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节气课程,提升学生文化品格

2021-08-26 08:40叶新
求知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品格语文教学

叶新

摘 要: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它不仅象征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种植活动、美食活动、朗诵活动、写作活动和绘画活动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进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节气课程;文化品格;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5-0053-0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风俗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通过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学习,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其中涵盖的民俗传统和人文精神,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兴趣广泛的阳光青少年。那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利用节气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呢?

一、种植活动,亲近绿色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静静流淌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虽然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主导了现在的文明形态,但是同时也让很多人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对于现在的很多小学生来说,他们几乎不知道重阳节、清明节这些民族传统节日的来源,更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组织种植活动让学生亲近绿色的大自然,使他们从耕种活动当中学会观察,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学校在开展相关的种植活动时,可以将其与劳动课和科学课相结合。教师先带领学生吟诵经典的农家歌谣,然后在学校里的科学实验室里指导他们该如何培育植物。当他们了解了相关的流程之后,再带他们去学校的“开心农场”实验基地。让他们拿着小锄头、浇水壶以及果树苗等,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进行农业种植,每组当中要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务主要是指导组员该如何顺利地完成任务,比如谁负责浇水施肥,谁负责松土建苗,谁负责栽树种瓜,等等。这样一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几乎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相关的劳动种植技能,体验到种植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当学生看到自己所播种下的种子在自己的呵护下慢慢地发出嫩芽,看到一根根小树苗,慢慢地长出绿叶,能够独自遮挡阳光的时候,他们就能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以及爱护花草的责任感。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孩子生活在高楼大厦当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学校的德育课给他们多提供一些亲近大自然和土地的机会,那么不仅能够释放他们的学习压力,而且能让他们在耕种的过程中知道在不同的节气该种植什么样的树木瓜果,这些绿色的植物是如何成长的,等等。从小就为他们种下爱科学、爱自然的种子。这是值得每一位德育教师实践的。

二、美食活动,尝尽人间百味

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常常会有一些独特的美食文化。例如中秋节有月饼,端午节有粽子,春节有饺子,清明节有青团,秋分吃螃蟹,立夏吃蚕豆,等等。那么在进行二十四节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美食为载体,带领学生通过制作并品尝有关节气的美食,让学生更快地走近节气,发现节气当中所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清明节吃青团为例。市面上的青团很常见,学生们虽然喜欢吃青团,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制作青团。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节气当中蕴含的传统美食文化,教师可以专门利用一堂课,让学生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从家中自带一些制作青团的材料,在课堂上亲手教他们该如何去制作青团。由于青团基本上是以艾草汁为主要材料的,有部分学生十分不习惯艾草的味道,认为很冲鼻。所以教师也可以让那些不习惯吃艾草的学生以抹茶粉代替,这样可以照顾到不同学生对食物味道的要求。然后让他们自己准备糯米粉、黄油、小麦淀粉、白砂糖以及艾草汁或抹茶粉,还有他们自己所喜欢吃的馅料,比如豆沙、蜜枣、肉丝、咸蛋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观看一遍制作青团的视频,紧接着手把手一步步地教学生如何制作青团。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也可以让他们和同伴们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美味。

通过制作美食和品尝美食,学生不仅感受到传统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而且还了解到节气与美食之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节日来带领学生感受不同节气当中的不同美食,进而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这些味道也会深深地刻印在孩子们的脑海和心田里。

三、朗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而我国许多古典诗歌与节气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等。这些诗歌谚语当中蕴含着中国古人观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隐藏着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所以在节气课堂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朗诵这些经典的诗歌,让学生将这些传统文化弘扬下去。

根據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不同的节气朗诵不同的诗歌。比如立春时节可以朗诵《立春偶成》,雨水时节可以朗诵《春夜喜雨》,惊蛰时节可以朗诵《观田家》,清明时节可以朗诵《清明》,谷雨时节可以朗诵《三月二十七日送春绝句》,芒种时节可以朗诵《时雨》,夏至时节可以朗诵《竹枝词》。以清明时节朗诵杜牧的名作《清明》为例,诗歌的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语气要尽可能的低沉一些,因为这里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比较凄迷纷乱的心境。接着在朗读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时候,语气要转折,突显“柳暗花明”之意。因为诗人想要借助喝酒摆脱这种心境,所以第三句语调要高昂一些,读出反问的气势。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有种余韵邈然,耐人寻味的意境。所以读的时候语气要轻松愉悦一些,才能彰显诗人对美丽的杏花村的向往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诵时,教师一定要为他们创设出相关的朗诵情境,配上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这样他们在朗诵时才能够做到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感知二十四節气当中的绚丽多姿。

四、写作活动,感受文字魅力

在学生朗诵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歌后,教师也可以组织仿写创编,开展“我是小诗人”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结合节日节气以及物候特征创作属于自己的节气诗歌,带领他们感受汉语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生所创作的诗歌字数不限,由他们自主发挥,既可以是古典式诗歌,也可以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儿童诗,只要他们喜欢即可。在学生创作前,教师要给他们展示比较经典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最好是难度比较低的,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入手,然后再逐渐过渡到难度较高的。例如在仿写赵师秀《约客》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先为学生展现原作: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然后让学生以任何一个节气为主题,写一写七言绝句,比如以“立夏”这个节气为主题,可以这样仿写:

立夏时节炎炎日,无边田间家家碌。吃罢中饭记得秤,百病无一找上门。

在写作活动结束后,教师阅读学生的作品,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里的艺术天地上,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起示范作用。也可以将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投稿,发布在校园的期刊当中,又或是其他的儿童杂志当中,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作诗歌给他们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二十四节气当中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绘画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于二十四节气,一定也有着自己不同的认知。光靠说和写让学生感受二十四节气还是不够的。在特殊的节气里,教师不妨组织绘画活动,让学生画出自己对节气的理解和想象。这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内心的所思所想勾勒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

在这二十四节气中,一定有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节气。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几只蛋壳,用彩笔在蛋壳上画出自己喜欢的节气。对于这种新鲜的尝试,孩子们在活动中都投入了无比的认真和专注,俨然像一个个“小艺术家”一样,把自己喜欢的图案绘制于蛋壳上。有的学生在“立春”的蛋壳上画了一棵桃花树,粉嫩的花瓣,淡黄的花蕊,画面十分唯美。有的学生在“立夏”的蛋壳上画了一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荷花上,俨然一幅中国风写意画。还有学生在“大雪”的蛋壳上画了一幅“踏雪寻梅”图。洁白的雪地上映着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游人痴痴地寻找着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活动结束后,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气中折射出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且也享受到了亲手绘制的乐趣。这其中收获到的情感体验是独一无二的。

在组织绘画活动前,学校应组织各科任课教师集体备课,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聚集集体智慧,在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特色的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多姿多彩的艺术元素。美术组通过“感受节气,巧手画蛋”既充分挖掘出了传统节气文化的内涵,又营造出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凸显了学科的特色教育。

结语

千百年来,人们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以及深远的意义,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校本课程,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利用二十四节气来传播古典知识和文化,为学生树立起高尚的文化品格,让他们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在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吴 艺.浅谈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的德育功能[J].读写算,2019(2):15.

[2]李 健.“节气课程”建设与综合化实施[J].天津教育(上旬刊),2019(6):117-118.

[3]章振乐.节气课程:让传统浸润童心[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8(8):42-43.

作者简介:叶 新(1988— ),男,江苏苏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班级管理。

猜你喜欢
文化品格语文教学
英语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
学科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闻典型人物与荆楚文化品格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