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生活经验”*?

2021-01-08 23:24张纯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素养生活情境

张纯

摘  要:在一些数学课堂教学中,个别老师过分注重“生活化”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文从《搭配问题》的案例中“寻根刨究”,探求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和区别,揭示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活情境;生活经验;深度学习;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段话似乎成了现在愈演愈烈的“数学生活化”的“铁证”。经常有教师把教学中静态呈现(学生不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现实情境中揭示有关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理念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如果这种教育理念被课堂教学异化,那么,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可能仅仅收获了“热闹”。

一、“生活情境”≠“生活经验”

一位教师上《搭配问题》一课时,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新课教学:

1. 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排骨、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

2. 展开:出示周二的菜谱(牛肉、鸡肉、白菜、豆腐、土豆),让学生按照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

3. 巩固:出示周三的菜谱(牛肉、火腿、鸭肉、白菜、海带、南瓜),让学生思索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

4. 应用:超市购物(在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整节课充斥着浓郁的“生活味”,学生看到的、说出的、写下来的全部是菜名,学生在研究排列方案时为了写这些菜名,教师为了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此时,生活情境倒成了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冲淡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试想,这样的“数学生活化”,怎能使学生一节课的收益“最大化”呢?

数学应该姓“数”,不可一味地把数学降低到生活的原始层面,过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违背了数学课本身的教学要旨,发展的只是学生数学能力以外的东西。数学课堂的教学任务就应该是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常常有个困惑,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只是为了简单地应用于生活的加减运算,如果真如此,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就可以了。事实上,数学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思维的体操”的功能,若干年后我们记得的不是数学公式、定理等,更多的是那些抽象的、看不见、摸不到的数学思维。因此,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举三反一,从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地思考,提炼出数学问题,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深化认识。也就是说,生活问题是来龙和去脉,数学问题则是核心。

不妨来重新研读如上所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要注意的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并非从“数学情境”出发,“生活经验”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工具、桥梁和铺路石,而不是教学最终的目的,要注意“生活情境”在整节课中的比重。在很多课堂中,教师缺乏对生活情境的有效提炼,忽视了从数学的横向联系(即“从生活到数学”)走向纵向提升(即“数学内部演变”),导致学生的思维还在水平面上滑行,上述案例中就有相当多的学生仅沉醉在美食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要作深度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生活情境”,巧妙地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的关系?借此为深度学习提供思考的素材。

二、让生活经验数学化

如另一位老师执教《搭配问题》,老师也是从营养搭配这一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时出示周一的菜谱(排骨、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搭配。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组内交流,指名汇报,互动评价,重点让学生理解怎样搭配才能有条理有顺序,以及解决搭配的两种策略。第二次活动,用符号代替实物,用连线代替摆放,帮助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第三次活动,增加两种不同食物的代替符号,使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无法找出搭配的方法和结果,学生产生认知需求,从而进入深度学习,探究出多少种搭配方法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实物表征到符号表征,再到数字表征的探究过程,洞悉其中蕴涵的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此规律进行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生活现象符合这样的规律,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学生列举大量的案例,从而深刻体会到算式的简约和情境的丰富。

这样的数学教学,学生经历抽象、归纳、提炼、总结的过程,进行了“数学化”地操作,围绕数学模型进行深度思考。关于“搭配问题”,其实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到四年级再学这个数学知识就是让其在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搭配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怎样在搭配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建立数量关系,把生活中的数学提升一个高度。学生数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学生不断积累和不断感悟的过程,必然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起来维系这种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从生活经验走向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十分重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所以许多老师喜欢创设一些漂亮、有趣的生活情境、故事游戏情境等,却很少考虑在这些情境中是否存在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认为即使一个情境不是从生活引入,但它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它对数学的教学也是有效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生活化的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它应当是为了数学学习服务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才是最根本的目的。陈鹤琴先生曾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經验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经验作为数学工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中发展数学能力,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中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胡甜甜)

参考文献:

[1]陈虹.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策略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1(26):37-38.

[2]刘金荣. 让学习真正发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2(05):68-72.

[3]赖梅治. 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教学探究与实践[J]. 试题与研究,2021(24):85-86.

[4]顾洁.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 新智慧,2021(20):121-122.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数学素养生活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