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被“隔离”

2021-09-03 23:52文艳萍彭如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隔离校园欺凌活动设计

文艳萍 彭如心

关键词:校园欺凌;高中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4-0031-04

【活动理念】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认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能力是模仿,通过模仿获得知识和能力,进而实现社会化。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影响个体获得或失去某种物品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刺激物,通过观察别的个体的社交化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班杜拉将这种通过他人得到强化而影响自身学习的行为称之为“替代强化”,如角色扮演就是这一理论很好的实践方式。

2.被欺凌者的心理特征

研究发现,被欺凌者的一个共性就是“消极的应因欺凌行为”,他们面对欺凌时往往都是逃避、沉默,不知如何正确和有效地去面对欺凌行为。

本活动设计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的“替代强化”观点,通过角色扮演“替代强化”的方式,让曾被欺凌者把握有效应对欺凌行为的方式。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校园欺凌的形式,以及被欺凌者的心路历程。

2.能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减少被欺凌的伤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支持“不欺凌、不暴力”,共同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准备】

课件;制作《我的心声》视频;翻页笔等。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判断欺凌是与非(5分钟)

师:各位同学好,欢迎来到心理课堂。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活动——Yes or No。

活动规则:同学们阅读课件呈现的句段;在老师喊“开始”后的5秒内判断“是”或“否”,并站到相应的区域中。答案不分对错,请按真实情况回答。

(1)你是否认同“不经过当事人同意,网络曝光个人隐私”是一种欺凌行为?

(2)你是否旁觀过校园欺凌事件,但因害怕自己也被欺凌,所以没有出手搭救?

(3)你是否认同发生校园欺凌,是被欺凌者的错?

(4)你是否认同发生校园欺凌,欺凌者会感到很痛快?

(5)你是否曾经被欺凌,或欺凌过别人?

师:我们可能经历过校园欺凌,可能曾经主动“隔离”过别人,也可能目睹过欺凌事件但不敢挺身而出,可能因为好朋友被欺凌而深感无力。校园欺凌可以理解为在校园背景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的蓄意的、重复的攻击( 包含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 ,这些攻击行为往往会影响行为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大多数被欺凌者在冲突中遭受了身心伤害。减少校园欺凌,人人有责。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校园欺凌的话题。

设计意图:在不直接显露学生被欺凌或欺凌别人的经历前提下,了解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程度;活跃课堂气氛,导入本课主题。

二、团体转换阶段:戏剧悟欺凌,无声胜有声(7分钟)

1.无声塑像

规则:无声塑像即用无声的身体语言(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将转瞬即逝的语言沟通模式定格为有极强渲染力量和气场的画面。在Yes or No最后一题选“是”的学生,即“当过被欺凌者,也当过欺凌者”的学生中选出9位,3人扮演A“被欺凌者”,3人扮演B“欺凌者”和“被欺凌者”,3人扮演C“欺凌者”。“欺凌者”可自行创作动作,“被欺凌者”选择一个动作蹲下。老师说开始后,表演学生展示动作5秒后保持定格不动,并仔细体会此时自己身体和心理的感受。活动过程不能有语言交流,也不允许有肢体接触,全程只能靠身体语言来传达信息。

剧场顺序:(1)C演出欺负B的样子;(2)B

对A演出欺负的样子(C在原位保持定格);

(3)C对B,B对A。

2.学生分享

生1:我是一名观众,我看到A像是食物链的底端。我有一点能理解B为什么欺负A了(虽然他是不对的),他被C欺负但无力反抗,所以对A发起攻击。

生2:我是A的扮演者,在C欺负B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旁观者;我很想帮助B,但是C太可怕了,我只能明哲保身了。可能B“记恨”我当时没有出手相救吧。

生3:我是B的扮演者,我在欺负A的时候我感到愤怒、不安和担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爽。愤怒是我对A的愤怒,那种站在那里就有的感觉;不安和担心是害怕A以及周围旁观的同学可能会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

生4:我是C的扮演者,其实我有点委屈内疚,我并非有意欺负B的,我只是想跟他玩玩,但明显看到B很害怕。

3.教师小结

师:谢谢同学们分享你们真实的感受。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是被欺凌者,这无关能力高低、体格大小、性格好坏;通过C欺负B、B欺负A这样的“欺负链”,我们发现被欺凌者可能随时变成欺凌者。帮助被欺凌者“走出困境”,或许是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路径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观看无声塑像的同时感受被欺凌者的害怕和无助。通过呈现C欺负B、B欺负A这样的“欺负链”,让学生意识到帮助被欺凌者“走出困境”非常重要。为下一环节寻找“解决办法”做认知和情感铺垫。

三、团体工作阶段:齐心协力,走出“隔离”困境(23分钟)

1.聆听心声(5分钟)

师:老师提前找了曾经被欺凌过的同学录制他们的心声,请看视频《我的心声》。

部分心声摘录:

他们为什么会欺负我,是我哪里没做好吗?怎么办?我不知道怎么办。

不行,我要找个比我弱势的人,我要欺负他,让他们知道不帮助我的后果。

猜你喜欢
隔离校园欺凌活动设计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幼儿隔离中的安全问题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