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培养体系的教学方法与实践考核改革的研究

2021-01-18 23:29赵婷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职业教育改革

赵婷

关键词: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实训条件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此,笔者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公管专业)《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为例,通过对此课程的高职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以期对职业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公管专业高职传统文科教学方法的现状

(一)未打破应试教育格局,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为例,此类课程还是安排以讲授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方式,对于实践动手操作训练开展较少。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在公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其中的内容学科分别以公共关系、公关活动、公关礼仪、公关策划四个部分组成,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鲜明的活动对比,无法让学生感到参与感,并且公关活动、公关礼仪属于操作性极强的实践应用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设置环节,就不能保证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通过此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突发事件的能力,甚至缺乏承担挫折的勇气,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二)未打破语言上的瓶颈,国语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在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方面与其他普通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尚有较大差距

公管专业学生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南疆,根据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国语授课模式,因为口语表达能力、理解力方面的限制,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授课,一个班级的学生仅有个别能接受和赶上授课进度,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课程考试,甚至因为听不懂而自我厌弃,放弃学习。同时,学生的汉字识别能力差,大部分的汉字不认识、不懂其含义,让本就深奥的专业课,更难以被学生理解。雖然,公管专业学生课堂表现和服从安排的态度相较于我系其他学生还是乖巧听话的,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在纯理论授课的模式下,学生的理解力差,不仅会影响专业课程的接受程度,还无法使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其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不自律、不会自主学习,缺乏改变现状的想法,也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需要任课老师正面的、积极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改变自己,努力适应社会的积极性。

(三)未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思想跑毛”。只能通过课堂讲述将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纳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既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容易让学生感觉知识枯燥、抽象、乏味;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多以抽象理论为主,与日后的工作、生活严重脱节,对如何运用所学公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有效的办法和深刻的认识。职业教育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应变力去处理或者主观能动性的自主学习并接受知识。

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被动方—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不理想,缺乏理解,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表达自己对于知识理解的领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会随着这节课的结束而淡忘,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应用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掌握不同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等等,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全面发展。因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显然具有明显缺陷,亟须改进。

(四)未打破考核方式的单一性,还是以试卷考试收尾

至今,课程考核还是选择在学期末,以试卷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在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掌握及理解程度。这种常规的考核方式多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科课程所适用,以试卷落实试卷、以考试成绩论学生综合表现。而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考评方法,势必会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是极为不利的,也违背了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贯彻和实施。因此,如何全面、合理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考核变为实践模拟的全新形式,既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的效果,又能适时地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去,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二、《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中教学方法与实践考核探索

根据公管专业《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公共关系课程应当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形成理论+活动+礼仪+策划的项目式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关系相关课程培训教育,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礼仪规范为目的,从而渐进性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主观能动性。

(一)改变授课方式,完成角色转换,将师生的主次位置进行调换

探索授课方式的转换,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地位,让教师成为教学的辅助角色,以项目式或者任务式方式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完成每一个项目或任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例如,公关礼仪,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演示:站立、行走、坐姿、倒水等行为的礼仪规范和注意事项,老师旁侧提醒和诱导,主场让学生来主持,让学生在项目式或任务式教学过程中逐步把理论知识消化为实践知识,逐步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礼仪规范。

(二)在授课过程中,布置预习作业,注重养成教育

针对学生国语水平差的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改变,主动去吸纳新的知识。也需要老师课后反思,上课前备足功课,将学生可能不认识的生僻字词句提前准备好,以便于上课进行释义。同时,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行动起来,进行自主阅读、注音、查找释义,这是一个双方需要共同学习和努力进步的过程,也是很好地养成教育。我们的学生现在的状态是干一点活就喊苦,多学习一会就喊累,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需要我们尽快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进去,以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改变传统中“说教”的教学方法,强调以人为本,分析学情,在课程设置和情节设置中注重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规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不断地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情操、职业修养、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公关活动等实训任务。此外,任课教师也要加强学习,了解适应学生学情,便于学习的案例,理解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尽量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模拟活动。例如,让学生参与到庆元旦、春晚等大型活动的接待服务以及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的服务工作中;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新、更多的公共关系活动,通过图片、音像和教师示范等方式进行授课;利用情景模拟演练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尽可能地利用学院实训室等场所,训练礼仪规范,进行公关活动策划,将公关知识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公共关系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专业课程的核心要义,化被动为主动。

(四)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需要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能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原本的试卷考核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公共关系学实务课程》虽然属于文科类课程,但是其中的实践性很强,打破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采用实践+的考核模式,在临近期末的时候结合课程2-4项的知识点设置实践性考题,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准备。提前准备考核小组,让任课老师、专业老师、权威的学生代表等参与进来,进行一对多的面试考核,我们可以设置面试、工作装的穿搭、行走坐卧的礼仪规范、打招呼的礼仪规范等考题进行实际技能操作考核。然后考核小组根据学生作答的准确性和表现进行综合评分。这样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在动力,也更能贴合公管专业学生的学情,尽可能地让学生打破语言屏障、实现自我价值,凸显自我人格魅力,并且能够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

为了能够响应国家号召,更快更好的进行职业化教育转型,让公管专业的学生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学方法和考核还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不断地调整和考核评估,找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方式、方法,努力对现有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实训条件要求等进行整改。

参考文獻: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中国政府网(www.gov.cn)

[2]付卉.高职传统文科教学方法与实践考核改革之我见——以《公关与交际艺术课程》为例[J].法律年台,2012(11).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职业教育改革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