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建立纲维有序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2020-07-14 08:44陈永清陈小华王笑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育人环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陈永清 陈小华 王笑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一段时间以来面临认知缺位、核心不明、效果不佳、评价手段单一等现实困境。新时代应将劳动教育融入“三全育人”的教育工作改革体系中,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纲,重塑认知之维、课程之维、环境之维、评价之维。从认知站位提高、课程体系建设、育人环境建设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4方面出发,搭建纲维有序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育人环境;评价体系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动教育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提升到与德智体美并举的高度,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号召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1],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2],从制度上确定了劳动教育的特殊地位,意义重大,高职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征强化贯彻落实。

但是,如何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3],仍是高职院校亟需思考、探究的新任务。应该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现实困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以“三全育人”为纲、多维建构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格局。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概括了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认知缺位、核心不明、氛围不足、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知缺位,组织统筹不力

劳动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对劳动意识的内在自觉、劳动情感的自主生发和对劳动价值的自主建构[4],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仍有个别学校决策者主体责任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肤浅,没有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理念,也没有站在劳动教育如何更好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融入校园文化和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高度去认识,没有把劳动教育与时代特征、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深度融合,只把它作为一种“体力劳动”,认为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卫生打扫、宿舍内务、义务劳动就是劳动教育,更遑论基于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建设。

同时,认知缺位与高职院校的快速扩张,又导致劳动教育组织统筹不力。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增长快速,学校劳动教育的师资、场所、设施等客观条件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的需求,而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通的、一线的劳动岗位因企业不信任、学校怕担责、学生没兴趣,真正能提供大量劳动岗位的企业少之又少。造成学校劳动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的单一,甚至表现为劳动教育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内进行一些简单的如打扫教室、捡垃圾、清扫路面等劳动。有调查显示,劳动课中“扫落叶”和“拔杂草”的比例高达91.4%和89%[5]。

(二)劳动教育核心不明,情感缺失严重

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新时代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但追求“短、平、快”的近代工业理念又时刻冲击着他们的灵魂,当职业教育忽视培养受教育者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企业缺乏开拓、创造、求新的进取文化,学生缺少长远的就业远见并忽视专注工匠精神的塑造,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放棄专业技能细琢,实际上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的迷茫、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忽视。目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其重要因素是由于高职教育核心不明,劳动教育没有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另外,高职学生中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成就梦想、劳动促成伟大的情感价值缺失严重。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关注的是升学和就业,学生从小就接受“重智育轻劳育”观念,社会仍缺乏从小引导、培养学生在劳动创造中成就梦想、创新灵感、获得幸福感的氛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时有出现,社会中好逸恶劳、不尊重劳动者甚至歧视劳动者的现象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据调查,“大学生劳动的观念”比较薄弱和非常薄弱的占比高达65.93%[6],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学生中也存在拈轻怕重、好逸恶劳等不良风气,劳动情感缺失较为严重。

(三)劳动教育文化氛围淡薄,以文化人效能差

劳动教育的文化氛围是指社会、学校已形成共识的劳动观念、态度、情感在主流社会传统、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格调,显现的是劳动教育元素在社会、校园中可视或不可视的文化标识、人文景观、舆论宣传、知识传承等载体中展现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和劳动伦理品德。同时,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引领、校园内师生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等所展现的劳动价值观,应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观念。但目前社会层面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不够充分,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中劳动创造价值的知识传承力不足,劳动教育在宣传载体中引导力小、版块少,在各类文体、社团活动中也较少触及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氛围较淡薄,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效能仍有待提升;劳动教育缺少与现代劳动如新媒体时代的“脑力劳动”、人工智能时代的“情绪劳动”相结合,劳动创造性和新鲜感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低,抵触、逃避现象严重。

