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教育的里程碑
——读张昆教授《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一书有感

2021-01-30 13:17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院系教材教育

刘 洪

一、引言:时代的呼唤

近代以来,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①。新闻传播学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快速突进,不管是复苏还是引进,各显其能。截至2015年,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占全国2824所高等学校的24%,本科在校生约23万人。至此,我国形成了一整套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体系。各路方家,时常就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发表真知灼见。然而,总有一种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之感,鲜有一种整体的掌控、宏观的俯瞰和理论剖析。而今,《新闻传播教育导论》顺应时代的呼唤,悄然而至。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归教育初心,理清来时路途、辨明脚下路径、认准前行路线,恰逢其时。

二、完整体系,透彻阐释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建构了一个新闻传播教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既包括基础的概念体系又包括开放的理论框架,还有不少得心应手、拿去能用的“妙招”,全面立体地解读了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本书包括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新闻教育家、教师与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育、学生事务、院系文化建设、学科建设、院系管理,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研究,共12章。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不忘初心——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为长为师——新闻教育家、教师与教学团队;

课内课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育;

学生为本——学生事务、院系文化建设、学科建设、院系管理;

教改探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研究。

本书开宗即提出“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其说是论述的切入,更像是一种温故而知新,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走得太久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接下来有关“为长为师”的论述则让人拍案叫绝,首先是“新闻教育家”的称谓,乍看不那么习惯,细想又高度认同,所提四条标准,已获学界高度认同,成为新闻教育年鉴的亮点。

有关新闻教育家的多重角色、战略思维和四大要务的论述,既是新闻教育的真实写照,更是理论升华。新闻教育家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他(她)首先是一位“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学者;其次是学校的中层干部(一般都是处级领导);第三,还是学院的全天候保姆,左护老师、右护学生,上争政策支持、下践各类规矩,维护着师道的尊严生态,护佑着学生的成长空间。当然,他(她)还是一位充满亲和力的社会活动家,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不管是学生的实习基地,还是教师的横向项目,都能有所建树,有所开拓。

新闻教育家的战略思维论述,可以说是宏观环境阐释到位,中观环境体验深刻,微观环境拿捏准确,如此方能把握住新闻传播院系的办学定位,即“发展目标定位、院系类型定位、学科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定位、院系规模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这些丰富的定位内涵不仅使新闻院系的掌门人明确了如何办学,更加深了对新闻传播教育学的研究,厘清了那些司空见惯、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换句话说,它不仅实用,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智力的擢升。

新闻传播教育家的四大要务,即师资建设、学生培养、条件改善和氛围营造,牵涉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不能完全由一个学院来掌控,但本节的论述告诉人们,学院发展的速度与院长(主任)密切相关,它的境界与格局、态度与魅力、领导力与执行力,决定了在一场场的击鼓传花中花落谁家。

此章的睿智之处不仅是来自实践一线的学理总结和理论升华,而且是亦师亦友的促膝谈心,对那些负重前行、砥砺奋进的“教育家”和“准教育家”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不管是“夹心饼”还是“风箱里的老鼠”,不管是吐槽还是吐苦水,当你透彻地了解了这一切都是职业结构使然时,内心的压力与焦虑也就释然了。

有关课内课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育)的论述,从界定概念、学理剖析、直面问题到对症下药,可谓直击要害,醍醐灌顶。只要稍微浏览一下图书馆里那几十个版本的《新闻学概论》就会意识到教材编写中的四个“误以为”影响有多深(误以为教材只是教科书;误以为教材建设只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事情;误以为教材建设门槛低,人人可编写,社社可出版;误用专著的标准,混淆了专著与教材的区别)。如今,上有国家教材委员会的统领,辅以教材编写的“五大关系”(政治性与专业性、管与放、统与分、编与创、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高质量的教材也就呼之欲出,指日可待了。

后喻时代的学生培养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因此本书在论述“以学生为本”方面(学生事务、院系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和院系管理)时用了国际通用的“学生事务”,而不是国内惯常的“学生工作”。这种称谓变化的背后意味着我国学生工作逐渐从“重管理”向“教、管、服”相结合过渡,从单一向多元过渡。其政教队伍建设长期处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过渡性、阶段性的状态,无法与专业队伍相适应。

2018年《成都宣言》发表后,“以本为本”的气氛逐步浓郁起来,2020年开展的第五轮评估从表格设计上也将有关立德树人的内容放到了最前面,加大了反“五唯”的力度。但“师生之间见面交流少,班级组织涣散,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为此,张教授提出了“四全学工”的新思路(“全员学工、全过程学工、全方位学工和全媒体学工”),实现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它与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广的“三全育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四全学工”的机制下,对教师的考核必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由考核教师变为考核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教师的绩效是由学生进步的快慢、高低来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孟母择邻”和“破窗理论”无不一再点明此题。因此,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院系文化对学生的塑造极为关键,“泡菜理论”非常形象地阐明了其原理。“校园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精神和物质环境”,这四种文化之“汤”制约着“菜”的品质与味道。

