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研究
——以四川乐山金口河为例

2020-12-27 21:09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易地适应性移民

(1、2.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一、选题背景

四川省地处内陆,不同地区地形分布差异明显,资源配置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主要分布于川南乌蒙山区、川北秦巴山区、攀西老凉山地区、川西北高寒藏羌区。这些地区以山区为主,受地理环境限制,基础设施落后,生产能力弱,教育医疗条件不佳,扶贫任务艰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生活条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补短板中的短板。随着四川省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开展,脱贫成效显著,“截至今年(2019年)4月底,全省已建成住房涉及119.9万人,搬迁入住115.2万人,累计脱贫107万人”[1]。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安置点的社会关系适应情况研究,选取乐山市金口河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该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现状及存在问题,力求寻找可行性措施,帮助移民融入安置点的社会关系,增加移民稳定性。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关于贫困和反贫困问题的研究,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早期,英国的汤森认为由于缺乏食物、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从而导致贫困[2]。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的低下,而且是基本可行能力丧失[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贫困的外延不断丰富,有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主观贫困和客观贫困之分。

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移民在国外被提出是作为环境难民的形式出现,Frank Bierman等人对环境难民定义为:因气候变化,导致一系列恶劣的自然灾害,居民被迫离开原居地,流浪他乡,从而变为难民[4]。El-Hinnaw更是从迁移原因的角度把环境难民解释为:由于某种自然灾害,环境崩溃,生态环境的持续缓慢退化造成迁移[5]。由于国外许多国家深受非法移民问题困扰,Charles Hirschman对美国国内三十年的移民现象进行了综合,着眼于研究移民问题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6]。国外研究更多从各种理论角度分析移民原因,如著名的推拉理论,巴格内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其生活条件,有利因素则为拉力,不利因素则为推力,人们会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迁移[7]。

关于移民从原生地搬离再到安置点的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重建,多数人认为将在不同程度上冲击原有社会关系,如尼塞认为移民搬迁可能会加快贫困,现存社会机构被扰乱,邻里亲朋分崩离析,破坏社会组织与人际关系,既成关系遭到破坏,帮助弱势群体的组织将面临瓦解[8]。同时也有学者从安置后的社会资本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搬迁有利于移民获得更高的经济地位。

(二)国内相关研究

关于扶贫与精准扶贫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对于精准扶贫的界定,葛志军等认为其核心理念包括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四个方面[9],黄金梓则认为主要体现在项目安排、扶持对象、因村派人、措施到户、资金使用、脱贫成效等六个方面[10]。关于精准扶贫价值,增军等认为既有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内涵,又有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实践[11]。在扶贫困境方面,厉潇逸认为,当前脱贫工作存在立法缺位、权力失范和贫困群体权利匮乏等法治困境[12]。精准扶贫实施配套路径,可以利用大数据思维和多媒体发展为精准扶贫中的资金监管、过程管理、信息识别、风险预警提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13]。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的研究,部分学者主要从易地扶贫搬迁对移民社会关系的影响方面入手。李芬认为移民搬迁会导致移民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生产劳动遭受阻碍,对新的生活环境适应度低以及出现文化心理冲突等[14]。王彩芳认为集中安置的失地移民的社会交往依然保持着熟人社会交往的特点,表现为内向性,高度同质化特点[15]。徐赛认为移民在安置地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社区起着重要影响,此外,移民在获取具体的社会关系进而在不同活动领域实现转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后续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的矛盾会日益凸显[16]。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风笑天等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三峡移民在新的安置地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移民在安置点人际交往方面对移民的社会适应有很大影响,由于安置方式和地缘关系的变化,移民的社会适应也会受到影响[17]。韦仁忠针对移民文化适应问题首先提出移民要通过完善时间来提高适应能力,其次要及时解决新旧文化需要,然后政府形成一个固定的移民帮助网络,最后要通过引导使移民融入新的文化环境[18]。辛丽平认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进入新的社区环境,增强移民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移民社区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19]。刘伟等认为“农户提升物质资产水平、积累金融储蓄能力、增强农户社会资本和网络,均有利于提升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能力,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20]。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可以了解到西方学者对贫困原因的分析,为中国用多维视角解析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但同时也要看到,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因此也存在局限性。国外对于移民的研究主要是一些环境难民、非法移民、种族歧视等方面的问题,国外并没有易地扶贫搬迁的概念。因此,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国外关于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的研究对于中国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的借鉴意义有限。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梳理,可以了解到国内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研究角度比较多,从概念、研究价值、困境、解决路径都有涉及。关于移民社会关系方面和移民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三峡移民、少数民族移民等问题上,而关于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的移民社会关系和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则较少。在研究移民问题上更多侧重于移民生活、物质等方面的探讨,对于移民个人权利诉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较少。有关移民社会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但是移民主体所遇到的关于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可以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研究。因此,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定性研究的方式,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三、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现状

