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数感培养

2021-09-10 07:22耿开艳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感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耿开艳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对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提出几点浅显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教学实践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核心素养成为众多学科教育教学的指导方向,也因此,数感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素养之一,更需要在明确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的前提下,切实渗透和贯彻落实到数与代数、图形几何、统计概率、综合实践应用四大领域当中,使学生的基础更为扎实,为日后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一、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

1、明确估算价值,提高估算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了估算能力是学习者在小学阶段需要形成的基础素养之一,也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方向之一。估算作为一项能力,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和渗透。首先,估算本身是对于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的估计,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是面对较大的数量或是没有准确参照度量的情况下,估算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便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日常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离不开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而教师想要有效地渗透估算思想,就应当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多去对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假设,使估算真正成为一种思想观念,无处不在。其次,贯彻落实还离不开每天的坚持,日积月累是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教师应该每天都让学生在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一定量的估算练习,以保证其估算意识和能力不会生疏。

2、加强生活联系,注重兴趣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反馈于生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积极开发和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能够在吸引和集中其注意力的前提下,确保其思维得到充分调动,进而有利于数感的培养。上文曾提到,数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积淀,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受到训练和强化。例如,从学校到小明家的路上一共有37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距50米,现在公路要进行改造,电线杆之间的距离要求要达到60米,请问在不移动两端电线杆的基础上,中间还会有多少根电线杆不用移动?问题特征表明了其是典型的植树问题,而这恰恰是小学生容易出错的一种问题类型,在思考和解决该问题时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两端不用移动的两根电线杆”这一条件,这可以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挂钩,没有一定生活认知经验基础的小学生需要通过勤加练习来纠正潜意识中存在的错误认知。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否完全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并进行了充分地参与和思考,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最终质量。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出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以一题多解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去尝试不同角度的解决策略,从而丰富经验,提高认知。逐渐地,當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一直以来认为的难题时,便也不再会拘泥于最常用的那一种方法,而是会去思考是否还有更为简便有效的解决思路。如此,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其数感发展

二、选定教学模式与方法

1、积累基准量,发展数学思维

基准量是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用到的数量关系,属于一种媒介,也可称作已知量。通过问题条件中的已知量可以进行估算,思考分析,最终解答问题。精准把握基准量是对于数的敏感与掌握程度的体现,这也决定着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否扎实。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来看,比较数的大小关系,应当在具体计算方法经验基础上去学会运用树干经验来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留意问题的设计,以培养学生对于问题中基准量关系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与解题能力。例如,以下哪些分数在0.2与0.5之间:{ }{EQ}{ \}{F}{(}{2}{,}{5}{)},{ }{EQ}{ \}{F}{(}{1}{,}{6}{)},{ }{EQ}{ \}{F}{(}{2}{,}{3}{)},{ }{EQ}{ \}{F}{(}{1}{,}{3}{)},{ }{EQ}{ \}{F}{(}{1}{,}{4}{)},{ }{EQ}{ \}{F}{(}{3}{,}{7}{)}。像是1,{ }{EQ}{ \}{F}{(}{1}{,}{2}{)},{ }{EQ}{ \}{F}{(}{1}{,}{4}{)},0.25,0.5这样的基准数量,学生在面对时如果能够快速反应,以基准量作为媒介来完成快速排列,无疑对于加深学生理解数字和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理解运算意义,倡导多元算法

数的运算本质上就是在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计算,之所以说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因为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无论是从接触对象,还是思维过程角度来看,都是在于“数”打交道,而数感恰恰就是由数和数量关系衍生而来的一种意识型素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进行运算的同时去正确且深入地理解运算意义,而并非只是单纯地进行重复性训练,这样在理解算理和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其对于数字内涵的认识,形成数感。首先,数的运算是基于数的意义,表示以及关系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小学阶段最需要掌握的是基本运算技能,这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和具体方法。具体来讲,小学阶段最需要掌握的是基本运算技能,比如四则运算意义,运算法则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方法的认知与理解等等。

综上,数感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是一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内化式思考形态,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发展其数学思维,在建立起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翟素青.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10):58.

[2]孙成名.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J].科幻画报,2018(10):63-64.

[3]冯敏玲.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29):36-37.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放珠镇哩东小学校

猜你喜欢
数感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