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01-16 07:29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王 涵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7月7日,教育部组织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重申了《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意见》作为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一个全面规划、顶层设计和部署安排,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高等教育既要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又要培养顺应时代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综合素养突出、理论实践能力融合的综合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不仅是一个智力至上的时代,要是强调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的时代。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全面剖析解读,提升意识、构建方略、完善机制、汇聚力量,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持续均衡发展。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意蕴

1.1 顺应时代要求,提倡多元劳动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劳动工具、劳动途径和劳动形式已悄然发生改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一是高校劳动教育应该汇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精神;体现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的结合;把握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要旨;适应创造性劳动和智慧劳动的要求,呈现多元化的劳动形态。特别强调青年学生应该在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洪流中,树立积极的劳动观,辛勤劳动、创造劳动、诚实劳动,认识到劳动形式的多种形态,认识到各种劳动形式之间的复杂联系。二是结合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着重培养青年尊重劳动者、脚踏实地、劳动光荣和创造创新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弘扬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精神。在人工智能崛起、工作性质翻新的背景下,我们仍需保持积极的劳动精神,学习丰富的劳动知识,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

1.2 坚持五育并举,强调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的融合互补、和谐统一的关系,并将其作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变革的立足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我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是要培养走向社会、适应时代发展进步、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服务各行各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青年担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统筹全面协调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是应在德育中融入劳育,在道德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一方面通过实践劳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动手劳作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精神,培养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丰富劳动体验,创新劳动形式。二是应将智育与劳育相结合,在智育过程中深化劳动认识。一方面高校设置劳动课程,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思行结合的多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在劳动实践中,落实理论知识,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知识的意涵和劳动的价值,为其以后的职业工作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三是劳育锻炼学生体魄,在体育中发展学生的劳动生理心理基础。一方面劳动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磨练意志、强健体魄、发展身心,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体育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劳动所必需的体力、耐力、毅力、合作意识、互助精神、自我协调、独创精神、批判思维等全方面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四是在劳动实践中渗透美育,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彰显劳动意蕴。一方面劳动本身就是光荣的,其包含了诚实、勤劳、创新等多重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在衣食住行的劳动过程中体验美、发掘美、创造美、传播美。

1.3 落实三大任务,深化劳动价值

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在形态上表现为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3]思想教育具有德育价值,强调学生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技能培养是强调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具有智育价值;劳动实践锻炼则是在广阔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增长才智、锻炼体魄、提升体质。这三大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完整结构。我们可从三个维度分析劳动和教育的关系:其一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其二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的教育”;其三,劳动教育是“为了劳动的教育”。我们既要强调劳动教育的劳动性,又要强调其教育性。劳动性是指学生各方面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在劳动中获得的;教育性是指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劳动情怀、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的教育。根据知行合一的观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日常性劳动、公益性劳动、实习作业、实训锻炼、第二课堂实践等多种途径落实劳动教育的三大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的教育环节,合理协调教育和劳动的关系,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

1.4 把握核心要义,追求内外统一

高校劳动教育的要旨是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自主劳动的基础上树立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奋斗的民族大义精神。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和体系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我国的劳动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握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内涵,助力推动国家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型、创造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大军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间万事出艰苦。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1]时代青年须将自己的“成人成才梦”和“民族复兴梦”相结合,树立个人小我和国家大我相统一的价值观,用双手、用智慧、用劳动描绘自己灿烂人生和祖国美好未来的蓝图。

2 当今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价值取向功利化

高校劳动教育功利化,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化倾向,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化倾向。政治化是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服务,简单地将劳动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只在劳动节、雷锋日、党员活动日等时间节点才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只有在领导视察时才开展劳动活动。经济化是指将劳动视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却忽视其精神价值。如一些高校简单地将劳动活动与学生的学分成绩挂钩,学生被迫进行劳动,并将其视为完成学业、获取学分的途径,扭曲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其次,学生在校园中看到雇佣工人的体力劳动转化为报酬会让他们误以为劳动只是局限于经济范畴的概念。

2.2 教育观念边缘化

历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劳动教育,一直游离于正规的教育体系之外,部分高校仍把劳动教育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或把劳动教育划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领域,没有系统的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和实施方案。另一方面则简单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矫正教育等。体力劳动包括让学生完成规定时间的义务劳动,如擦窗子、整理图书、打扫卫生等;矫正教育则是学生违纪违规后的惩罚性劳动。此外,有关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体系不完整,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文章较少;在学术研究中,劳动教育易被思想政治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所代替。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既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持,在其具体实施中又存在对其内涵的片面理解、错误理解,最终导致其产生边缘化倾向。

