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020-06-22 13:00王志凯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王志凯

摘要: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加重视文化学习,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一。可见,在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下,英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情景依附性、适切需要性、社会文化性、多元融合性、实践建构性等原则,进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活动实践。

关键词:英语阅读;文化意识;教学实践

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现代化智能世界、以人才素养质量为培养标准的新时代,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具体目标是发展学生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未落到实处。鉴于此,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活动。英语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可见,阅读课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教研室便指导了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公开课。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原则

基于常态阅读课的教学现状和公开课的研磨引导,课题组倡导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据此,课题组提出以下五条教学原则。

(一)情景依附性

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依附一定的情境,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情境创设。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实感受到文化的浸染,才最可能形成文化意识。

(二)适切需要性

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主体,从显性的文化知识到最终形成隐形的文化意识,关键在于学生的体悟和内化。因此,所有的文化意识培养活动要契合学生的学情和发展特点,并且从学生的自我需求出发。

(三)社会文化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指出:“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主动积极地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要关注社会文化属性。

(四)多元融合性

英语并不只与一种特定的文化捆绑在一起,它承载的不仅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还包括世界各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应该是多元融合性的,在教学中不仅要渗透英美国家文化知识,还要介绍其他国家文化知识,更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实践建构性

文化意识的形成是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并没有最佳方式可直接传授给学生,是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自主建构的。因此,教师必须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给学生实践机会,这样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建构形成。

二、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笔者执教的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三第三单元的阅读课Lost civilizations一课为例,来阐述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

(一)把握主题内涵,进行文本分析

本节课授课内容为英国学生 Ann 的五篇日记组成,日记中记录了其参加消失的古文明遗址探访活动的历程和情感变化,Project部分的文本是两篇介绍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短文。该单元的主题语境属于混合型主题语境,既涉及历史、社会和文化,又涉及自然环境、自然遗产保护。所以,教师划分主题语境时不能仅仅把它置于单一的主题语境里,而是看作混合型主题语境,这样可以真正把握其主题内涵。依据新课标可知,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涵盖整个高中阶段所涉及的主题内容。其中,人与自我涉及“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两个主题群下的9项子主题;人与社会涉及“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四个主题群下的16项子主题;人与自然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宇宙探索”等四个主题群下的7项子主题。事实上,很多文本的主题语境都呈现出两种主题语境混合型的特点,我们在分析文本时,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某一单一语境。由于该单元的阅读文本主题和内容与文化高度相关,笔者便选取该篇阅读文本,实施了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课教学实践。

(二)了解学生学情,设定教学目标

本案例中,教师所执教的班级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班。学生英语基本功扎实,口语出色,有较强的表现欲,与教师互动良好。由于教师是借班上课,课前与学生并无接触交流,但从之前的调查得知了學生大致的英语基础和个性特点。因此,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通过完成时间轴厘清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兴衰的脉络;通过分析文章和文化链接比较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之间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性;通过演讲明确保护人类文明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该课教学目标具体,逐次递进,也遵循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获取文化知识,形塑文化品格的教学路径。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师从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方面来设计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训练学生思维,渗透文化意识。

(三)创设文化情境,激活知识背景

读前活动为学生解读文本做好知识、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上课伊始,教师先展示了巴比伦古城等几幅代表古文明的图片以及相关视频,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然后,教师直奔主题,让大家谈谈对于文明的理解,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学生各抒己见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并提供了来自牛津学习词典的解释:Civilization is a state of human society that is very developed and organized.

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 本课的古文明也是文化的一种内容,学生学习该文本本身就是感受文化的力量。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取了精美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情境,之后再运用字典上给出的定义对“文明”进行精准的解释,让学生对“文明”的理解从具象感知到抽象理解。为此,教师利用此环节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自然引出文本话题。

(四)预测文本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标题是“文眼”,是作者对文本高度提炼和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预测标题,初步把脉文本的主旨和要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标题Lost civilizations入手,推测文本内容为Ann,a British high school girl,wrote his diary to record her experience of a cultural tour to the two lost civilizations:Pompeii in Italy and Loulan in China.

读前预测这个环节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推断未知信息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文化知识,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同时,读前预测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入最佳阅读状态。

(五)梳理文本线索,体悟文化传承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段落大意,并能理出五篇日记的情感线索及主旨要义。此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快速找出主题句和归纳语篇要义的能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可以深刻理解语篇,增强其思辨能力与学习能力。

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给学生一张时间轴(见图1),引导学生分别阅读庞贝古城、楼兰古城的历史发展后,在时间轴上画出两座古城的兴衰,围绕时间节点,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述。

适当的思维导图能直观体现语篇信息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语篇文本框架。游记里介绍了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庞贝古城代表西方文明,楼兰古城代表亚洲文明。教师把两座文明城市的重要讯息呈现在一张时间轴上,引导学生找出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既能直观呈现出两座文明古城的崛起和衰败,又能让学生清晰看出这两座古城所处的历史年段。学生在对照时间节点描述这两座古城兴衰的过程中,增强了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东西方文化的感悟。

