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初探

2020-06-29 12:34周志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

周志聪

【摘要】文章从生字教学、古诗词教学、语文实践和班级文化以及习作等四方面就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探析,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国之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精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应该在教材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要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让中华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生字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着无尽的求知欲,正是培养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兴趣的最好时期,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生字教学中,使小学生从小就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大多是表意文字,有3000多年的历史,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生字词时,除了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外,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生字的由来发展过程,以及具体含义。例如,教学“忠”字时,可联系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讲授时结合岳母刺字的故事,使学生在学到生字同时,也接受了一次人格洗礼。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如:在教学“和”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三尺巷》的故事。学生从官人回复的书信“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中明白成语“以和为贵”的含义,感受到了汉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独有的文体,唐诗宋词更是传统文化星河中必不可少的一页。古诗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从中华民族的品质、气节、传统美德等多方面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小学阶段的课文中就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诗名作。例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内涵,感受古诗词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元日》这首古诗时要紧抓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旧符等。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古时候过年时的欢乐气氛,生活气息浓厚。“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王安石以诗为载体,除了描写过年的喜庆,更是表达了自己改革成功和看到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和喜悦之情,含而不露。古诗词的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景,还感受到了中华传统的魅力。古诗词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三、在语文实践和班级文化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实践性语文教育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中多数文章来自于生活,来自身边的点点滴滴。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例如,课文《端午节的由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教学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就应该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教学,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从传统节日餐桌上的特色小吃,再到这些特色美食的演变历史,最后延伸到地方习俗,随着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屈原的了解也逐步加深。忧国忧民的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却始终不忍心舍弃自己的祖国,最终抱石投江报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学完课文后,再因势利导,通过表演屈原投江这个环节,让学生大胆想象,挖掘屈原投江前的内心独白。通过表演让学生与屈原走得更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让“忠孝”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学校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班级文化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传统文化正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力支柱。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这个载体的积极作用,通过不同的节日或事件,确定不同的主题,促进班级文化建設。例如,到了重阳节这个中国传统佳节,则确定以“慈孝”为主题,通过文化墙征文、慈孝诗词朗诵、身边的慈孝故事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多样的活动能让每个学生各抒己见,各尽所能,从而愿学、乐学、爱学!

四、在习作中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语文课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习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应该发挥其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把传统文化与习作紧紧结合,首先得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才能“有话可说”。传统文化素材的积累可以从文学、艺术、节日、美德等几方面入手。传统经典文库中的三字经、千家文、弟子规等作品,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传统节日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充分利用每年的传统佳节,分别从节日的由来、习俗、相关的古诗词以及人物故事等多方面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美德是中华之根,民族之本。“修身”“齐家”“治国”等传统美德传授结合名人小故事、儿童歌谣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敢说”。

小学阶段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数量不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课堂“小练笔”,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摘自《韩非子·五蠹》),讲述了一个孩子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宋国一农夫,守着田里的一个树桩,希望能再得到撞上树桩而死的兔子。故事说明不愿付出努力,想侥幸获得意外成功是行不通。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39个字,却把一个故事及议论写得清清楚楚。在教学中,可以紧扣文章结尾,以“种田人守株待兔失败之后”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在教学中渗透课堂小练笔,在升华“改过”的传统美德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粮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还能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提升人文素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锦上添花!

【本文系茂名市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jy2014049)】

【参考文献】

[1]马志红.在习作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传统节日》一课为例[J].语文建设,2018(33).

[2]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