(一)乐山市金口河区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金口河区位于小凉山腹地,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雅安市和眉山市四市州交界处。金口河区由于长期受地理位置限制,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一是区内以山区为主,贫困人口大多分布于山高坡陡、峡谷缝隙、地质灾害隐患处,造成村落分布零散。二是基础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出行受到极大限制,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三是脱贫难度大,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限制,产业组织化不高。为了改变落后状态,实现脱贫,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金口河区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安置方式,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四川省下达的关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可以了解到,计划对全区建档立卡人口902户2497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15至2018年3年间,全区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81户1749人,建集中安置点15个,安置256户720人,预计2020年将全面落实各项建设任务。

(二)乐山市金口河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现状

笔者于2019年3月通过多阶段配额抽样的方法,从金口河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抽取了30位作为样本,对移民进行结构式访谈,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适应情况。样本分别来自共安彝族乡的D村、金河镇的W村、永和镇的H村集中安置点、和平彝族乡的Y村集中安置点、X村集中安置点以及永和镇M村集中安置点。其中20位是由别村迁入,3位是彝族同胞,由凉山州迁入,7位是同村搬迁。访谈中访问者与移民一对一自由畅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确保访谈内容的有效性。在走访过程中,将访谈与观察相结合,观察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活环境,不仅包括房屋内部,也包括房屋周围以及邻居的情况。并在访谈过程中观察移民的神情与行为,从而更好了解移民真实情况。

1.干群关系状况

干群关系是衡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状况的重要组成方面。为了确保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每户贫困户都有自己的帮扶责任人,每村配备驻村书记,同时镇上、县上、市里的领导都高度重视。贫困户搬迁后帮扶责任人依然要履行自身的职责,切实解决移民的需求问题,帮助他们实现脱贫。通过调研发现各级领导尽职尽责,尽己所能帮助移民实现脱贫,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从干群关系来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与干部们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融入迁入地的社会关系。

X村张某某:“满意,咋过不满意嘛,(驻村书记)天天都从我们门口过,我们去上街还坐他的车。对政府的工作也很满意,区里面的领导也来过,都来过,来过几次。他(帮扶责任人)经常来,来的时候都会带一些油米面之类的,还给我们带了棉被过来,也经常给我们打电话问我们的情况,他挺辛苦的,开车过来还是比较远,有的时候早早地就到了,然后有事情又赶回去。”①

D村陈某某:“来看过的,我家里面娃儿他们都出去打工去了,就我一个人在家里面,他们经常来看我,对他们的工作很满意。你们看嘛这些都是他(帮扶责任人)给我买的,他还给我儿子介绍工作,去学修车。市里面的领导也来过的。”

2.邻里关系状况

“远亲不如近邻”,和谐有爱的邻里关系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适应迁入地具有重要作用。易地扶贫搬迁采用分散加集中的安置方式,优先考虑就近就地安排。对于同村搬迁的移民来说,由于世世代代在此居住,距离并不遥远,邻里关系对于他们影响较小。而对于跨村或者跨地区的移民来说,离开原居住地,意味着要放弃世世代代建立起来的邻里关系,在安置点重新开始。通过调研发现,对于从别村或别地区迁入的移民来说,他们普遍与自己周围的邻居关系比较淡漠,彼此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甚至他们也没有很大的意向与周围的人交流,而通过观察,也会发现本地的农民并不是很想去与迁入的移民建立联系。

W村某彝族移民:“我们是从美姑县搬迁过来的,大致能够听得懂你们说什么,我们这个安置点的人比较少,周围的彝族同胞也比较少,我们刚搬来没多久,与他们的交流也并不是很多。现在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条件是要比以前好很多。现在过完年很多人都要出去打工去了,与本村的人没有太多交集。”

M村夏某某:“我平时一个人不住这里,我和我侄子他们住在一起,所以这个房子很多时候还是空的,自己懒得煮饭,这里也没有什么熟悉的人。”