(六)深挖文本内涵,感知文化差异

从关注文化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深挖文本,细致了解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的文化信息,并辅以图片,对比古城今昔;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提醒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设计一连串的问题链,追问促使这两座古城成为古文明代表的原因,及导致他们成为失落的文明的原因。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拓展性的文化链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本阅读,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下是教师设计的关于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的问题链:

What can prove that Pompeii was a civilized and prosperous city? Why did Pompeii become a lost civilization?(Part E on Page 45)How was Pompeii preserved?How did Anns emotions change during her trip to Pompeii?What can prove that Loulan was a civilized and prosperous city?Why did Loulan become a lost civilization? How was Loulan preserved?How did Anns emotions change during her trip to Loulan?

在此環节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深挖文本的同时,适时进行了文化链接,整合课外英语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为学生拓展了基于文本的文化知识。如学生在阅读庞贝古城的段落时,教师补充介绍庞贝人与罗马人抗争的历史,启发学生思索庞贝被火山吞没的原因,让学生对庞贝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在阅读楼兰古城片断时,教师适时提供了文化链接,增加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是对于楼兰古城消逝的解释:“塔里木河的改道造成罗布泊的干涸,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覆灭”,此举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理解东西方文化。此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七)契合学生需要,促进知行转化

读后环节是学生语言输出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语言技能和文化品格的关键。学生通过把学到的文化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可以增强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读后活动中,教师问道:“既然世界上还有很多食不果腹的人们,我们为何还要耗资去保护古代文明遗址?孰轻孰重?”面对如此尖锐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很多学生给出了令人惊叹的回答,教学片断如下。

T: Why is it important to study lost civilizations/archaeology?

T:What about all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world who have no food to eat and no place to live?

T: What has the world come to when the past matters more than the present?”

S: The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at have disappeared.

S: The money that has been given to researchers who explore ruins of the past could be better spent on helping poor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最后,教师做了如下的小结和提升: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admire cultural legacy(遗产) of our ancestors(祖先); not repeat the same mistakes; have a long-term benefit for mankind; unite global citizens as a community。

本环节是在学生已经储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初步感知到文化差异,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意识的前提下,教师设计了高阶思维问题,同时也是契合社会实践和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为何要耗资保护古文明遗迹。对此,学生各抒己见,这种思维的碰撞正是笔者想要看到并给出点拨的难得契机。教师通过逐次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剥开现象看清保护古代文明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明白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价值:古代文明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指引我们在未来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我们全世界要联合起来,保护并尊重古代文明遗迹,因为这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宝藏。此环节教学实施过程体现了阶段性和层次性,教学设计也遵循从兴趣到知识,最后到能力的螺旋上升原则,这种教学实现了引导学生从知晓文化知识到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构成了文化品格塑造的多维度目标。

(八)生成迁移创新,塑造文化品格

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基于社会实践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以演讲的形式阐述世界上有哪些文明古迹需要我们去保护。这样发散性思维的话题,是希望学生能跳出课堂,置身到广博的世界范畴,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于学生身处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正在遭到破坏,本地区的明城墙是其中之一,为了能让学生的文化意识回归到身边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如何保护明城墙的范文框架:How to preserve human civilizations around us?

Preserving_______

·para.1: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its civilization

·para.2: ways to preserve it in the 21st century

possible structure:

Preserving_______is so significance in that_______.

It also reminds us to_______.

In the 21st century,we as global citizens,_______ .

本环节借助内化知识的路径,让学生的文化品格在其身边的情境中得到塑造,同时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即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三、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从文化意识培养的视角看,本节课践行了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设计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主线,体悟主人公的感情为辅线。教师在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时,关注了文化意识培养的情景依附性和社会文化性原则,创设了蕴含社会文化内涵的情境;在設计应用实践类活动时,遵循文化意识培养的多元融合性和实践建构性原则,在迁移创新活动中体现了文化意识培养的适切需要性原则,拓展课程资源,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跨文化知识的接触面,通过文化背景引入和多元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实际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的内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应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跨文化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多模态情境渗透文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总之,这节洋溢着浓浓文化味的英语课,把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升贯穿始终,让学生真正在文化品格塑造的过程中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梅德明.绘制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蓝图[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4).

[4]王蔷.促进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三个关键词:“情境”“问题”“活动”[J].基础教育课程,2016 (3).

[5]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2).

[6]贾传安.利用图表的英语语篇策略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6).

[7]李静.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定位研究[J].课程·教材 ·教法,2016(6).

[8]赵文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尝试[J].英语学习,2017(6).

[9]史菲.强化语言文化意识发展英语核心素养探研[J].成才之路,2020(2).

[10]李娟.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探究[J].英语教师,2020(2).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初探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