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讨

2021-06-10 02:56黄庆华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提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要提炼思政元素,教学过程要渗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要融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凸显思政成效,并举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章节思政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思政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144-03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可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是指把思政德育元素纳入各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全体教师肩负立德树人职责,教育教学各类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所有的课程之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渗透,融入教学与实践的各个环节,达到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的教育效果。本文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肩负课程思政的使命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心理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要素之一,要求“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落实心理育人的主渠道,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在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变革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立德指向、育德责任、育心过程、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于一体,成为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兼具的课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在大学适应、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情緒管理、恋爱情感及生命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编写主要围绕上述专题安排章节内容,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着关于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自信心、自制力、责任感、合作精神、诚信友善、生命至上等思想政治德育元素。应挖掘梳理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思政元素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发展平衡、健康和谐的健全人格,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心理健康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出发,整合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和贴近现实生活的课程体系,旨在让学生了解心理现象、心理发展特点和行为规律,学会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认识内心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塑造稳定性格和健全人格,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心理品质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达成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育人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求

(一)教学内容提炼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并非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梳理或融入,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因此,应找准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另外,课程思政元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之间要注意均衡性,不能额外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负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大学阶段普遍的大学适应、人际关系、恋爱情感、情绪情感、生命教育、自我意识等,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思政元素丰富,所以提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元素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精练,紧扣各专题教学内容,提炼恰切对应的思政元素,精益求精,不能贪多,避免对现有课程内容造成负担;二是要准确,由章节内容自然延伸,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牵强附会,实现思政元素与心理知识有效融合、无缝对接。

(二)教学过程渗透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要紧扣课程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使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内容有机融合,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比如,在讲授“自我意识”章节时,通过自我意识相关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寻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探索如何实现理想自我等,进一步引导学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增强学生对公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进而凝聚共识提升民族的整体认同感。

此外,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思政资源。教师在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中课堂话语的思想性和正向性,可以直接引发学生体验式、感悟性思考,形成理性认知,引起情感共鸣,进而产生行为认同。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爱国情操、良好的公民品德的情感立场,蕴含着巨大的育人价值。

(三)教学方法融合课程思政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各类教学手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成效,促进“育心与育德”目标融合,达成“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要力图积极探索打破传统常规课堂模式,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参与,增强实践体验。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联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融合课程思政的良好学习支持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通过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的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体训练、心理游戏、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使思政元素入脑入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四)教学评价凸显思政成效

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結合的教学评价机制,确保多元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在过程性考核中,改变作业内容,通过作业、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围绕健康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结合思政知识,内化课程内容认识,正确认识身心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明白树立远大理想目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结果性评价中,改革传统试卷考试的纯粹知识性考核,采用案例材料结合思政知识,进行简答、论述、心得感悟分析,侧重心理素质发展、心理成长感悟的考查。通过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在考核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增加对思政元素的考查,强化课程思政成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例

遵循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于教材章节架构,在各章节课程内容中挖掘提炼思政元素,明确思政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确定课时安排,具体如表1所示。

表1综合考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章节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时间安排,挖掘提炼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安排。下面对部分章节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做简要说明。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选取蕴含思政元素的小案例、小故事,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思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修养,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比如,学习心理健康的概念时结合《谁是那只心理健康的狐狸?》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分析,理解客观评估自己、接纳自我、正确制订目标、乐于交往、有效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取得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拓展生理健康、道德健康等健康领域,培养学生思考健康中国的意义,达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目标。

小组讨论法,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向小组提出任务或问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共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课堂小组讨论活动的组织实施,一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确定任务或问题,并融入思政元素;二是要确定学习小组及组长,由组长带动全组同学积极参与,把握讨论的方向,不能偏题跑题;三是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分享,互相点评,相互学习借鉴;四是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强化思政要素,起到评价激励的作用。课堂小组讨论强调全员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生命教育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即每个人都要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此时,就可以顺势安排一次课堂小组讨论活动,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的白衣天使、黄大年、黄文秀等先进事迹,分组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大爱、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在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同时,使社会群体的生命质量得以发展。按照“分组讨论、小组成果分享、教师总结点评”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面前每个人都体现大爱和担当”的价值内涵,思考和理解生命价值、生命至上的内涵,明白个体生命发展促进群体生命质量发展,反过来良好的群体生命质量让个体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让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和谐共生,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是一种借助素质拓展训练技术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和感悟理论知识的实践训练,通过“体验—认知—情感—行为”的互动,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精心设计思政元素,教育效果显著。例如,针对“入学适应”章节内容,开展课程思政设计,从“我的大学梦”引出“中国梦”,确定“树立远大理想志向,勇担时代重任”思政目标,借助“认识你我他—— 破冰之旅”拓展活动,通过“经历、体验、成长”快速融入集体实现生活、心理适应,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并不懈努力奋斗。这种融挑战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拓展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度高、体验性强,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活动中实现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通过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运用多元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体验、感悟、成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由传统“灌输式”向“发展式”的转变,实现课程“知”与“行”紧密结合的“立德树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活动品质、积极健康心态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吴卉君.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2]马静.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学课程的价值导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8(10).

[3]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4]刘海鹰,刘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J].大学教育,2020(4).

注: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课题“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19SZ06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庆华(1983— ),男,广西博白人,研究生学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等。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