤与惆怅,一种五味杂陈,无法道出的苦楚也参杂其中。

2、修辞特征

(1)对仗。对仗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汉典:2014)对仗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其句式整齐,富有气势,读来极具韵味。对仗要求句子结构和音律一致,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句法结构也要一致,有许多成语可以形成对仗的结构,如,动宾、并列结构等。对仗又可以细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借对、正对、反对等。在《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形成了反对对仗。抬头看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低头看到万物生长,一仰一俯,一念之间,尽览一切。又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形成了正对对仗。有的人在房间里侃侃而谈自己远大的志向;有的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寄托情思,无拘无束地生活。两句对仗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哲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情趣、选择,发人深省。

(2)典故。今天“典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https://baike.baidu.com/)文言文中引经据典不仅能列举实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能增添文采,提升文学气质。典故涵盖范围广,分类多,可分为成语典故,如,暗度陈仓;历史典故,如,昭君出塞;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文化典故,如,嫦娥奔月。在《兰亭集序》中,“修禊事也”中的“修禊”是文化典故,它是周代的一种习俗,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人们来到河边娱乐,以求消灾赐福。这类似于现代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泼水节。又如,“流觞曲水”,它是上巳节的一种习俗,简单的理解就是举行在水边的一种娱乐方式,大家吟诗作对,怡然自乐。

(3)衬托。衬托也是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它指为了突出主体,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衬托又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在《兰亭集序》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是对天气的描写,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以景衬情,衬托出作者心情愉悦。又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宇宙的浩大和繁盛的万物是对事实的描写,以此衬托作者心胸宽广,视野开阔。这两例都是正衬,作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委婉的情感表达耐人寻味。

三、林语堂《兰亭集序》英译本分析

1、语言特征体现的忠实、通顺、美

《兰亭集序》典型的语言特征是多四字结构、古今异义词和语气虚词等,这正是翻译中的重难点,这就需要译者认真对待英汉差异,字斟句酌,从而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美的效果。本文重点分析林语堂先生的译本,从四字结构、古今异义词和语气虚词的翻译来分析译文达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效果。

四字结构的翻译,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译为great mountains and lofty peaks,flourishing branches and high bamboo bushes.这是描写周边自然环境的并列式四字结构,充分体现了汉语四字结构平衡对称的特点,在汉语成语中应用广泛。林语堂先生采用了直译法,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也忠实于原文结构。从英汉差异来看,读者看不出原文中名词单复数的变化,而在译文中,名词都是复数形式。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英语需要对名词标记数量意义,即可数名词表达复数意义时通常需要添加复数标记,如“s”或“es”,而普通的汉语名词没有这种复数标记。(秦洪武,王克非,2010)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英汉差异,忠实的遵循目标语的语言特点,使表达更加准确。从整体上看,译文信息忠实准确,表达通顺,做到了形式上的对称美,契合了林语堂先生提出的衡量译文的三标准。

古今异义词的翻译,如“列坐其次”译为seated by the bank of brook.这里作者理解了原文,选取了“其次”的今义进行翻译,传达原文信息。从英汉差异来看,汉语中没有主语,但是读者可以意会是参加集会的文人雅士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形成主谓结构,这是因为汉语重意合。但英语重形合,英译时需要根据其形合要求补充成分或者变换句式。林译采用了直译法,把动词提前,用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主动。林译充分考虑了英汉语法差异,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则,表达流畅自然,在句式上也体现了简洁之美。

语气虚词的翻译,如“悲夫!”译为how woeful it is.原文中作者用两个字和感叹号表达内心的悲伤,形容词加上语气虚词,言简意赅。林译运用英语中的感叹句达到对等的情感效果。感叹句是一种特殊的、专门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式,在英语中有两种句式,一种以How 开头,另一种以What 开头。(章振邦,2013)林译采取了第一种,How+形容词+主语+谓语动词,采用直译法,运用感叹句型达到情感上的功能对等,不仅信息忠实,还展现了译文的结构之美。

2、修辞特征体现的忠实、通顺、美

《兰亭集序》是一部经典之作,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经粗略统计,一共有十种修辞手法达十九处之多,包括比喻、衬托、典故、对偶等。(邢怀众,2003)修辞手法是英译的难点之一,本文将从对偶、典故、衬托的英译分析译文达到翻译三标准的效果。

对偶句式的英译,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译为Facing upwards to the blue sky,we behold the vast immensity of the universe;when bowing our heads towards the ground,we again satisfy ourselves with the diversity of species.从语意上看,林译基本传达了原文信息,也兼顾了英汉差异,添补了主语“we”,使译文更加准确,“facing upwards”和“bowing”的动作对比也贴切原文形式。从结构上看,林译保持了原文结构,忠实于原文的句式特点,使译文更加通顺。这种语意和结构对等的结合,通过直译法呈现了译文之美。

典故的英译,如“修禊事也”译为for dispelling bad luck and praying for good fortune.林译采用了解释性翻译,对于异国读者来说,带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不能直译,这会造成文化沟通的障碍。解释性翻译的前提是译者必须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先读懂原文,然后进行翻译,把原文信息传达给读者。这里作者对这一活动的目的进行了解释,即消灾祈福。通过译文,读者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一活动,提升文学素养。林译不仅传达出原文信息,做到忠实通顺,通过连接词“and”的运用,也力求达到译文的精简之美。

衬托手法的英译,如“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译为It is such a wonderful day,with fresh air and mild breeze.林译比较精简,首先用it 做形式主语,符合英语语法的表达习惯,后面两个四字成语的翻译译者用介词“with”连接,“和畅”用一个形容词“mild”表达出来,在语意表达上,林译体现了精简之美。在结构上,作者保留了原文形式,首先总体道出这是一天,给出主要信息,然后进一步解释这是怎样的一天,列出次要信息。林译不仅准确传达出原文信息,做到忠实通顺,形容词短语的选用也体现了意境之美,一个美好的日子给读者带来美的感觉。

四、反思

林语堂先生的译本是不可多得的佳译,译文内容忠实通顺,结构讲究对应,翻译时兼顾英汉语言差异,遵循了他自己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在忠实标准上,译文始终坚持忠实准确的传达原文信息。在通顺标准上,林译以句子为中心,使表达符合中文生态。在美的标准上,林译在达到前两个标准的基础上,尽量使翻译成为一门美术。虽然第三个标准要求比较高,但译者一直都在追求美的路上。当然,林译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典故“流觞曲水”的译文为serve the guests by floating the wine glasses on top for their drinking.译文没有把原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信息翻译出来,通过译文,读者知道客人需要把酒杯放在溪流上,然后饮酒。但并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前因后果。查阅资料可得,它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类似于今天的诗歌文化沙龙,只不过在古代这种集会形式更加简单,集会地点在水边,三五好友排列而坐,大家喝喝美酒,作作好诗,怡然自得。由于这一文化活动包含大量信息,译者可考虑运用加注的翻译方法,这既避免译文太过冗长,又把文化信息完全传达给读者。总之,在翻译的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篇译文都需在翻译三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升,以创作更好的译文。

本文以林语堂先生的《兰亭集序》英译本为例,从语言特点和修辞特点分析其体现的翻译三标准,即忠实、通顺、美。通过分析得出,林译是十分优秀的译作,为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是,世上没有完美的译文,每一篇译文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都在追求美的路上不断努力。笔者认为,在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上,译者还需要对英汉语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以促进文言文翻译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通顺林语堂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ТРИ ШЕДЕВРа
句子雨
英语填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