(四)劳动教育评价手段单一,参与动力不足

在学校层面,在针对高职院校的各类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劳动教育评价不受重视,鲜有涵盖劳动课程落实情况、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劳动开出率、创造校内外劳动实践条件以及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质量的评价体系,因而无法得到学校决策层的足够重视。在教师层面,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企业兼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因机制问题难以实现。劳动教育大部分由辅导员或实训教师兼任,在劳动教育素养、组织能力和实施手段上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还有差距,而学校对劳动教师的评价和职业提升预留空间上也并不充分,无法调动其积极性;从机制上调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参与劳动教育,全员参与全程聚力的校内劳动教育框架构建滞后,让劳动教育成为课程思政内容之一的氛围尚没有形成,建立科学合理的蕴含劳动教育因素的教师评价体系还有待探索。在学生层面,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尚未将劳动课程化,劳动教育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和设计,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仅停留在学生参加次数、时间和现场表现上,较少考虑经过劳动教育以后的学生是否对劳动充满热情、将来是否通过劳动给社会创造价值等。

二、三全育人,搭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之纲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通过劳动教育养成劳动习惯,培育正确的劳动态度与敬业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立理想信念、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之“德”,更要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推进蕴含劳动教育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以全员育人为纲,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队伍建设始终

在现阶段,劳动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劳动教育全员育人目标的首要任务。劳动教育的价值研究、内涵建设需要行业指导,劳动教育的原则落地、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专兼职教师队伍,劳动教育的活动载体、平台载体创新,亦离不开人才。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应以《意见》为遵循,以全员育人为纲,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着力培养一支执着于教书育人、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教师队伍。要培养他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劳动兴趣、知识和存在问题,合理制定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成为具有丰富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工匠型教师,成为学生创造多形式劳动实践锻炼平台的教师队伍;培养他们关心学生,成为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且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正如舒尔曼所说,“不仅要理解与执行,他们还必须有价值观、道德高尚和社会责任感”[8],劳动教育要以全员育人为纲,将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劳动教育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教育目标,在教书中培养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中育人。

(二)以全过程育人为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各高职院校应按照劳动育人的要求,注重教育实效,将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的基础地位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落实、渗透到各学科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德育劳育协同效应,实现知行合一。要根据劳动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与专业高度融合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占比,使学生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将劳动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规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全方位育人为纲,为劳动教育遍寻最佳载体

劳动教育是一种现实的教育,一种实践的教育,一种生产的教育。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习近平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类。对劳动的过程,马克思也曾指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一方面阐释了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是劳动过程的人的方面;另一方面也阐释了劳动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需要把劳动教育落實在教育的全过程,还需要充分挖掘、搭建良好的劳动教育平台。《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家庭、班级、企业、社会的实践资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整合各方力量参与到学生劳动教育中来,实现劳动教育载体的科学化、系统化,使劳动教育课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三、多维并举,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

(一)重塑认知之维度,加强“五育并举”教育顶层设计

无论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还是“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都需注重培育学生高水平的职业素养;无论是传统定义的“体力劳动”、新媒体时代的“脑力劳动”,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情绪劳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都需围绕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9]。各高职院校应因校制策,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劳动教育计划,设置适当的课时学分,架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劳动教育教材,从劳动教育入手,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意义,真正将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作为人才培养追求,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实干、奋斗担当”精神的高职毕业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0]。各高职院校要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把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科学、精细、完善、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教育学生去理解、去行动以及将认知、践行和人生三者整合在一起的挑战[11],形成富有院校特色的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接受锻炼,让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路径,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地[12]。

(二)重塑课程之维度,完善劳动教育育人课程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并结合课程思政,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和人本身”的劳动观,强化劳动经典解读,深化劳动价值观教育;在劳动教育实践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问题的重要论述,把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之美,不断提升学生对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社会的认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进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13]。