3.亲戚关系状况

传统农村很多是以家族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四周的居民很多都具有血缘关系,他们既是亲戚也是邻居。农村风气淳朴,亲戚之间彼此互帮互助,相处和睦,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导致地理空间的变化,移民不仅要想办法维持原先的亲戚关系,还要在迁入地重新建立联系。通过调研发现,对于本村搬迁的移民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从别村或别地区迁入的移民来说,由于空间距离变化大,亲戚之间的礼尚往来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位置变远,亲戚之间的交往更多集中于逢年过节,平时的相互帮忙变得困难。

X村朱某某:“我们以前和我们兄弟他们住在一起,坎上坎下(屋前屋后)相互有照应,大盘小事村里面的人都会来帮忙,都习惯了。现在的话,和亲戚比较远,可能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在一起耍一哈。”

H村王某某说:“平时就我和我儿子在家,我们是从山上搬下来的,也才到这里没有多久,这里房子要稀一些,大家可能还是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吧。”

4.活动举行状况

活动可以很好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借助活动的方式,移民与迁入地的居民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扯扯家常,一般农村关系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唠家常的基础之上,这样有利于彼此相互了解,也有助于移民融入当地的社会关系。通过调研发现,相比较城市社区来说,农村社区的活动开展相对要少很多,尤其是增进彼此了解的活动。在活动建设这一块,迁入地做得不是很多,没有注意到它的作用。

H村张某某:“我们搬过来也不是很久,但是并没有什么活动,我们可以去参加的。大家聚在一起也就是听说有个红白喜事之类的,大家去帮忙做事,其他时候就是去开个会,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可以聚在一起。”

Y村代某某:“我们村里面没得啥子活动得,平时农闲就是在家里面看看电视,因为有很多人都在外面打工,在家里面的人不多。或者就是大家过年的时候,熟人碰到,打个牌。我们倒是离原先住的地方不远,所以适应起来还是比较快。”

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1.对邻里关系淡漠的不适应而产生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面对安置点的新邻居,更多的是一种陌生感,一种不适应感,如果双方没有人主动打破彼此交流的屏障,那么移民就可能会产生很深的自己是“外乡人”的孤独感,找不到归属感。在原生地,邻里之间彼此知根知底,在一起唠唠家常,彼此之间互相帮忙,相处愉快。经过调研发现,迁出后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与邻居习以为常的相处模式被打破,熟悉感、亲切感和自在感消失。当他们尝试与新邻居交流却受挫时,他们会因此对周围环境产生抗拒,进而可能产生封闭心理。

Y村某彝民移民:“周围的彝族同胞也比较少,我们刚搬来没多久,与他们的交流也并不是很多。由于民族等方面的原因,来往不多,现在过完年很多人都要出去打工去了,与本村的人没有太多交集。”

M村陈某某:“平时也没有怎么交流,搬来也不是很久,平时就我和老头子在家看看电视,地也不用种了,腿脚不方便,活动不开了。”

2.对亲戚关系弱化的不适应而产生排斥心理

排斥心理是指对周围的事物表示一种拒绝,产生阻抗行为。当移民远离自己的亲戚,到达一个新环境时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是主动改变自己进而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二是产生拒绝心理,不愿意接受周围陌生的一切。人是群居动物,有情感交流的需要,但是一旦离开原生地,亲戚之间虽然血浓于水,但是还是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彼此之间见面机会减少。当人在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时候,会产生对之前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的怀念,但是又可能会对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的社会关系感到困扰,亲戚之间无法像以前一样亲近,而新的环境又无法融入。经过调研发现,在安置点,当有困难而找不到人帮忙时,移民会对新的社会关系产生排斥心理。

D村王某某:“和周围的人没有交流太多。虽然说久了见到(亲戚)还是亲热,但是有点事情之类的,还是指望不上。毕竟不在一个地方嘛,有事情的话别人能帮最好了,不帮的话就算了。”

W村彭某某:“大家现在还不是很熟,也不了解其他人的情况,过两天也要出去打工了,懒得去问,自己过好嘛。”

3.对村民之间缺乏交流的不适应而产生逃避心理

逃避心理,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轻易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活动促使移民与同村的农民进行交流,所以移民对同村农民不熟悉,并且同村农民也对新迁入的移民缺乏了解,彼此之间缺乏交流的桥梁。人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彼此建立联系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彼此有益的基础之上。经过调研发现,移民处于陌生的人际关系中时,出于本能想要保护自己,会产生逃避心理,不愿意用心去建立新的关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生活,不愿意打破现状。

