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2020-05-23 11:58姜一梅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9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干预初中生

姜一梅

摘 要: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频率逐年增加,其中不乏学生自身、校园环境、家庭环境、教师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初中教育中,为了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以及校园欺凌事件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不仅要从根源上查找原因,更需要對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使其能够正确面对自身问题,还受到校园欺凌的学生一个公道。基于这种情况,就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心理干预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校园欺凌;心理干预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样会受到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对学生来说应当是温暖的。但是近些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使校园环境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德育,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

一、初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在初中教育阶段,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读书不认真,甚至与社会闲散人员多有往来,思想没有集中到学习中;自身家庭条件有限,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心态不稳。由于学习上不上进,为了博取关注,开始欺负其他弱小的同学。还有些学生本身心理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开始欺负低年级的学生[1]。据调查,一般发生在初中校园的欺凌事件,实施者大都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心态不好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干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2.家庭环境影响

在初中校园中之所以会有校园欺凌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自身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或者缺少父母的良好的教育,或者父母对其关心不够,造成长期的心理压抑,导致心理出现问题[2],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人生没有希望,也没有理想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始寻找其他弱小学生,以发泄不满情绪。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现代教育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缺少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干预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法治和德育方面的教育,造成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及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3]。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时候,要积极处理,不能因为其影响到学校声誉就掩盖和回避,致使校园欺凌事件越演越烈。

二、对校园欺凌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要积极采取措施,尤其要加强对当事人的心理教育。每一个行为都是内心驱使产生的。被欺凌者与欺凌者都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并加以引导,使其认识自己的错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让学生打开心扉,真正找到问题所在,尤其是对施加欺凌的学生,要认真听取其内心,不能因为其是欺凌者就不予教育,更不能采用鄙视的态度,而是要以公正、公平的心态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4],要让其扭曲的内心得到安抚和纠正。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关怀,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并敞开心扉,深刻认识自己的问题,从而加以改正。同时,对受到欺凌的学生也要加强心理教育,在面对欺凌的时候要敢于向教师和学校报告,帮助其树立自信,使其能够融入学生群体。心理教育无论是对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促进学校良好环境的形成。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活动。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其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积极向上,满怀信心。这样能够避免欺凌事件的发生,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保护更多学生的身心健康。

2.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尽管很多教师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但是毕竟教师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针对复杂的校园欺凌事件,一些教师可能能力不足,只能进行口头上的规劝,无法真正探索到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教师”的身份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或者误解。如,很多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会采用通知家长的方式[5]。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学生虽然不在自己班级采取欺凌行为,但是可能会在其他班级,或者对更小的学生进行欺凌。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需要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干预。在面对心理教师的时候,学生的心理也许会放得开。心理教师能够与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真正了解这个学生,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对被欺负的学生也要加以正确的教育,要站在中立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能够放下这件事情,不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影响到自己未来的生活或学习。就目前而言,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都是由教导主任兼任的。面对这种情况,学生本身就会有一种压力,而且有些教导主任总是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不能真正放下心态去倾听学生,不但不能找到问题的核心,还有可能会对双方都说出不利于教育的话语,触发学生的敏感心理。诸如:“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怎么不去欺负别人,就专门欺负你啊?”这些话语都是带着一些讽刺意味的。但是往往这些都是现实中很多教师常用的话语。专门的问题需要专门的心理人员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真正起到良好的心理教育作用。

3.认真调查校园欺凌事件的来龙去脉

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学生心理因素造成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有抵触心态,或者损害别人、打压别人尊严的心理,这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不能简单地进行处理,更不能采取绝对措施对其施压;不能以绝对的对错进行区分,或者采用对学生不利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初中生本身就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自身的行为可能认识清楚,但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伤害有多大[6]。因此,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不能简单地采用处罚的方式,而是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尤其要了解清楚学生的心理。校园中一些朋友间的争吵或者推搡等问题,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无意中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予以正确的处理,不应该将其上升到校园欺凌事件,从而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教师不能仅凭自己的想法进行处理。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事件不是简单的争吵或者矛盾,并私下单独向双方了解情况,明白学生的想法、动机和目的后,再给事件定性。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案例,让学生了解欺凌事件的危害,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总而言之,造成学校欺凌事件的原因有很多,学校在面对欺凌事件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并对学生加强德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向学生展示一些校园欺凌事件造成的影响,让学生加以抵制,当自身受到欺凌的时候要敢于向家长和学校汇报,不能忍气吞声,使欺凌者更加猖獗。当自己班级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时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教师需要先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直接断定学生的对错,甚至采用不当方式对其不管不问。

参考文献:

[1]陈先伦.初中校园欺凌的学校归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20(5):173-174.

[2]李玲.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干预对策[J].青春岁月,2019(5).

[3]梁红霞.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心理干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10):12-14.

[4]程灵.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J].新教师,2019(8).

[5]黄勇.新视角下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42.

[6]陈友慧,易延发,周建辉.中小学校园欺凌特征、成因及心理干预策略[J].教育观察,2019,8(14):49-51.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196)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心理干预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