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20-05-13 14:14任翠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会学习问题情境

任翠萍

摘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还存在着诸多低效、无效提问,甚至还有不良提问和错误的提问。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细心酝酿提问内容,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富有情趣,从而使教学有效、高效。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火花;探究欲望;学会学习;创造潜能

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还存在着诸多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错误提问的情况,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巧妙地运用提问,营造一种“引人入胜、意味无穷”的教学氛围,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细心酝酿提问内容,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

一位老师在教学“射线”时,先让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接着让同学们将这条线段向右延长2厘米,然后再次向右延长2厘米,最后让同学把这条线段向右无限延长。教室里沸腾了:“老师,本子不够画!”“老师连桌子也不够画!”“老师画到教室外面也不够……”

师:像这样,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那么,你觉得射线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又该怎样把它画在作业纸上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他们在讨论、争辩、交流、验证等探究活动中得出正确结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在作业纸上画一个端点就行了。

好的提问方式就是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将线段多次向右延长直至无限延长,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射线的产生过程,同时也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问题冲突。“老师,本子不够画!”“老师连桌子也不够画!”“老师画到教室外面也不够……”此时,老师及时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抛出两个问题:“你觉得射线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又该怎样把它画在作业纸上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通过激烈的讨论获得了“射线”的知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富有情趣,从而达到了教学的有效、高效。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学生好奇心、探究欲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1.请同学们取出一张纸条,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们能把它变成两个面、两条边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3.你们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这样一个纸圈真的是一条边、一个面吗?请同学们想办法检验一下吧!

本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诱人深入的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将长方形纸条变成两个面、两条边,为自己的成功而喜悦时,我及时抛出问题:“你们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他们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讨论着、动手实践着,又一次获得了成功:“先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端翻转180°,再用胶带粘牢。”接着我又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这样一个纸圈真的是一条边、一个面吗?请同学们想办法检验一下吧!”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冲动。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了探究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现代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为学生架起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学会数学”变为“会学数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在教学“5的倍数特征”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2的倍数特征的。“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2的倍数特征,谁能总结一下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研究的?”

生1:我们先按顺序写出几个2的倍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板书:观察)

生2:通过观察,我们猜想出2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2、4、6、8、0的數。(板书:猜想)

生3:然后我们再用较大的数字验证我们的猜想。(板书:验证)

生4: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就总结出: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是2的倍数。(板书:归纳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了2的倍数特征。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研究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试试看。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很快地探究出: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学会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总结规律,领悟规律,在学习中运用规律,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达到了指导学生会学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参与中也感受到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快乐。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致力于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一位老师首先了解学生,问:“谁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多少?”在反馈时发现,几乎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脱口说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堂课还教什么呢?这时他灵机一动,抓住有利时机问:“你是怎么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能说出理由吗?”并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再汇报。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代表纷纷举手,边演示边汇报:我们小组是通过测量各个内角的度数,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我们小组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我们小组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成了两个直角,两个直角和是180°;我们小组是剪下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由4个直角的和是360°,推出它的一半是180°……

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的创造过程。当学生们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而使教学陷入困境时,老师大胆抛出问题:“你是怎么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能说出理由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创新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冲动,使其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从不同的角度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进行充分说明,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向高效。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学会学习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课堂“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
“学会学习”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