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20-05-13 13:53吴炽泳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吴炽泳

摘要:数学包含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搭配等。小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抽象知识,而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则能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在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不可替代;适当引导,加强互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策略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这正是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亦点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枯燥乏味的上课形式与生动活泼的上课形式相比,后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为探讨可能性大小与什么因素相关,笔者设置了一个实验环节。实验前,笔者向学生说明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其目的性。确定目标后,笔者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找出与可能性大小的相关因素。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课堂的气氛也充分得到调动。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时候,可以适当在课堂中加入游戏、实验等环节。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动手操作,不可替代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多边形的面积、搭配等。教授抽象的数学知识时,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把时间交还学生,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操作。下面说说笔者在执教《多边形的面积》时的一个对比。

《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其中前3个教学内容都是面积公式推导,小学生不能很直观地理解面积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意思。教师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学具,课堂上动手操作领悟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课例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具準备:学生每人准备2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准备板演用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学生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复习旧知后,出示主题图,引出课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可以转换成什么图形来计算?你是怎么转化的?教师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随后指定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教师再次板演转换过程并提问:转换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最后师生共同推导出平行四边面积的计算公式。

课例2:《三角形的面积》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各自准备若干个三角形(其中2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教师准备板演用的三角形。

同样地,新授知识前通过复习旧知回顾所学知识,但这节课的教学不再采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分组实践操作。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的面积亦可以通过转换成熟悉的图形后计算。教师提问:把三角形转换成熟悉的图形,应该怎么操作呢?教师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思考完毕后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动手操作完成实践。完成实践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向其提问:刚刚的操作你是怎么把三角形变成熟悉的图形的?并要求对应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板演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多少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呢?(2)三角形的底、高分别与转换后图形哪条边的长度相同?(3)转化后的图形都是由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组成,因此计算1个三角形的面积还需要怎么处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两个案例的教学方法大致相同,但案例l中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教师占主导地位;而案例2中公式的推导过程则交由学生独立处理,教师在一旁引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通过对比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对应的家庭作业可以看出,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理解程度均要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好。由此,笔者也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某一知识点的教学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应尽可能将操作过程落实到每位学生。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绝不代替学生完成,因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所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讲授的更容易理解及记忆。

三、适当引导,加强互动

课堂上加入游戏、动手操作的环节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后便能明白如何操作,而其他层次的学生则不能。因此,教师在学生操作前应向学生说明操作要求及目的;学生操作时,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观察学生操作的时候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问“为什么这样操作?这样操作的原理是什么?”等问题。对于中等生以及后进生来说,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该如何操作,引导理解这一操作的意义等。

例如,《可能性》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教学单元中,前者的教学相对简单,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能掌握学习的内容,实验的操作难度不大,教师只需向学生说清实验要求即可;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内容相对较难,学生推导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难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这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亦随之增高,教师不能像《可能性》的教学一样只说明实验要求,而应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步骤中最为关键的是多边形如何转化成熟悉的、已学过的图形,这一步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师在此步不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会因为解决不了问题而失去兴趣,其动手操作能力亦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这一步,教师应适当地给予学生提示或做简单的操作来引导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使学生能越过难点的同时保持对该内容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知识点或部分操作过程还不能准确地理解,还需要教师引路。因此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学中所用到的学具,动手操作前向学生说明规则及重难点;实行过程中,教师巡堂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给予对应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操作,另外,教师对学生的适当引导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提起数学,人们的日常印象大多数是“数学很难”。大家会有这样的印象可能源于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这里面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抽象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如果教师只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学习效率亦相对较低;倘若加入一定的动手操作环节,不仅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适当地加入动手操作的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中,从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例谈培智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