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展现数学学科魅力

2021-04-20 15:21林玉芬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数学课堂

林玉芬

摘要: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创设故事、游戏、操作、实践等生动有趣或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情境,激活其思维,使他们亲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习乐趣,以此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展现数学学科魅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数学课堂;学科魅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真实的或具有情境性的问题,对学生更具有挑战性,是激发学生创造欲和潜能的利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初步体验。基于此,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出发,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故事、游戏、操作、实践等生动有趣或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和需求感,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要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所蕴含的的神奇智慧,体会数学发现的乐趣,以此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展现数学学科魅力。

一、 在合作交流中“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数字与编码”中“探究身份证的奥秘”时,若直接告诉学生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学生就不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前,我请学生收集一些身份证号码并分类整理,并且上网查询有关身份证的知识。上课时,我引导他们小组合作,研究身份证编码。刚开始,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我鼓励学生:“大家若有什么发现,尽管畅所欲言,再取其精华,这样肯定能解决问题。”得到我的鼓励后,学生认真观察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几分钟后,他们开始小组汇报,有的小组发现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有的小组发现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有的小组发现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有的小组发现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有的小组发现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有的小组发现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还有的小组发现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每次当学生说出各自的发现时,我都会追问“为什么”,引导他们依据手中的材料说明理由,以支持自己的发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实际操作中“玩”数学

很多数学问题的探索都可以通过“玩”的形式展开,但关键是要看怎样“玩”,要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玩”,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乐趣,才能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时,我展示画面:“探险一号”载着一群小朋友成功返航。(如图1)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这艘“探险一号”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平形四边形组成的。接着,我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分别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平形四边形,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初步感知他们各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小组合作“玩”这些学具,找找他们的特征,再拿着学具与同伴交流是怎样发现特征的。学生有的是用直尺量的,有的是用两个同样大小的图形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用对折的方法。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归纳出长方形的特征。最后,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特征也是让学生在“玩”学具的过程中自悟出来的。新课探究完,我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图形各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我用一只小狗玩具遮住一个正方形的[34],请学生猜一猜小狗身后是什么图形,再用电脑进行验证。

教材中的例子是用七巧板拼图形,拼成桥、帆船等形状。我先让学生把这些形状拼摆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他们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拼摆,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且能说出图形所表达的意思。(如图2)

拼图(1)的学生说:“老师,您请坐。”拼图(2)的学生说:“我长大了要做一名宇航员。”拼图(3)的学生说:“闹钟是时间的使者。”

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玩”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通过量、折、比、看、数、摆等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己也以小组的成员身份参加讨论,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這样,把抽象的知识寓于有趣的“玩”“乐”中,让学生在“玩”中探索,在“玩”中求知,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激起了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了较长时间的思维兴奋。学生从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为趣味性的活动。如猜猜小狗玩具身后是什么图形,这样就打破了思维定势,深化了概念,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在拼图形中,我引导敢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想法,点燃了创新的火花,还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了美的教育,用形体美对他们进行了熏陶。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思维得到了发展,各种方法策略在思维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三、在探索发现中“创”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不实行“再创造”,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如在探究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直角、等腰和等边三角形各两个,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较大的、规则的图形。学生有的拼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拼完后,他们发现了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但有的学生在解决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时,经常会忘记除以2。经过反思,我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提出问题:“谁有办法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当学生分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时,我追问:“分出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都能发现分出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每个三角形的底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在哪里,并画出这两个图形的高。这样,学生发现了这两个图形同底等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其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

四、在联系生活中“用”数学

《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作为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课前,我发了一份材料:“15元哪里去了”。材料中的大概意思是:小丽帮妈妈看水果店,妈妈临走前交代,梨1千克2元,苹果1千克5元。可小丽听信一个顾客的说法,梨1千克2元、苹果1千克5元就是把苹果和梨合着卖,每千克水果3.5元,所以10千克梨和20千克苹果共卖105元。当小丽把105元交给妈妈时,妈妈马上向小丽了解卖水果的情况,小丽说:“按您说的价钱卖,卖了10千克梨和20千克苹果,”妈妈听完后,有些生气地说:“既然是这样,怎么少了15元?这钱是被你花了,还是弄丢了?”小丽弄不明白:“我一没花,二没丢掉,怎么会少15元?”然后,请学生帮小丽找一找问题出在哪里,看一下15元到哪里去了。看完材料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通过观察、辩论、举例、实践,他们明白了当买的东西单价不同、数量不同时,求平均数要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即(20×5+10×2)÷(10+20)=4元,按照那位顾客算的苹果和梨合着卖单价3.5元,每千克少卖了0.5元,卖30千克就少收了15元。知道了少收15元的道理后,还有一位学生问“有什么情况能采纳那位顾客的算法吗?”这时我若回答“没有”,那么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热情。

学生的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也是以往教学从未遇到的,我做短暂的思考后,将学生的这个问题又推给学生。这下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在我的引导下找到了能用这种解法的理由:只有当卖了的梨和苹果的重量一样时,如都卖了10千克,这样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即[(2+5)×10÷10]÷[(10+10)÷10]=(2+5)÷2。学生终于明白了这种有创意的简便方法的适用度,这下彻底明白了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并欣赏到了数学的美,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感觉学有所用、用须所学、学须投入。

参考文献:

[1] 高友润.把握动态生成助推高效数学课堂[J].辽宁教育,2016(3).

[2] 刘羽婷. 让数学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2).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数学课堂
高效课堂下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动态生成,彰显数学课堂活力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