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0-09-10 07:22张伟俊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大学生

张伟俊

摘 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快速普及与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而发展心理自助能力恰恰是维护心理健康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保障。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必要性,紧接着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和相关研究资料,针对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策略总结出了四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为了满足成长中的大学生日常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从而达到调节、优化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目的,而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意识和发展心理自助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自我责任感、自我效能感、个体维护意识对治疗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有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及向朋友求助是个体进行心理调节的主要方式,并以此来保障自身的心理健康[2]。青少年群体是通过个体自助来实现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3]。综上所述,发展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一、心理自助能力的内涵

心理自助是通过个体主动寻求自我帮助、自我发展,促进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保持身心和谐状态,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4]。心理自助能力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具有自我心理健康维护与调节的自生性能力,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心理健康维护、调节与发展的可能性与胜任度。总的说来,心理自助能力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觉察、自主评价、维护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水平的个性化心理特征[5]。

二、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

虽然大学阶段“唯分数论”的现象相较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显改善,但分数的高低依然是学生推优、评先、入党、考研的参考依据,是学校选拔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过分重视考试分数,必然会忽视大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调适、挫折应对等方面能力较弱。在大学阶段,由于内心焦虑、意志薄弱、情绪低潮、人际紧张等相关问题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以及心理塑造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强,头脑灵活,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典型的高智商群体,而尚处在成长阶段的他们,不仅要面临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压力,而且还要化解各种负面事件和负性情绪给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心理不堪重负,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发展大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能够帮助陷入心理困境的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使心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引导大学生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从而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大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营造健康纯正的校园氛围

有学者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重点内容。这意味着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情绪、积极的行为、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以上这些又恰好是积极心理品质必备的形成要素。可见,随着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不断发展,自身积极心理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塑造。大学是青年学生放飞梦想、实现理想的家园,也是学生发展成长的土壤。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环境都是校园心理环境的缩影,学生群体心理环境构成了整个校园心理环境,校园心理环境又是影响校园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影响校园氛围的重要因素,会对校园氛围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而发展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能够优化个体心理素质,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净化大学生心理环境,使校园整体环境得到改善,为营造健康纯正的校园氛围夯实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效率,充分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 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6]。文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做出了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每年的春季、秋季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季节,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增多,涉及的心理问题类别也有所增加,出于人员配备方面的原因,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专职咨询师无法做到在第一时间为每一位预约咨询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对于存在心理问题尚待解决的学生来说,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先进行自我调节,当自己无法解决时,会向同学、好友、长辈寻求帮助,当心理问题持续较长时间未得到解决,并出现愈发严重的迹象,才会向专职心理咨询师求助[7]。可见,发展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能够使学生个体了解和掌握心理调适技术,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扰,不仅能够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而且缓解了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压力、提高了咨询效率。

三、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策略

(一)营造积极信任的大学环境,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

坐落在校园中的名人雕塑、班级开展的集体活动、寝室和谐融洽的氛围,都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成长的重要载体。首先,高校应该在如何打造校园环境上下功夫,显性环境对学生有直接的激励作用,像名人雕塑、励志标语、校徽、校训等;隐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向好、自立自强,像和谐的校园环境、纯正的校风、浓厚的学习氛围等。其次,班级管理者应结合本专业的特色,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各学院学生组织是由学院发起、学生自由参与的学生团体组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重新认识自我,实现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渡。最后,要注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寝室不仅是休息、娱乐的场所,也是供寝室成员相互交流学习、发展友谊的平台,大家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之间最了解也最容易互相影响,是生活和学习上的好帮手、好伙伴。对于远离家乡、独自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而言,融洽的寝室氛围能够破除心理防线,帮助他們快速融入新环境,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消除心理不适。

(二)健全心理健康评估与反馈体系,强化大学生自我认识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化和社会压力增大带来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增加,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心理健康评估与反馈机制。第一,根据要求完成新生入校后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是新生入校后心理健康状况的一次摸底,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需要学院重点关注的学生。对于高中就有相关心理病史和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发现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学生,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应该及时转介给具有相关资质的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第二,根据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做好个性化心理健康评估。人的内心世界广袤无垠,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想一探究竟。因此,要根據学校历年招生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反馈体系,邀请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做专业指导、全面评估、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高校应设计出符合本校生情特点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团队,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相关的专业评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

(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强化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维护与调节能力的关键在于系统有序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开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并给予相当的学分,使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并主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高校应该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认真挑选相关教材和图文、影音资料,并集合心理健康领域的优质师资,形成专业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研时发现,有不少大学生想学习容易理解、方便操作的心理调适技能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以保障个人心理健康。因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需要调整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和授课形式,借助课堂教学这一载体,授予每一位学生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保证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时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应对。

(四)建立心理服务与援助机构,为大学生心理自助提供平台

调查发现,个体因心理问题主动寻求专业援助的较少。而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能够对求助行为实现准确预测。个体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与求助倾向成正比,社会容认度越高越倾向求助[8]。高校应该按照“校-院-班-寝”建立四级心理监测网络,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团体心理咨询室,开通线上网络预约咨询、线下留言信箱投递等心理咨询通道,为大学生顺畅地进行心理自助提供明确的路径,提高大学生对寻求心理服务与援助的内在意愿,增加求助与自助行为。高校对校内设立的各类心理服务与援助机构有监管责任,承担校内心理服务与援助机构的指导工作。

第一,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牵头,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对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的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督导,以保证各类机构一线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达标。

第二,将前来求助的学生情况做详细记录,再汇总分析,根据学生所呈现出的情况进行分类建档并妥善保存,有新情况及时在档案中更新。

第三,做好前来咨询者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8-12.

[2]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1998(4):114-119.

[3]肖汉仕.中小学生心理自助、互助意义与要求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10-11.

[4]姚彩琴,武家申.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3):57-58.

[5]栾海清.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路径及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6(4):119-122.

[6]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教党〔2018〕41号.

[7]李笑燃,陈永中.论大学生心理自助的意义和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6):50-53.

[8]夏勉,江光荣.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892-900.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