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让孩子爱上阅读

2020-10-09 10:36朱秀霞
新一代 2020年21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阅读能力小学语文

朱秀霞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关键。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阅读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强化学生人文内涵。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多时候学生对其并不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育经验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希望以此来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素养;阅读能力

一、阅读的重要意义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很多家长发现,语文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这样的现象在中考、高考上表现更加明显。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考的是积累,是语感,是阅读速度,是鉴赏与综合分析能力。这些不是靠一天两天突击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长期高品位的阅读成了提升语文能力的“法宝”。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阅读的春天即将到来,未来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或者说,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读书多的学生能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新概念纳入他从各种书里汲取的知识体系里,这时候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感到它是在帮助自己把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这就是阅读的力量,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的识字能力、说话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的发展需要阅读的支持,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在高尚的情操的熏陶下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阅读要从启蒙时期抓起,从小抓起。而中高考也再次证明,如果不阅读,迟早是要吃亏的!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经对阅读作了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在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快乐。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然而,事实上,家长、老师往往等不及酿造葡萄酒的过程,家长、老师希望学生一走进葡萄园,就喝到甘美的葡萄酒,而功利把原本快乐的阅读做成语文课本一样的知识灌输,扼杀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永不枯竭的动力,是学习成功的必要因素。因此,家长、老师需要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阅读中的思维活动特点,营造和谐、愉快、轻松的氛围。通过多途径、多手段,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与情境对话,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强化其情感体验。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家长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环境,让孩子轻轻松松、高高兴兴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据说日本小学厕所里都有书架,校园内走廊里触手可及的都是书籍。我们学校也一直在营造愉悦的阅读环境,楼道、走廊、班级,随处可见学生们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正在读书。学校已将学生的个人阅读行为变成群体的共同行为,真正让阅读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人生追求,发现、培养、传播好的阅读行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增强环境感染人、激励人的魅力。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开展一切行为活动的动力,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阅读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按照学生实际差异特性准确掌握他们思维模式兴奋点的基础上,选择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模式。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使其自主进入情境中,而不是游离在情境之外。只有情境与内容、学生兴趣、爱好等条件相符,才能保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三)亲子共同阅读激发学生兴趣

家长们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孩子喜欢看书,所以一旦老师开出书单,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买回来,希望孩子能够立刻钻进书里.但现实很残酷,孩子可能压根不感兴趣,你硬塞几次之后,他就开始反抗了。如果孩子反抗或者压根没有耐心看书,阅读习惯的培养就相当于宣告失败。如果家长能给孩子介绍一些书的内容,就像为这本书做广告,孩子喜欢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许多。需要家长花心思,先把这本书看完再给孩子做介绍,介绍才会发自内心,才会吸引孩子,当很熟悉这本书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才有意思,孩子也会愿意在你的引导下,接近这本书,爱上这本书。如果孩子阅读兴趣非常不浓厚,最好的引导方式其实就是读书给他听。不论你的孩子多大,如果你想要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就不要拒绝为他朗读。朗读的时候讲究一些技巧,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孩子自然会迫不及待地看下去,相信孩子有家长的陪伴,会爱上阅读,并能从阅读中获助成长的养分。

三、让思考成为阅读习惯

如何让思考 成为阅读习惯呢?一要讲究方法。要成为高水平的读者,必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学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方法的策略。如:概括法、推论法、联结法、跳读法、猜测法、提问法等等。二是提出问题。阅读最困难的部分不是去读,而是去思考。要思考就必须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是思考的工具。带着别人的问题去阅读,是运用思维工具。而带着自己提出问题去思考,是创造思维工具。因此,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要训练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时,训练学生掌握多种不同形式的提问方法,并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哈姆雷特,老师只要把孩子独特的阅读敏感激发出来,都能提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问题。三是记录思考。有了想法就要记录下来,把阅读、思考、表达紧密联系起来。用笔记录下来的思考会更严谨,用笔记录下来的想法会更深刻。当思考成为阅读习惯,思想的火花将点亮世界。

四、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一)以关键词为点,检索中归纳

阅读素养的初级能力,是“信息的定位与提取”,也就是“检索”,直接专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定位并提取文本主要信息。仅会提取信息是不够的,还需学会在检索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类或归纳,从而构建文本意义。学生只有經历了“自读检索,提炼受阻——教师引路,教给方法——迁移运用,实践习得”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以关键词为线,推理中运用

紧抓关键词这条主线,经过多次推理,学生能自觉地将文本中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推断与分析,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整体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素养。语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读懂,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表达力”的持续养成,实现“读”和“写”之间的转换,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三)以关键词为面,评价中质疑

批判性思考,并学会质疑,是指向语言活动的最高境界,也是阅读素养的最高阶能力。评价文章内容与语言表达,是针对最深层次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对文本的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后,能跳出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固定思维,评价文本中的人物,质疑其语言与主题的真实、文本之价值等。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阅读素养能力,应用于课外阅读,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

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就像葡萄酒需要慢慢发酵一样,教师、家长、学生,以享受阅读的姿态沉入阅读,简单一点,好玩一点,放松一点。如此,阅读着的每分每秒,都是丰厚的回馈。

参考文献:

[1]谭李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6):155.

[2]张淑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122.

[3]任宗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23):134.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阅读能力小学语文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