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班本,注重评改

2020-12-21 03:43陈白妹林先鹏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陈白妹 林先鹏

【摘要】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评改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内化提升

一、课题的提出

(一)基于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高度取决于读书的厚度,而读书厚度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你写作的深度。写作能力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和创新的能力。它是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显现,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高考改革方案意见征集中就有人提出,语文学科的分值由150分提高到200分。更有专家指出:一考一卷、一卷一题、一题一文。(一场考试的成绩主要取决于一张试卷———语文卷,因为数学试卷将降低难度,相对的区分度也下降;英语分多次考试,取最高的一次;在语文卷中将提升广度和难度,特别是增加作文的比重)。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得作文者=得天下者。

也许从高考的角度来说似乎觉得我们的习作教学太过于功利。其实我们日常的生活更离不开写作。特别是在推崇文化重建的今天,任何行业,企业,产品只有赋予文化的内涵才能提升它的价值和生命力,如旅游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虽然这些文化来源于有历史的传承,但更多得还要靠写作表达出来。可见无论从培养学生成人还是成才的角度,一定要让学生爱写作,写好作。

(二)基于改变当前习作教学现状的需要

在目前的习作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的例子:一个有50名学生的班级,在一次以《记一件好事》为题的习作中,在选材上,扶老人过马路的有22人,占44%,帮助路人推车的有12人,占24%,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的有10人,占20%,其他的8人,占16%;还有过一篇报道,在以《战胜脆弱》的高考作文中,为了符合题意,取得高分,无数学子不惜“杀父弑母”惨遭“飞来横祸”。据统计,某考场有二十多人在作文中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战胜了脆弱,走进了考场,而且是面带微笑的……还有一个考场,有三十多人均是在近一个月遭遇了车祸等意外,但他们都战胜了,还是满怀信心,也是面带微笑地走进考场……类似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可见学生的习作在内容上雷同太多,而真正能立足于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富有创意,能让人耳目一新,哪怕是雷人的也很少。更让人震撼的是,在这些做好事或战胜脆弱的那一刹那前,他们非本能的,或者是长期品德积淀而产生的下意识的行为,而是在脑海中闪过了雷锋,董存瑞,赖宁……等人物的英雄壮举,或是想到了哪位伟人,老师还是长辈的谆谆教导后的才有的行为。可见许多作文在表述上都在说正确的假话,都是一些“普通话”,而不是自己的话,导致在效果呈现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长此以往让教师望文兴叹,学生望文却步。

(三)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应该是传统的作文标准评判观(政治立意色彩还是很浓)没有与时俱进,这样就难免让一些立意高远,催人奋进,响彻口号的样板文遍地开花(如我在小学阶段的习作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文章的开头必定是“华主席党中央,英明粉碎四人帮,全国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然后才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难免都是套话官话);其次是我们的教师“太过敬业”。作前指导太细致深入,过于娴熟运用“了解题意———出示例文———分析例文———模仿例文”的老套路,把学生束缚在一个模式里,很难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习作恰似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工业品;当然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教师没有理会课标当中“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个要求的深刻内涵,过多关注于文字技巧(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忽略了文心技巧(写作文的那个人)。

二、我们的尝试

那如何能让学生的习作改变这种百人一体,千人一面的局面,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想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技巧,写作意志的同步提升呢?近几年我们学校通过学习借鉴了管建刚“讲评重于指导”的习作教学主张,做了从讲评入手,先放后扶,先写后教的尝试,取的了一定的成效。对习作的讲评,也取得了几点心得: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必须慧眼独具,树立学生写作信心是基础。马云曾经说过:“心态决定形态,形态决定生态”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习作教学。教师具有怎样的心态将直接影响他教学的状态,最终直接决定了学生习作的生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阳光的心态,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每一篇习作都是儿童的一朵心灵之花,都是一个个悦动的生命,我们必须精心呵护,促其成长。教师还要讲究赏识的策略(我们在欣赏时就出现作者的名字,而在挑刺时就隐去了学生的名字),重在点亮习作中的亮点,特别是针对平时那些只得低分的习作,更要精心地寻找它的每一处亮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几个标点,要知道这就是星星之火……

