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科研团队

2020-07-12 13:16辛玉芳赵文芳
科技视界 2020年35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全过程

辛玉芳 赵文芳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上海200030)

0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为“三全育人”[1]。

高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工作模式,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发展一体化的现实需求[2]。然而,各高校在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忽视了科研团队的力量;在建设科研团队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潜力。

依托科研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并且能够形成可转化、可推广、可借鉴的育人模式。

1 高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建设,爱国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实践活动的拓展等,忽视了高校科研团队的潜在力量。高校的科学研究应当是集知识发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精神传承三位于一体的活动,但众多研究型大学在强调科研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忽视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和潜力[3]。

我国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较为局限。目前,我国高校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党支部活动。两种形式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第一种形式仅限于少数授课教师的参与,难以实现高校全部教职员工参与的全员育人;第二种形式的党支部活动仅限于某个时间点的组织学习与活动,难以实现全过程育人;两种形式均难以实现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的全方位育人。

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4]。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论观念进教材、进课堂的形式上,注重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轻视课堂外的实践和应用,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实践行为的约束等。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合理的思想政治实践路径和方式的缺乏。

全员育人忽略了科研队伍的吸纳。众多“双一流”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在建设“专职科研人员”队伍上的投入很多,但对于这一支科研队伍的预期产出仅限于科研成果,尚未形成将这一队伍纳入“全员育人”的意识,忽略了挖掘这一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潜力,成为“全员育人”的障碍之一。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被教育者——学生的角度来说,主要问题在于自觉修身意识缺乏。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包括课堂理论的传授,课程的考核,爱国教育基地的参观,党组织生活等,内容和形式已渐渐无法持续触动年轻的灵魂,组织活动也容易流于形式或成为一种负担,强制的形式甚至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抵触心理。

2 依托科研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

依托科研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弥补现有课程理论和实践教育不能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问题。“科研育人”包含的其中一个层次即为:结合科学研究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5]。依托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个特色即:学生全过程参与科研活动,科研团队全员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时时刻刻全方位地体验团队的科研氛围、感受科研道德、领悟科研精神,最终获得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的全方位教育,实现“三全育人”育“全”人。

针对现阶段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托科研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给予被教育者“沉浸式”的体验。高校科研团队一般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等各层次各年龄段的成员组成。这一组成使得被教育者能够从其他各层次成员身上获得不同的受教元素,实现观念的接收、判断、摒弃和接纳。这样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能够实现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教授所说的,“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6],也能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依托科研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联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进而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全员育人忽略科研队伍的吸纳问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7]。“双一流”高校的专职科研人员的引进门槛相对较高,他们基本在全球或全国有影响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有些甚至师从业界权威导师,入职前均通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政治素养。这些特征使得这一队伍生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方沃土。依托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掘及利用这一队伍的能力和潜力,延伸高校在这一队伍建设上的投入价值和产出期望。

针对自觉修身意识缺乏的问题,依托科研团队的模式,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这一障碍,在科研实践中同时培养人格和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畅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科研团队中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属于隐性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甚至大于显性知识[8],不同于一般可通过教学方式传授的知识[9],科研活动是传授这种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10]。这类隐性知识能够在日常的科研能力训练和专业素养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传送给被教育者。日复一日地潜移默化,使得被教育者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不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都能铭刻于脑于心。在其角色转变后能够继续传递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实现一脉相承的可持续联动。

3 高校“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科研团队

2018年5月,教育发布《“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依托科研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目前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的其中一个“最后一公里”。

依托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即为把人才培养与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相融合,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19世纪以来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的深度延伸。

这一模式在培养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科研之中,能够实现“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更有助于建立有特色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育人体系,形成可转化、可推广、可借鉴的育人模式,促使高校“教”与“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平衡,营造人才培育新生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全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