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维度评价激励机制 激活每位学生的内驱力

2021-06-15 20:41张秀钰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培养策略

张秀钰

【摘要】为了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学校及教师应构建多维度评价激励机制。教育比较落后的乡村学校,受“唯分数”评价观念的影响,仍然将分数作为主要评价依据,使一大部分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个性得不到张扬,特长得不到发掘。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很多时候,学生的闪光点是在学校显露的,如果学校评价机制不尽完善,很容易忽略学生的“锋芒”。所以学校在注重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同时,应看到成绩进步的学生和各层各类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分析,做出针对性强的个体评估,最后做出精准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不丧失向上向好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评价激励机制;培养策略;乡村学校

随着十九大与全国教育大会的陆续召开,教育已经上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都乘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强劲东风,依托“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新形式,积极投身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生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竭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实践中,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提高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锻造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目前,全国中发达地区的学校靠着强有力的教育科研专家团队,先后形成了符合自己学校的学生核心素养培植方案和学生综合评价体制,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和发掘自身优势,紧扣教育根本任务,深入破解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将让学生获得一生用得着的方法、品质等作为教与学的重点[2]。但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乡村地区,目前虽然学校自上而下正在努力开展教育改革,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仍然将分数作为主要评价依据,使大部分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个性得不到张扬,特长得不到发掘。学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教师的肯定、同学的喜爱,逐渐形成了自我放弃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家庭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亲人的赏识,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自我放纵的成长状态。

针对教育比较落后的乡村地区学校现状,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革新激励机制。

一、着力建立进步学生奖励机制

这里所说的进步学生,指的是在一个检测周期的数次检测中成绩稳步上升的学生。大家谈到进步学生,可能会说优秀生的成绩也在进步啊,是的,这毋庸置疑,优秀的学生,都是在不断进步中成长的[3]。但若只看到优秀生,我们的目光就太狭隘了。我们应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边缘生和学困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平时很少获得教师的肯定,在全体师生眼中,他们一直没有太大的亮点。这些学生无法获得具有激励性的赏识和奖励,长此以往,在心理上就慢慢形成了不思进取的思想。

邊缘生和学困生在其原有的知识层面,每节课除按照教师的教学进度学习新知外,还要花更多的时间补救知识漏洞。他们要想进步、提高成绩,就要比优秀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优秀生,一次奖励可能只不过是在“荣誉墙上添了一页”,但对于边缘生和学困生来说,如获至宝。所以,学校的奖励机制必须有一个板块来关注他们。每个检测周期,教师可利用其中一个节点,建议选择中期,按照成绩段筛选进步最大的学生进行奖励,让每位努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受到激励。同时,教师应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努力,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认可度,增强其教育的信心[4]。

二、着力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机制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年龄多小,在自己的认知空间里,对任何问题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解决策略。作为教育者,教师要清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学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们怎么做。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认知程度和思考能力的差异,尊重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异象,科学合理地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与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在自己那个层次上得到进步与发展[5]。

农村学校会面对很多性格乖张、知识参差不齐的留守儿童,学生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发掘更需要学校“量体裁衣”。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育人,使全体学生获得精准培育,并充分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及教师应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评价机制。学校要认真分析自身实际问题,迎难而上,精准施策,一方面帮助家庭弥补家庭教育短板,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应建立起家校合力的育人“成长记录袋”,详尽记录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收获与不足,以及自我发展建议;还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或其他平台进行优势互补,帮学生把控发展方向,确保其良性成长[6]。

三、着力通过各类活动激励学生

如果筛选成绩进步大的学生进行奖励称为多层次设置奖励机制,那么采用多种活动进行激励就是广角度奖励机制。活动可以是学科知识竞赛性质的,也可以是艺体展演性质的,只要是目的明确、富有特色和生机的活动,都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完备人格的塑造与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7]。

为使全体学生借助活动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克服怕活动冲击教学质量的顾虑,同时帮助广大师生消除嫌麻烦的心理障碍,使其充分相信,在多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身心会得以愉悦,潜能会得以激发,学习热情会得以调动,不同个性与特长的学生都会至少有一次成功的体验。这个体验就是推动学生进取的动力。尤其是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通过活动,他们的荣誉感会得到充盈,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过人之处,从而摒弃自卑心理和逃避问题的坏习惯,勇敢地表现自我。其实,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哪怕是平时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是促进学生成长最好的动力。所以学校让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得到展现,教师再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对学生来说,是促进成长最好的驱动力。

四、着力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目前,农村城乡接合部的教育与管理方式还比较单一,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仍未得到重视,这也是导致这些地区的学生不能够积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心理学家认为,“假如一个人找不到归属感,不管他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他可能永远都无法安静下来,会一直制造矛盾,既伤害别人,又在伤害着自己”[8]。由此可见,归属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集体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教师应竭力做到尊重、悦纳每一个个体,平等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并给予客观公正的鼓励与肯定,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思想上獲得归属感,敢于实践,大胆尝试,不怕困难,通过努力获取知识与素养。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视问题,悦纳问题,使其在问题分析中有自我判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达成自我认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对其进行帮助,让其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到集体对自己的关心关爱,这样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学生在集体中若获得一席之地,就会逐渐自信自强,就会不自觉地向集体凝聚,逐步形成积极的心态,启动奋进的内驱力,树立看齐意识,向上向好发展,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提高团队战斗力。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学校评价机制不尽完善,很容易忽略掉学生的“锋芒”。所以,学校在注重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同时,应看到成绩进步的学生和各层各类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着力建立进步学生奖励机制,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机制,通过各类活动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参考文献】

王凤梅.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多维度动态学习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农业,2019(07):103.

徐小利.构建作业评价多维体系,促进学生态度习惯养成:“作业及课外阅读”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09):19-22.

章莉.走向深度学习的“多维互动”课堂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10):3-9.

薛秋勤.善用激励机制 提升班级管理实效[J].新智慧,2020(11):31.

崔焕引.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05):37-38.

王荣欢.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J].中华少年,2019(36):89+93.

宋雅杰. 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C].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刘佳,王守金.新课改下小组合作激励机制的实施[J].名师在线,2019(09):89-90.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培养策略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美术教师做好下乡支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