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及运用

2021-02-04 07:44赵洪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

赵洪燕

[摘 要]习作例文是习作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习作起到了范例与指导的作用。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并能够合理运用习作例文,实现读写结合,以发挥出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统编语文;习作例文;整体关照;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4-0074-02

习作例文是习作单元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它编排在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之后,在单元习作之前,既可以与精读课文互为补充,又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向与指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些习作例文该如何教?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呢?

一、习作例文的教学目标定位

(一)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目标定位

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有着明显区别,它承载着为学生习作服务的任务。在习作例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能够从单元整体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

1.整体关照,查漏补缺。

统编语文教材在每单元的编排上采取单元导语、单元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等编排形式。教学时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师要能够就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技能等等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并能够把在精读课文中的不足之处在习作例文教学中及时进行“补救”,避免“重复教学”,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以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习作单元,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基于这个学习目标,在精读课文《麻雀》《爬天都峰》和交流平台的教学时,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白“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我家的杏子熟了》《小木船》这两篇习作例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順序写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研读并说说课文有没有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在学习《小木船》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课后习题中引导学生明白,写一件事不仅要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还要能够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可以使学生的习作显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2.对比整合,凸显优势。

在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中,每个单元大都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这两篇习作例文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定位,但又应该各自有所侧重。

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习作单元的要求是让学生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因此,在本单元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通过整体阅读,让学生明白作者主要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的,再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说明文的特征,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说明文多样性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认知。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目标定位

习作教学要从学生学段特征出发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1.依据学段特点,确定目标重点。

不同学段的学生的习作要求不同,在习作单元的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教师也要紧紧依照课程标准要求,不能随意降低或者拔高对学生的要求。

如对于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两篇习作例文来说,其编排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就某个片断进行模仿,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不同作者不同的观察结果,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好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与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相一致的。

2.从学情特点出发,精准定位目标。

语文教学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能够依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为学生提供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教师无须面面俱到,贪多求全,而要能够选准一两个点,精准切入,有选择地使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逐步提升。

如在《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次习作的教学中,学生们习作的难点是“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为了降低学生的观察难度,教师就可以借助《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例文中作者对杨梅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引导学生尝试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出变化。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能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精准的服务。

二、习作例文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依据例文旁批练习,不断完善习作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每一篇习作例文旁边大都配备有相应的旁批和课后练习。如在一些富有启发的地方加上批注,让学生充分感受;在值得探究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等等。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例文旁批和课后习题进行认真解读,紧扣单元习作目标,准确定下教学重难点,以帮助学生从中习得习作技巧,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现中心思想。”这单元的习作例文是《爸爸的计划》《小站》,在这两篇习作例文的旁批和课后练习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帮助学生梳理和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尤其是《小站》最后一处旁批:“最后两段没有再写小站的‘小,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对于单元习作而言,它有“补缺”的功能,因为这篇例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有着揭示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因此,在这两篇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力求“一课一得”,为助力单元习作服务。

(二)灵活运用习作例文,统筹安排

虽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习作例文大都安排在精读课文之后,单元习作之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当它用在“习作”之前的时候,可以发挥它激励,示范的作用;当在“习作”之后运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挥其诊断,评价的作用;当“习作例文”与“习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要能够根据需要统筹安排,灵活运用进行教学。

1.前移。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需要,采取习作例文前置,也就是先学习习作例文再进行单元习作的方法,这样教学,有了习作例文中的习作方法作为指引,学生们在进行单元习作的时候也就会显得“有据可依”,学生们在读读想想中,在习作参照中,会明显感到习作难度的降低,写起文章来更有动力。

2.穿插。

对习作例文中的写作方法技能来说,不能单靠教师的讲解灌输,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如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神奇,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教师可以让学生回读《一支铅笔的梦想》这篇文章,以使学生感受到“想象是为了实现美好的愿望”这一特点,并仿照说话,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尾巴它有一只猫》的旁批和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有哪些新奇的想法说一说。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想象“瓶颈”,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3.后置。

对于学生的习作来说,不是写完就算完事的,在学生写完以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修改,润色,可以使学生的文章显得更加完美。可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修改,更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写得不够恰当,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参照习作例文,从布局谋篇,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审视自己的文章,不时进行修改,以让学生在对照修改中写出妙趣横生的习作。

(三)依托例文设置支架,为学生习作助力

习作单元教学注重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把握以及实践运用的教学。习作例文具有“读”“写”两方面的学习任务,教师要能够凭借习作例文,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搭建恰当的支架,以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互促的作用。

1.搭建情境支架。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以习作例文为依托,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习作要求,抓住习作重点,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以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次习作为例,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习作,许多学生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这单元的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并围绕这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放学时校门口的视频资料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能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这样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习作支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习作训练。

2.搭建提纲支架。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为学生搭建提纲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习作练习。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二十年后的家乡》这次习作的时候,为了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教材中从习作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四个部分为学生列出了简要的提纲,在文章中间部分,教材中又从“环境的变化、工作的变化,生活的变化”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提纲,有了这样的提纲,对于习作材料的选择,对于文章重点的突出,学生们都已了然于胸,写作起来也就会显得更加轻松。

总之,在习作单元的教学中,从习作方法到实践运用,从精读感悟、片断练习到语篇习作,从个体练习到交流提升,它可以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在经验的叠加中逐步得到提升,因此,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准确定教學目标,精准指导,以为学生习作能力的真正提升奠定基础。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读写结合中的仿写策略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