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剂量伊班膦酸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1-09-09 13:17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院区467000冯艳亮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骨细胞负荷剂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院区(467000)冯艳亮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属恶性肿瘤之一,位居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15%-40%患者会出现骨转移,临床多表现为分阶段性骨痛,易引发脊髓压迫、骨损伤、瘫痪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阿片类镇痛药为临床常用镇痛药物,可用于缓解癌细胞疼痛,但长时间使用易产生药瘾,且大剂量会导致患者产生昏迷、呼吸困难等情况。伊班膦酸钠(Ibandronate,IBN)应用于治疗NSCLC引起的骨痛,是目前唯一可使用负荷剂量治疗药物,具有药效快速、安全等特点。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92例NSCLC骨转移疼痛患者,旨在探讨应用负荷剂量IBN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92例NSCLC骨转移疼痛患者(2019年4月-2021年1月),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1∶1比例分为常规组(n=46)、实验组(n=46)。其中实验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5-75岁,平均(51.36±6.21)岁,体质量指数18.4-22.5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0.37±1.13)kg/m2;常规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3-77岁,平均(50.86±6.15)岁,体质量指数18.3-23.4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0.64±1.07)kg/m2。两组基线资料(性别、体质量指数、年龄)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①认知功能无异常;②确诊为NSCLC骨转移患者;③无精神疾病史;④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①生存时间<2个月;②其他全身性重大疾病;③依从性差;④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⑤有精神障碍。

1.3 方法

1.3.1 采用常规剂量IBN治疗。第1d,6mg IBN+10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1次/d;第2-3d,给予10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1次/d,第4-28d停止用药。

1.3.2 实验组 采用负荷剂量IBN治疗。首次给予6mgIBN+10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1次/d,第1-3d持续用药,第4-28d停药。两组均以28d为1个周期治疗,之后IBN剂量按6mg/次,1次/28d,两组共治疗2个周期。

1.4 疗效评估标准 ①疼痛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共计0-10分。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②根据疼痛分级标准分为无效、好转、控制。无效(疼痛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者)、好转(疼痛分级标准下调1级者)、显著改善(疼痛分级标准下调2级者)。(好转+显著改善)/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①两组临床疗效。②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吗啡日消耗量(MEDD)、VAS]变化、卡氏评分(KPS)改善情况。③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血钙、碱性磷酸酶(ALP)、血磷]指标变化。④两组不良反应包括乏力、肌肉疼痛、发热、低血钙等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疼痛指标、生存质量评分 治疗前两组MEDD、VAS、KP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MEDD、VAS评分低于常规组,KP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

时间 组别 组别 MEDD(mg) VAS(分) KPS(分)治疗前实验组 46 305.74±91.73 5.63±2.94 53.81±18.46常规组 46 289.25±86.66 5.52±2.76 52.57±17.01 t 0.886 0.185 0.335 P 0.378 0.854 0.738治疗后实验组 46 253.68±21.34 3.26±1.39 68.82±18.37常规组 46 274.23±29.69 4.12±1.65 61.37±16.21 t 3.812 2.704 2.062 P<0.001 0.008 0.042

2.3 骨代谢指标 治疗后,实验组血磷、ALP、血钙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对比(±s)

时间 组别 组别 血磷(mmol/L) ALP(U/L) 血钙(mmol/L)治疗前实验组 46 2.32±0.09 197.68±21.14 2.87±0.24常规组 46 2.28±0.12 195.24±20.08 2.93±0.25 t 1.809 0.568 1.174 P 0.074 0.572 0.243治疗后实验组 46 1.33±0.12 171.35±11.79 2.23±0.16常规组 46 1.47±0.26 187.68±15.14 2.43±0.05 t 3.316 5.772 8.092 P 0.001 <0.001 <0.001

2.4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骨转移患者主要因机体体内肿瘤细胞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形成溶骨性破坏,肿瘤因子分泌疼痛介质,加重患者局部疼痛感,从而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2]。故抑制骨痛是治疗、预防NSCLC骨转移疼痛患者的首要任务,应尽早采取干预。

目前,临床常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其能有效减少骨细胞溶骨性骨质破坏,抑制破骨细胞的补充,并抑制骨细胞活性诱导其凋亡,同时,双膦酸盐可增强骨的矿化效果,修复溶骨病灶,防止产生新的溶骨转移病灶,达到缓解骨痛的目的。唑来膦酸、IBN为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其能改变破骨因子的形态,有效抑制骨质吸收,且可治疗、预防骨转移[3]。已有研究证实,IBN具有极强的抗骨质吸收能力,其可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同时改变破骨细胞的形式,引导其凋亡,阻止骨吸收的增加,最终减轻对骨骼的破坏[4]。本研究结果发现,负荷剂量IBN总有效率高达91.30%,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的71.74%(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负荷剂量IBN治疗NSCLC骨转移疼痛患者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性。同时,IBN可通过与骨内羟基磷灰石结合,对溶骨进行修复,抑制新的破骨细胞因子形成,达到缓解骨痛的目的[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MEDD、VAS、血磷、ALP、血钙水平低于常规组,KPS评分高于常规组,提示应用负荷剂量IBN治疗NSCLC骨转移疼痛患者镇痛效果确切,可提高生存质量,且能促进血清性激素指标的恢复。原因分析:应用IBN能通过阻碍肿瘤细胞与骨细胞的结合,降低其分泌的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解活性,从而大幅度降低溶骨进程。

综上可知,负荷剂量IBN治疗NSCLC骨转移疼痛患者效果确切,镇痛效果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骨细胞负荷剂量
·更正·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LncRNA在骨质疏松中对破骨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破骨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成骨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机制及途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