2.3 教育形式片面化

片面化倾向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体力至上、智力至上、缺乏家庭社会联动三个方面。高校的劳动教育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如河南某高校要求所有新生停课打扫卫生,每个学院轮流各打扫一周;陕西某大学虽然在每年开学之际都会举行“新生入馆教育”——图书馆公益劳动。[5]这不仅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负担,而且还忽视了劳动教育内在蕴含的教育性功能。智力至上则表现为高校片面关注学生的脑力劳动,强调学生智慧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缺乏实训的机会,其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亟待提高。校内劳动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缺乏与社会、家庭的联动。

2.4 教育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教育工作开展的顶层设计、规划方案、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等。如没有正式将劳动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没有相应的学分、课时规定,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评价过程形式化,考核标准不科学等。如一些高校将劳动教育视为一学期一次的校外活动,学生在其过程中走马观花,将其演变为旅游观光、形式考察,结束后提交心得体会也是敷衍了事。此外,部分高校缺乏劳动教育开展的相关设施设备和场地建设,致使劳动教育沦为 “纸上谈兵”。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思想劳育:树立劳动教育理念

树立高校劳动教育理念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营造全社会崇尚劳动、务实勤劳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1]新中国的壮大腾飞离不开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辛勤工作的人,我们用双手创造财富,用实干成就梦想。只有全社会积极弘扬务实勤奋精神,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劳动文化的价值认同,进而促进每个人务实自觉和劳动自觉。二是打造高校劳育文化。高校可通过举办劳育讲座、论坛、读书分享会、开展“校园劳模”大赛分享校内外优秀劳模的典型事迹、开发“体验式实践活动项目”等形式进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主题宣讲,在校园里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渗透。此外,高校教师可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加深相关的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案例分析,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并进发展。三是培养师生积极劳动的修身精神。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在教学和科研中勤恳务实、率先垂范,在思想上使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在行动上让学生收获劳动的快乐和价值。高校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付诸实践、自觉劳动,提升劳动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以精神引领行动,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的同时付诸实践,使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2 教学劳育:建构劳动教育体系

教学是直接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多元的劳动课程体系。《意见》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6]各大高校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学校的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课程计划方案,融合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板块。如设计类的学生可安排进行插花、刺绣、装潢等艺术性劳动;园林类的学生可安排进行实际的插秧、除草、种植、施肥等实践性劳动;文学类的学生可让他们对劳动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影视资料进行分析解读;计算机系的学生可让他们进行相关的劳动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学时和学习模式。选修课程可包括烹饪、图书整理、清洁卫生等多种形式。二是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通识选修课加强思政劳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向学生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劳动精神,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高等教育阶段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导师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实训模式、劳动教育现象和问题等方面学术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生对劳动的理性认识。同时,将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课堂实验、课外实践、专业实练、教学实习等环节,加深学生理论修养和劳动素养。三是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劳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高校中的劳动教育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知识的创新创造劳动。在教学中可将劳动教育对接学生的科技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

3.3 机制劳育:完善劳动教育制度

健全劳动教育机制是从外部为高校劳育工作续航。一是要强化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做好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大对其硬件设备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活动开展的宏观指导、督促考核。高校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发展目标、完善资源配置、明晰职责划分、细化实施方案,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和保障机制的落实。二是打造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由专业劳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操作导师、生活指导教师、辅导员、后勤管理员等组成的层次丰富、结构合理劳育师资队伍。他们既要拥有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劳动型、实操型的学科背景和相关技能。此外,还可聘请一线劳动模范、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应用性、理论性、实践性结合的劳动教育方能凸显其深层价值。三是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劳动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劳动理论知识的考查,包括学生的劳动观、劳动意识、劳动情怀、劳动态度等,可通过撰写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科研调查、专题分析的形式来进行。劳动实践知识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方法、劳动纪律等,可通过档案袋评估、项目考核表等进行过程性评价,也可用相关实物展示、作品成果考评等方式进行,并设立“劳动奖学金”来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3.4 终身劳育:打造劳动教育网络

高校劳动教育要通过校企联合、家校携手、校校沟通等多元结合打造一个“家、校和社会一体化”的公共教育网络,使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中的劳动训练是整个劳动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7]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营造一个劳动光荣、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家庭劳育氛围。同时也要给孩子充分的实现主体性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孩子在家主动承担家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校也要积极联系家长群体,形成家校共育共治机制。首先是让家长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如让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进行参与评估,对孩子在校的学生工作、社团工作表现进行鼓励指导。再次是通过网络平台、电话、面谈等方式向家长进行劳动教育主题宣传,向家长推送劳动教育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技巧。学校还需充分挖掘校外劳动资源,打造校内外结合的多元劳动平台。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了服务社会,高等教育阶段是沟通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桥梁,学校应该和教育行政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社区、公益组织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专业见习、义工服务、志愿者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由此实现高校向社会输出优质人才,社会各方大力支持高校培养高质量的适用人才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