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策略

2021-09-13 09:40杨彦杰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杨彦杰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不少影响教学实效的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与语言实践活动的脱节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阅读知识的讲解、传递、解惑,却疏忽了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能贯彻落实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如今,新课程改革倡导高中语文教师要理解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内涵,并迎合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语言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实际上,不仅学生感受到高考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希望汲取更多的知识,增强自己应对考试的信心,教师也会因升学率问题而受到困扰,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为提高升学率而采取的教学举措。因此,不少语文教师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看重应试成绩。即便新课程改革已经落实了一段时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旧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语言实践活动相脱节的问题。教师应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解决。

一、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概念及意义

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被认为是一种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挂钩的语文学习活动[1]。它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保障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

其一,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融入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从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使其夯实自己的语言知识基础,提升自己的语言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教师依托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应有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其二,学生在参与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时要独立思考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经历一定的思维活动来深化自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这就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语文思维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应有的语文思维品质[2]。而这一“思维发展与提升”同样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可谓学生思维发展的“温床”。

其三,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还能使其在具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会创造语言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主要素养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其四,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承载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传承意识与文化理解能力。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及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关键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之道

(一)通过学习情境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为什么需要创设情境?这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和技能没能有效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归根到底,这是因为学生学习活动所依存的情境被教师人为地改变了,阻断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满足学生知识运用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实际的语文教学需要,应灵活地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将情境辅助教学的独特力量发挥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入良好的语言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语言实践活动氛围,并凸显语言实践活动“积极”这一要求,让学生自主发挥积极性,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章中戏剧人物的心理、神态或者情感变化,提取其中的关键点,创设一个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语言学习情境,为开展高效、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可从“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 (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等语句中抓住戏剧人物的内心变化,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并提问:“通過角色对话,你们能否体会到这些戏剧人物语言中的情感和情绪?”

以往,教师多是指导学生从人物语言这个角度来对《雷雨》这篇课文展开语言教学,如今,教师可拓展语言赏析的教学内容,即引导学生在赏析人物语言的基础上,从舞台语言这一角度进行思考。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会自主地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如“戏剧人物的感情变化有没有很突兀?”“该怎样走进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从他们的人物语言和舞台语言中窥探其真实想法?”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语言,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式语言实践活动,即学生分别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在课堂上演绎戏剧内容,亲身体验和领悟戏剧人物的语言特点,领悟其语言内涵。在学生结束角色扮演活动后,教师可让学生对不同的语言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一是戏剧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二是戏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三是戏剧中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在学生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针对这几个部分的语言特点阐述个性化想法。如戏剧人物的潜台词达到了弦外之音的境界,在赏析这类语言的具体特点时,学生要学会思考:“戏剧中的人物究竟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想法?他们的心中是否真的如弦外之音那般想的?”例如,鲁侍萍这一人物有这样的一句话:“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学生可围绕这一句话找出她的弦外之音,如“她现在和老爷都没有什么关系了”。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戏剧人物的人物语言和舞台语言进行正确的解读,结合课文的内容可发现,通过解读人物的对话、人物的独白、戏剧的背景介绍、戏剧人物的动作说明、戏剧人物的神态说明、戏剧人物的旁白和画外音等可了解戏剧人物的情感走向,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与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二)通过课堂思辨活动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文章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师在开发教材教学资源时可将其作为开展思辨类语言实践活动的首选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能逐渐形成个人的理性观点,培养良好的深度思考能力,提升语文阅读思维品质。

以《六国论》一课为例,教師可先设计核心思辨性问题,如“北宋当权者对西夏和契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政策?”“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作者是如何论证论点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再以辩论的方式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即学生可根据“不赂者”和“赂者”这两个不同的立场展开对抗性辩论。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不仅要梳理作者提出的观点和作者给出的答案,还要深化个人的学习感悟,建构起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在激烈思辨与语言建构、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作者批判北宋当权者妥协政策的原因,并且懂得思考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在了解课文历史背景与相关事迹的基础上,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获得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让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盛开“文化”之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在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时,不仅要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经验,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还要遵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够受到文化的熏陶,还能充分体会语言中蕴含的各种美,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文化理解能力、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因此,教师应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入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使其盛开“文化”之花。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古诗词鉴赏·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鉴赏这篇课文,并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主动讲述自己喜欢这些语句的理由,抒发个人的诗词鉴赏感悟,从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同时,学生可挖掘这篇课文谈及的周瑜和小乔的历史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之间流传千古的故事。此外,学生可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对这篇课文进行赏析,讲述自己是如何理解课文涉及的中华文化的,并讲述自己会如何传承这些中华文化。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这些经典文本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如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动画视频等,旨在深化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可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应立足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通过语言情境创设、组织思辨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等方式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相应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郑桂华.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02):3-9.

马婷,王园,郭丽婷.立足语言实践活动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2):118-12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