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培育导向下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探索

2020-08-01 08:16高伟洁
人才资源开发 2020年13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礼仪理性

□高伟洁

现代社会,礼仪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不学礼,无以立”。当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礼仪教育、礼仪培训蓬勃兴起,这对于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礼仪教育大多停留在“仪”的层面,即形式层面、操作层面,未能真正触及礼的内核,也就谈不上触及灵魂,触及人格。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人格培育为导向,着重推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及良好文明素养的养成。

一、人格培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

大学阶段是人格培育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而言,这一时期是一个人迅速走向成熟却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其人格发展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波动性,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教育应当抓住这个人格成长的关键期,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与完善,这也正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健全人格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整体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对个体来讲,健全人格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往往内心善良,为人正直,拥有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较为妥善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做极端的事情。同时,个体健全人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具深远意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国民之完全人格乃是国家兴盛的必要保证。对人格培育的重视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也多有体现。牛津大学多年来一直秉承大学功能不在于职业教育,不在于培养技能,而在于培养人格的教育理念。

然而,相对于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需求,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格培育现状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人格培育重视不足。这就使得学生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发展不均衡,社会行为能力较差。学生在面对同学间激烈的学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比如不善沟通,不知道怎样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不懂得尊敬和包容他人等。这些都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更有甚者,还会酿成不可挽回的人间悲剧。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善良包容的内心,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只会成为他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工具。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健全人格培育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二、礼仪教育是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

人格是人的内在精神性状和外在行为方式整合的综合体现,是人与社会、工作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带有个体独特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的培育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内提道德理性,外塑行为方式,内外联动,才能实现个体健全人格的培育。

礼仪教育正契合了人格培育的特点。生活中我们经常讲“礼仪”,实际上“礼”与“仪”是不同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礼,内涵极为丰富,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都属礼的范畴,可以说,礼是一切的道德理性,礼仪就是“合于理的行为准则”。简言之,礼是内在,是灵魂;仪是外在,是形式。只有形式没有内在,礼仪就好比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有内容没有形式,礼仪的灵魂就无处安放。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礼仪教育也需兼顾内外,以礼仪的思想和内核触动心灵,提升道德理性,以礼仪的外在形式塑造行为模式,提高行为水平,最终有效促进健全人格的培育。

大学阶段的礼仪素养教育应以培育健全的人格为导向,礼仪教育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礼仪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培训,教给学生的恐怕多是停留在这个“仪”的层面。“仪”易学且“收效”快,学习之后立马可以践行,自身的素养似乎一下子就提高了。其实则不然。把仪式做得再完美,没有内在的道德理性支撑,充其量只是“仪”,不是真正的“礼”。当然,外在行为模式的塑造对于内在道德理性的提升也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但是仅仅关注这一个方面显然是不够的。

三、人格培育导向下的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实践

1.根植中华礼仪沃土,勉励学生做“君子”。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行,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合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社会的和谐,需要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心中长存敬人之心。“和”与“敬”,正是中华礼仪的基本精神。与西方礼仪相比,中华礼仪更强调礼仪背后的道德理性,更强调礼仪教育对人格的培育。大学生礼仪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应坚持根植中华礼仪沃土,坚持人格培育导向。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选择和切入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内容,在讲解礼仪的操作规范之前,要给学生讲清楚礼仪背后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程设计要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真正感知礼仪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要求,感知中华礼仪之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也有利于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2.以情动人,情感塑造人格。“礼缘人情而作”。制礼要依据人情,礼才能真正被老百姓从心里接受。反过来,我们在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也必须从人的情感切入,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礼节、仪式的层面,而要注重深入挖掘礼的内在精神,力争在情感上触动学生。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为什么在家要尊敬父母、长辈,在校要尊敬老师、校工、同学,将来走向社会,要尊重领导、同事,力争让礼仪触动情感,触动内心,以情感塑造人格。

3.教师以身作则,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上者,下之仪也。”作为礼仪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应在着装、举止、言谈上为学生做好榜样,上课时一定要仪容整洁、仪态端庄、服饰得当、举止言谈得体。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要做。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领导者也好,教师也好,一定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欣赏老师,看到老师的人格魅力,进而不自觉地模仿老师,想要成为老师那样的人。这些问题看似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细微之处见精神”,“身教”的育人效果不可小视。

4.学以致用,强化礼仪习惯养成。礼仪学习一定要学以致用,只学不用,道德理性便无法通过礼仪的践行内化于心,这就等于没学。为此,应在课堂上增加实训环节来强化学生礼仪习惯养成。比如,仪态礼仪部分,对站、坐、走、蹲等姿态的训练,在讲解之后,即要求学生分组上讲台进行演练,然后由学生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对于社交礼仪部分,比如人际交往中的介绍、握手、电话、名片使用礼仪的训练等,则采用情景剧的形式,由学生小组自行设计剧情,设定人物关系,将这些礼仪有机融入其中,表演给大家看。这个形式,一直深受学生喜爱。这些实践活动也都会计入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除了课堂训练,每一章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布置课下实训作业,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仪容仪态、言行举止有无失礼失仪现象,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下一步如何纠正。经过这个实践与反思的过程,学生进一步端正了礼仪学习态度,并逐渐体会到礼仪背后承载的更厚重的“做人”道理。

四、结语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之一。人格培育导向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应着眼于内外结合的育人方式。一方面要内提道德理性,在礼的精神、礼的内核上下足功夫,首先解决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让礼仪承载的道德理性深入学生心灵。要根植中华礼仪文化沃土,并结合时代发展特色,精心进行课程设计,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另一方面要外塑行为方式,通过典型行为模式塑造,不断提高学生行为水平,由外而内促进道德理性的内化。一内一外,内外联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并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礼仪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浅析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