其次,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学校要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搭建具有劳动教育内容的课内、课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实习实训类课程,在各门课程内创设劳动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和对话,创造让更多学生获得劳动体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劳动创造、劳动创新的热情,让更多学生在更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培植劳动情怀,锤炼奉献精神;各学科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通过“红色之旅”“三下乡活动”“支援家乡建设”“公共危机处置”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各类社会实践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感化和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厚植劳动精神,塑造并形成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和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都需要用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出来,教育者要让学生在观察与模仿、尝试与体验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而创业更是离不开劳动,不管是传统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情绪劳动,都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高职院校只有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整合,将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全过程中,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劳动教育中孕育创新创业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劳动精神,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一线劳动的魅力,筑牢立德树人基石。

(三)重塑环境之维度,营造良好劳动教育氛围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实际,与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同步设计,有机衔接。首先,将劳动教育与“1+X”职业技能证书制度结合,通过鼓励学生考取本专业相应证书,参与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强化劳动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质的提升。其次,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劳动精神元素,开发能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诸如劳动哲学、劳动社会学等“劳动+”系列化课程体系,将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辛勤劳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进专业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培育学生对劳动的兴趣、热情。再次,劳动教育要衔接学生第二课堂,让以讲座、健康教育、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催化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为劳动实践过程,从而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弘扬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培养教职工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树立爱校奉献的师生典型,塑造热爱劳动的校园可视文化;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优秀社会人士,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组织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环境保持、宿舍文明创建等,从物质、精神、制度等文化层面强化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所看、所听、所参与都有劳动教育的元素,在校园内外无处不受到劳动精神的浸润,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从而培养劳动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外,劳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为学生提供身体力行的实践基地和岗位,实践基地的育人氛围浓,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则好。特别是针对一些专业性较高、实训设施价格较高的实训基地,各高职学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多渠道进行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争取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校企共建、校校共享等形式,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模式在企事业单位内开辟专业性较强的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与社区、各类场馆、其他职业院校的协作,建立劳动教育协作体,多措并举建设适合学校發展和专业特点的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校企合作模式实训场所,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在学生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实践岗位的同步增长。同时,在生均实践占有量一时无法达到要求时,应科学安排劳动教学课程,提高有限劳动实践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劳动和创造的乐趣。

(四)重塑评价之维度,完善以评促劳评价体系

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应纳入对学校办学水平、教师育人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的三方评价体系。《意见》要求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健康发展,“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和评价引导, 促进高职院校重视劳动教育;学校要根据自身特色、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建立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和督导机制,把劳动教育作为教师德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形成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的多维评价体系。

在对学校的评价上,各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特色建立劳动教育的量化考核标准,将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纳入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体系、课程结构和劳动实践开设情况, 纳入专业建设内容实施课程监测, 确保劳动教育高效开展。在针对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应建立包含但不限于劳动课程的落实情况、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劳动开出率、创造校内外劳动实践条件上的举措以及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质量等内容的评估评价体系,促使高职院校加大对劳动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在对教师的评价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教师评价体系,制定全员参与全程聚力的校内劳动教育框架,强化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明确劳动教育教师和其他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考核要求和办法, 要求教师自觉强化对学生劳动实践和劳动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的教育,将教师指导劳动教育和融入课程体系的工作业绩作为岗位评聘的依据之一,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重塑评价目标,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实质化,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倾斜。学校管理部门要将原有的教师单一评分主体转变为教师、社团、社区、企业、家庭、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将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建立劳动教育的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公示、审核制度,实施多元多维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参 考 文 献

[1]冯刚,金国峰.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9(1):4-8.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0-04-1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4]廖婷.近十年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综述——基于CNKI数据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8(2):42-45.

[5]郭莹. 高校劳动教育与管理研究——以广西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8.

[6]王小芳.大学生的劳动观及其教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9.

[7]王燕平,王海波,范鹏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解决好的三个问题[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95.

[8][11]李·舒尔曼,黄小瑞,崔允漷.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给教师教育的建议[J].2014(1):3-13.

[9]安平.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4):61-64.

[10]石中英.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9-15.

[12]师慧丽.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能力与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7(16):29-33.

[13]黄东桂,刘玲.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2-124.

猜你喜欢
育人环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君子文化”育人特色的创建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浅谈如何打造新建特殊教育学校育人环境和教学管理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