其次,要做到把脉“文疾”为作者疏肝理气是关键。只有赏识的教育也是畸形的教育,习作讲评也不例外。只有赏识对解决习作中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做到精准把脉,潜心拜读每一篇习作,从把握习作是否是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否是学生生活体验的表达和反思,是否重建了生活经验和观念的大观入手,实实在在找出学生习作中的共性和个性,逐个诊断,逐个治疗,让每一位作者都知道自己的“病因”,并积极参与治疗。当然只靠教师治疗还是片面的,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因为一个会经常面壁的人,它的心灵将拒绝粗糙,而走向敏感和细腻。这就要求学生在互改和自改中锻炼思辨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为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奠定基础。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写好作文要回头找,看看有好句子没,没有也要改出几句来。

(二)学生层面

要多管齐下,促学生内化提升是目标。当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也有了一定的写作技能,就必须保持好写作激情,直至养成写作习惯和自觉。马斯洛曾表明,人的需要层次越高,动力就越足,意志也越坚定;反之,则越薄弱。如果习作能给予学生生命中的荣耀,它定将伴随着生命一路前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整套具有满足不同等次需要,和可操作性强的动力系统。我们采取创办班级作文周报的方式递進式地来满足学生的发表需要,和被认同赏识的需要。如每录用一篇发给一张“小秀才纪念卡”,发表3篇,评为“写作小举人”;发表5篇,授予“写作小状元”称号。率先被评为“写作小状元”的同学,有资格成为一期的总编辑或者出一面专版。这样一种递进式的表彰,不断地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获得我要写的持久动力,这样的作文教学不是教师要学生行,而是学生要让自己行……还有什么不行的呢?

(三)学校层面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避讳地说,要想干好干成功一件事情,如果离开了组织的关注和帮助那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期间学校必须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1.要着力提升语文教师的作文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否则讲不到位、评不到位、笼统的“不错、很好、有创意”等是找不到训练点的;“语言的现代感、幽默感、节奏感、构思力、思考力”不是谁都能发现的了的;“我想病、哑巴病、大全病、失动症”也不是随便能确诊的。“为她的名字呐喊”,其实就是最高的奖赏。“能够让你欢喜让你忧的句子就是好句;一篇文章有几个好句子就是文采;写好作文要回头找找,看有好句子没,没有就要改出几句来;再如连猪都起飞了,更何况是这么聪明的你们,我想只要你稍用点力,肯定能飞起來……”这样既评文,又评人的点评,不是随手拈来的,而必须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深厚的作文素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所以近年来学校鼓励教师多读教育名著(教师选好自己喜欢的教育名著,报到学校由学校统一购买,鼓励语文教师多读有关作文教学的书籍,倡导教师参加校刊的编辑,对有志于参与作文教学实践的教师我们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如出外听课优先,公开教学优先),出版习作评改教学设计集锦。到目前为止共有21篇关于习作教学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汇编发表,其中有8篇在CN刊物发表。多位教师的习作教学在县、市的各项活动中获奖。

2.尽力提升教师的责任自觉。教育是慢的事业。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和功利。她是需要教育者长期精心地投入。特别是作后讲评更是属于班本化的教学,套不了套路,来不得虚假,必须源于学生每一篇真实的习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拜读学生的每一篇习作,熟悉每篇的主题立意,篇章结构,段、句、词都要了然于胸,无自觉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3.搭建平台满足学生发表的欲望和体现文字分享的价值。我们积极创办校刊,编纂班级作文周报。充分利用媒介终端如微信公众号等把每一期的文章都在上面发表,鼓励各界人士参与对作品的点评。积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邀请相关人士在校刊上寄语-———鼓励写作。鼓励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同题作文,积极向校刊投稿,我们定期出家长专刊和教师专刊。定期开展原创作文大赛。出版好词佳句集锦。每个班级专门开辟作文专栏。学校也积极予以经费的保障,对每一期能在校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主要以奖励书籍为主,形成良性循环),尽最大可能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这样一来,何愁没有佳作呈现?

马克思说过,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习作教学的的核心应该是唤醒和激活,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激活其内在潜能,只有这样习作才能赋予生命,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沈亮.探究小学语文作文评改教学策略[C].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2019.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