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必要性、存在问题与主要对策

2021-02-23 23:54白凤秋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高职院校

白凤秋

摘 要 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深化校企合作的现实需求。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存在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建设规划不明确、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相对陈旧单一、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加强企业参与、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完善运行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统筹规划;企业参与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5-0073-04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1]。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体现其教育属性和发挥社会效益的主要形式和载体。高职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有效协调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资源,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一、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内涵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是培养学生理论应用、技术实践的训练场地。高职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是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但随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规模、软硬件设施、人员配置等的快速发展,其基本功能被打破,逐渐融入科研、生产、服务等多元化功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但就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来讲,高职院校在实现实训基地基本功能的同时,嵌入和创新学生所需的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技术推广与应用、产品生产、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内容,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由仿真转变为全真,以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要求;实训基地主动融入社会经济生活,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拓展自身的社会化功能,由仿真的实训环境向全真的生产、服务环境转变,非但不会削弱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反而有利于加强这一功能[2]。

从微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专业岗位要求和生产流程来进行教学和实践,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直接服务社会,实现人才培养与价值创造的同步,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从宏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指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财富的人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围绕学校、企业、社会三个主体展开,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从“中国制造2025”逐步走向“中国智造2035”的经济发展新态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养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成为了新的命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发[2018]45号)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便是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并计划“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可见,按照国家发展职业教育要求,不断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成为大势所趋。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需求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脱节、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割裂、课程讲授与行业企业融合不紧密等问题。高职院校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包含了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社会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其中仍以实训基地传授的实训课程为主导[3]。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促使开展实训的要求与社会服务的需求相对接,推动实训方案的修订、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设置的优化、教学内容的革新,倒逼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素养和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水平,以确保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三)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需求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这需要将实践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紧扣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拓展高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让学生边学边做,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与能力成长相同步,从而为社会培育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深化校企合作的现实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实践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4]。高职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综合运用各种优势资源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和技术等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拓展社會服务功能,发挥高职院校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整合有效资源并有机融入生产、教学、研发、社会服务等,加快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助推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化合作。

三、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基础比较薄弱

硬件条件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基础。虽然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受到建设周期相对较短、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大型综合性实训基地拥有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条件,90%以上的普通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生产条件存在一定差距,远远达不到标准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要求,甚至实训基地日常的平稳运行都难以保障。

(二)建设规划不明确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在开始筹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時候,没有宏观和整体的规划,导致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功能定位较为模糊,实训基地在空间利用、功能布局、责任划分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5]。再加上缺少必要和明确的政府统筹和引导,实训基地日常运行和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和制度依据,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面临诸多壁垒。

(三)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需要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化主体积极加入,然而在实际建设中,由于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政府激励政策不健全、利益分配不均衡、承担风险较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企业难以及时获得较大收益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的建设中参与的积极性不大、参与度不高、贡献率较弱,合作往往缺乏内在动力,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四)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数量上看,专职教学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比较匮乏;从结构上看,学历、职称、年龄、兼职人员占比等有待进一步优化;从专业素质上看,教师实践经验比较匮乏,专业操作技能不强;从教学方法上看,方法比较单一,实训项目脱节于生产实际,操作性不强,创新性不够。总之,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达不到所需的标准。

(五)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本身就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导致实训基地设备闲置、使用率不高、影响实训基地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而若继续拓展高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必然带来实训基地功能的多元化,在没有形成现代化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更大的资源浪费问题,也难以有效协调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多方的利益。

(六)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结构单一

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迫切需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而目前很多高职实训基地教学大纲和培训课程规划不成体系,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实训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过于偏重理论性知识。此外,由于缺乏教材编写的统一规划,且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教材编写存在随意性,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较少,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

(七)经济效益不高

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培养其专业技能,并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由于地方经济负担较重、行业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市场监管不力、资源开放共享不足等各类实际运行和管理问题,导致实训基地运行成本较高,尚未形成规模化社会经济效益[6]。其经营和服务的范围往往局限于所在区域,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强,盈利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需要依托过硬的硬件设施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保障实训基地建设目标顺利实现。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多样化的经费保障渠道,推动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合作企业以及举办方加大经费投入。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以捐赠资金、设备或提供师资等方式参与投入。要加强先进设备的引进、先进技术的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实训环境的优化,为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供充分的条件。

(二)加强统筹规划

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实施办法,明确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支持举措,为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政策保障。要加强对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过程监控,开展对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绩效考核,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效益。强化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外部环境营造,激发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意义,理清思路和定位,明确自身责任,做好宏观和整体规划。

(三)加强企业参与

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要正视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协调相关方利益诉求的前提下,共同承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责任和成本[7],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深度和范围,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科技成果等资源,发挥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优势和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双方合作共建,加强资源整合,减少低层次重复投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四)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师资水平是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软实力保障,必须加以提升。要优化师资的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加强教师队伍的规模建设,确保师资能够完全满足高职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要加强人才引进,使企业高层次人才、技术骨干力量能够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要扩大兼职教师队伍,面向社会、企业公开聘任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兼职教师[7]。要加强实训基地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强教师实践技能,确保师资专业能力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需要相匹配。

(五)完善运行管理

高职院校在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时,要满足多方利益,统筹人财物各种资源,确保利益共享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此,应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领导组和专门管理机构,及时研究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管理、運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制订规范的社会服务计划、实训大纲、实训考核办法等,完善资金、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理顺考评机制、财务机制、监督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确保实训基地在拓展社会服务中能够有效运行。

(六)强化人才培养

实训基地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更应全面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注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紧跟行业和技术发展前沿动态,立足实践需求开设课程,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复合技术技能培训,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诚信奉献的职业道德和诚实劳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要根据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实习、生产性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需要,强化集教学培训、科研、服务和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1-12-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潘林元,吴加权.拓展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的探索——以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为例[J].成人教育,2014(7):71-74.

[3]张岳军.“互联网+”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需求、架构体系与应循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6):83-87.

[4]唐细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8(4):121-125.

[5]李树岭.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状况、突出问题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1):27-34.

[6]黄德桥,杜文静.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8-92.

[7]齐亚丽.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9(16):84-87.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高职院校
制药技术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