X村钟某某:“活动很少,碰到嘛就打个招呼,自己忙自己的,空了嘛就看看电视那些,对于其他移民的情况,不是很想知道。”

M村朱某某:“非亲非故的,还是慢慢来嘛,平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想那么麻烦,不想和更多的人认识。”

(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存在问题的原因

1.信任建立基础薄弱

从农民自身的流动性、移民与安置点居民的交往基础等方面分析造成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问题的原因。首先,虽然精准扶贫政策针对农村的发展有许多扶贫项目,也成立了合作社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产业进行扶贫,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收入支撑家庭的日常开销,外出打工仍然是许多农民摆脱贫困的选择,导致农民群体流动性大以及农村“空心化”现象。其次,由于交往时间短,安置点居民与移民之间缺少机会相互了解,无法通过日常交往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难以在正常生活中建立互信。因此,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移民与当地居民信任基础建立薄弱。

2.社区职能履行不到位

移民社区组织对移民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基层自治性组织,社区组织担负着调节民间纠纷、实行公共管理,为移民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的职能。首先,社区没有真正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没有为本社区的居民提供就业信息,解决本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流失。其次,由于环境的变化,久居深山的移民,刚开始无法适应社区嘈杂的环境,社区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帮助移民适应新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移民的社会关系适应性低。最后,移民社区缺少相关增进移民交流活动的开展,没有起到服务的职能,从而没有起到调节移民社会关系的作用。因此,移民社区组织没有真正落实自身职能是造成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低的原因之一。

3.相关政策关注度低

移民在搬迁过程中远离原住地,没有了土地资源,生计环境发生变化,在适应迁入地的过程中,移民搬迁后在迁入地的社会关系适应水平与政府的政策和执行力息息相关。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政府出台的政策,着眼点更多在资金的使用和安置点的选择上,主要针对实施中。而针对实施后的相关政策并不多,其中涉及搬迁后帮助移民适应迁入地环境的政策更少。没有成文的方案用以帮助移民融入迁入地,移民只依靠自身,可能会在融入当地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产生阻力。因此,政府对移民社会关系的适应性关注度不够,也是造成移民社会适应性低的原因。

五、搬迁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问题对策

(一)调试不良心理,建设积极心态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当面临社会关系适应困境时,移民应依靠自身进行调节,破解社会关系适应困境。首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优势视角出发,充分发掘自身的资源与能力,主动与迁入地的居民交往,形成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交流。其次,树立大局意识,进行自我教育,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而困境只是暂时的,主动进行调节,调试不良心理。因此,移民自身应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融入迁入地的社会关系,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强化社区职能,帮助移民融入

社区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要充分履行服务移民,调节关系,管理社区的职能,增强移民自身的“造血”能力,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性,从而实现社会关系的融入。移民普遍缺少精神文化活动,离开了电视,几乎没有更好的娱乐方式。因此,一是要定期开展一些讲座或者举办一些文体活动,将本社区的居民团结在一起,加强情感交流,实现互动,减少由于家人外出打工带来的孤独感,增强对迁入地地的归属感。二是提供一些对本地居民有用的就业信息,稳定本地就业,减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移民本地就业机会,增加生计资本,注重移民精神需要,从而帮助移民尽早适应当地社会关系。

(三)落实相关政策,强化思想教育

政府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过程中应落实相关政策,帮助移民不仅搬得出,还能够稳得住,能致富。目前来看,针对移民后续生活保障的政策还比较少,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心理需要。一是制定政策保障移民的后续生活需要,稳定脱贫,实现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内外因相结合,通过思想教育,增强移民自身的主动性,充分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三是增强对于移民社会关系的关注度,重视相关问题,加强相关措施。通过政策保障与移民自身相关意识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移民适应迁入地的社会关系。

结 语

精准扶贫是根据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对于解决当前的农村贫困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贫困户脱贫意义重大。易地搬迁工程实施的成效如何,不仅应该关注实施中,还应该关注实施后,关注移民在迁入地的适应状况,切实保障移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致力于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局面,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注 释:

①访谈材料均来自于笔者2019年3月根据访谈对象的语音记录。以下不再注释。

猜你喜欢
易地适应性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天然气管道掺混输送氢气适应性研究进展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内陆移民(外二首)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