其实每所院系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营造自己文化的“小气候”。当年我们在独秀峰下掉进“史坑”的一帮“学生狗”突发奇想:收集历代文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并将之冠以班级活动。全班74人均参加,课余就去图书馆翻书、抄诗,历时年余,用钢板刻印成册,人手一册纪念。有形的褒奖是,我们班凭此获全国高校先进班级。无形的收获是,毕业30年聚会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感慨:“此活动影响了我半辈子。”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书写人生。以学生为本的各项工作就是从不同方面反复锤炼其形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为此,建设的路径有“弘扬历史传统、丰富精神文化、引领学习风尚、提升行为文明”。

最后两章既是本书的总论,也是纵论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新闻传播教育三大支点错位和复位,实际上是教师、学生和人才市场的错位。由于考核的导向,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培养自己”方能考核过关。而“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被削弱,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性”。传媒人才市场对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并没有给新闻人才的供给侧(高校)带来多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教育界仍然困守在细分的专业壁垒之中。这些论述振聋发聩,直指新闻传播教育的关节点。从理论上说,“评价大学的绩效、大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这所学校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这所学校的校友在国际国内社会扮演着什么重要的角色,为社会发展和文化昌明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为此,张教授对已经实施了近十年的部校共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对策,对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研究生实施分类教育等具体问题都在机制上做了透彻的分析。无论是“教学组织重组与课程体系再造”,还是“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的教学改革”,都要“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不能顾此失彼,丢了自我。

三、“道器”皆有,各取所需

本书阅后强烈的感受是“道器皆有,各取所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处的“道”是指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特质,“器”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或抓手。只有认识、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教育的“道器”规律,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添砖加瓦,才能加快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一句话,早日在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界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与传播学。

所谈问题几乎都是从“正名”入手,对新闻传播教育学界司空见惯的一些概念,如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教材等,追本溯源,纠正谬误,既契合“名正言顺而事成”的优秀传统,又顺应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这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传授者和受教者,大有裨益。可以促进认识一致,上下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打造好“中华牌”。

字里行间仿佛有一把锋利的逻辑手术刀,沿着新闻传播教育纹理,从初心、定位到师资、学生,从课程、教材到学科、共建,鞭辟析里,循序而进。面对问题,不回避,不绕行,不抱怨,归纳得让人啧啧称赞,冷静得让人深感责任重大;分析原因,则远溯历史,近观社会,大到政策变迁,小至具体执行,清晰得让人心明眼亮,透彻得让人瞬间惊醒;对策思考,既有国内外成功经验的介绍,也有个人的心得体会、应对范式,策略之多、方法之妙,换个场景,“拿来主义”,即可采用。这对今后开展工作、指导办学大有裨益。相信每位新闻教育家都会用自己的经历在此写下注脚。如果这些成为学界共识,那么在顶层设计时会少走很多弯路。

“器”的背后是张教授谋事的智慧、办事的策略、实施的方法,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开窍感。张教授在三所“985”高校担任新闻学院院长十多年,不同的学校和视角,不同的平台和身份,丰富的阅历化作常识和智慧,用春秋笔法来阐释基本概念,正本清源,回归初心;敏锐的观察变成学理的话语和体系,用逻辑的力量搭建起完整的观测平台,丝丝相扣,切中肯綮;质朴的语言深化了新闻传播教育的魅力和价值,用审美的磁力让人爱不释手,乐在其中,一读到底。

某些司空见惯的概念和理念可能成了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灯下黑”,让人不难从问题的身上倒推出对它的误读或错位,致使问题长期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在新闻传播教育的理论上认识不到位,很可能会出现内卷化的“问题鸿沟”——后人一边感慨前人幼稚的谬误,一边重复着前人的错误。套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话,即:世人无暇自醒,而后人叹之;后人叹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叹后人也。

张教授的拳拳爱教之心化作隽永文字跃然纸上,殷殷育人之意变作理性剖析力透纸背。有藏头诗为证:

张本继末话树人,

昆山之玉需雕锛。

论道经邦自古循,

新阵代谢理趋臻。

闻融敦厚生为本,

教亦多术师铸魂。

育类体系首定针,

高才远识心无尘。

注释:

①习近平:中国将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EB/OL].人民网,2016-07-01.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1/c405440-28516035.html.

猜你喜欢
院系教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