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2021-08-03 06:21卢玺
考试周刊 2021年45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教学实践培养策略

卢玺

摘 要: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汉语言,学习并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而教师也应该循序渐进,探求相应的教学指导方法。文章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求出发,对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弊病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究培养策略,希望对促进小学生的有效朗读,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教学实践;培养策略

一、 引言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学生朗读中仍存在着各种弊病。研究和解决各种弊病,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尤为重要。

二、 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弊病及成因

(一)弊病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常会根据课程要求,对学生提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通过对小学生的观察、调查以及分析发现,其在朗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朗读文本不准确,经常出现加字、丢字、错字、串行、回读,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问题,致使课文内容不完整,语义出现歧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朗读方法不正确,经常出现唱读、一字一顿、语速过快等问题;朗读发音不标准,一些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声、韵、调读不准确,轻声、儿化、变调掌握不好,在朗读中出现误读、错读、语调与内容不匹配等问题。

(二)原因

在小学生朗读过程中,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探究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在小学语文课程实践中,一些教育工作者主张:“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但实际上,大量的课堂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朗读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无法及时发现自己在朗读中的错误,更失去了锻炼朗读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效果。第二,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理想。朗读是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读课文,突破生字生词,把握文章大意。但是一些小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态度不端正,对课文预习不够充分,没有反复阅读,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再加上家庭教育引导的缺失,致使学生对文章字、词、句、段落等不熟悉,理解不准确,朗读不规范。第三,学生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将重点放在文本解读上,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过程系统针对的指导,导致学生对朗读方法印象模糊,全凭自己感受;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是学生对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和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品味朗读指导不够;此外,朗读教学中缺乏完善的评价,朗读有形式而缺乏实效,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过程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于能够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和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学生的评价比较模糊,影响了学生的朗读兴致。第四,学生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且受外界影响较大。例如在启蒙阶段一些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产生了错误的指导;学生没有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以至于一错再错;由于地域的原因,部分学生受到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的方言影响,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定势,地方语音明显,造成了发音不够标准,影响了最终的朗读效果。

三、 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因此,作为传授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正确、规范朗读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规范朗读的能力,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同时体会朗读带来的审美体验,并为将来语文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第一,设计分类朗读。儿童文学中充满对美的描绘,而不同作品中呈现出的多元的美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朗读素材,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根据小学生对美的本能追求,设计分类朗读指导策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主要的分类有:(1)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写景状物类课文、优美散文、古诗词,其中包括《村居》《咏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燕子》《暮江吟》等,通过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引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意境调整朗读语调。(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时代背景,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文章的人文美,这些文章包括《去年的树》《总也不倒的老屋》《司马光》《落花生》等,在朗读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深挖其中的情感内涵,体会其中的人文价值。(3)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角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陶罐和铁罐》等对话类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并在呈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过程中,完成朗读。(4)教师可以利用充满童趣的故事,調动学生的朗读热情。例如在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等童话类文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以体会朗读的趣味性。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教学实践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