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即语境

2021-10-17 07:01孔凡成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语境语文教学

孔凡成

摘 要 孙国萍、黄厚江二位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读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正确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二位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本体及对相关研究者的解读概括,不够准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解释为语境。课标中采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不广泛选用“语境”一词,有其特定的原因。而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释为语境,有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语境;语文教学

最近,孙国萍、黄厚江二位老师发表了《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困惑和理解》,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新课标中标举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一词的思考。

孙、黄二位老师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有五种代表性理解,其中“学习情境说”较为合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有必要性、切合性、明确性和驱动性等特征,应定位为“基于教学需要和学习需要设置的,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生活情境;是基于具体任务完成创设的,而不是相关文本和知识的简单呈现;是由具体的教学实施者设计的,而不是由课程专家统一‘批发的”。[1]67

二位老师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二位老师对其下的定义并不准确,所谈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定位和特征,其实是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遵守的原则和要求,阐述的是如何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问题,而非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本体问题“是什么”的回答。又由于二位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解读存在偏颇,因而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所指内涵

孙、黄二位老师综述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概念研究情况,并分别作出了评价。

一是认为杨再隋提出了“生活”情境说,意指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境。[1]67这个概括不够全面。因为杨先生在论文中一再提到“语境”,如说“在真实的言语交流中,产生真实的语言情境。学生一旦进入了真实的语境,就会激活言语活动的机制……”[2],可见杨再隋所说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的是语境,特别是语境中的生活情景语境。

二是认为笔者提出了“语境”说。[1]67对此,二位感到困惑:如果“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语境,课程标准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提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一概念呢?

三是认为王荣生提出了学习情境说,意指为了学生的学习情境。[1]67这一说法来源于王本华的文章。但王本华的文章只提及王荣生将学习情境分为为了学习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沟通情境和与文本对话的情境三类,[3]8并未涉及“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释。

四是认为王宁提出了“课堂”情境说。[1]67其依据是王宁老师所说的——“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4]其实,从这句话只能看出,王宁将“情境”解释为“语境”,而非课堂。王宁所说的“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中心词显然是语境,而非限定词“课堂教学”。王先生之所以在“语境”前加上“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意在强调教师在运用语境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语境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避免游离课堂教学内容滥用语境,导致牵强附会、胡拉乱扯现象。

五是认为王本华提出了“知识”情境说,将情境解释为知识。[1]68王本华在引用了课标中关于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的解释、王宁的观点和王荣生对学习情境的分类后,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展開的实践活动中,真实情境应该是它的本质特征,或者说,真实情境是活动展开的主要依凭。”[3]8可见,王本华并未对情境作出解释。

综上,孙、黄二位老师提及的五种解释中,杨再隋、王宁和笔者直接指向语境。王荣生所提的三种情境,属于学科认知情境、现场交际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其中学科认知情境指按照科研规律的要求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积累、梳理和探究时的情景语境,也属于语境。王本华列举学习任务涉及到的个人体验情境、学科本体认知情境、个人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文本情境,从属于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和认知语境等,同样属于语境。

在语言学中,“情境”指的就是语境。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提及的“情境”,就是语境之义。在当代语言学中,人们更多的是使用“语境”一词。有时为了避免单调与行文方便,偶尔也用“情境”一词代指语境。

语言教学作为语言学的应用学科,顺理成章,应将其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情境”解释为“语境”。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郑国民、陈晓波就认为“主题-情境”教材编制模式中的“情境”是和言语环境相通的,“主题一情境”,是“对单元内所有学习材料(选文、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等)共同语境的概括”。[5]徐林祥、郑昀也说:“所谓‘语言运用情境,又称‘言语环境,简称‘语境”。[6]可见,语文教育中的“情境”,应取“语境”义。

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提出的背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非语境,有其特殊的背景。从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状况看,原因主要有:

一是对国外教育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国际接轨,吸纳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是课标修订的一个基本要求。总览国际教育,重视情境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共识。在国外,最早在教育学意义上运用“情境”的是杜威。他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7]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在其影响下,美国的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都十分重视情境营造,英国则出现情景教学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席卷全球,情境认知理论、情境教学更是风靡一时。基于此,为与国际教育前沿接轨,课标制订重视情境,并在各门课标中使用“情境”一词。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中大量使用“情境”一词,可谓顺理成章。

二是对语文教育经验传承的必然结果。课程标准的制订,需要传承本国的语言教育经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张士一先生已经在口语教育中提到要利用情境,并在40年代提出语言教学要坚持运用情境性原则;叶圣陶则提出“境遇”说,强调语文教育要源于现实生活,为现实生活服务。20世纪后半叶,我国普遍的“去情境化”教学成为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林老师开展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在国内造成重要影响。从传承语文教育的已有经验出发,借鉴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思想,在语文课程标准选用“情境”一词,实属正常。

三是课标制订工程思维的产物。王荣生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不仅仅需要认知,而且还需要筹划,需要协调各方观点。[8]

语文课标制订当然也需要科学认知,需要运用理论思维,做到以科学认知为基础,大量地利用现有的语文教育研究成果;但制订课程标准更是一项工程思维,需要通过协商、妥协、沟通,将课标制订这件大事尽早办成、办好。

语文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关于“情境”写入课标,都是工程思维的产物,都是筹划的结果。比如,在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标中,即便是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的负责人王宁先生,也不能因自己是语言学家,知道语言学中使用得更多的是“语境”一词,就可以让“语境”大行其道。课标筹划的结果是“情境”和“语境”二词都用,“情境”用量大大多于“语境”,达到34次。不过,对“情境”的具体含义,在后来的课标解读中,王宁则明确指出课标中的“情境”指的就是语境。再说,在语言学领域中,“情境”“语境”二词相通,因而立足筹划,在课标中使用“情境”。就如笔者认为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在语文教学中,将它们说成上下文情境、情景情境、社会文化情境、认知情境和虚拟情境,也未尝不可。

此外,课标中选用“情境”而没有广泛运用“语境”,还与语境教学研究的“晚熟”有关。在我国,情境教学名满天下的时候,语境教学研究才蹒跚学步。尽管20世纪50年代末斯霞开始进行的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其实质就是上下文语境识字,但当初并没有人认为这是语境识字教学;尽管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写作训练实验成就很大,但很长时间里无人知道这是语境写作教学,等等。一系列体现语境教学精神且取得重要成就的实验,却并不以语境教学实验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境教学传播度、影响度和美誉度。尽管我国零散的、非自觉的具有语境教学精神的语文教学理论也早已有之,但以语境教学命名、系统的语境教学研究却要到21世纪初才出现。语境教学思想为人知晓并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综上,课标广泛使用“情境”,而没有广泛采用“语境”,并不奇怪。

三、“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语境”义价值

语境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的环境、背景和条件,本身就具有真实性,因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可以解释为语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释为“语境”,可以进一步彰显了新课标的价值。

一是标志着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变。“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指语境,意味着“去情境化”教学时代即将远逝和语境教学时代的真正来临。20世纪后半叶“去情境化”的语文教学取向,导致抽象的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最终落空;而新课标明确标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要在具体的言语交际情境中进行,并将语境贯穿到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于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材编制、学业评价,为探索一体化的教、学、评机制提供了纽带。因此,当“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取语境义时,语文教学的理念、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都与“去情境化”时代的语文教学大不相同,意味着新的语文教学范式的诞生。

二是反映了语文教育已经找到符合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教学路径。当“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理解为“语境”,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学生学习无趣问题的手段。经调查,语文课程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学习科目之一。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着渴望和期待,意识到语文学习是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并乐此不疲为之努力?研究表明,将学生置于语境之中,以特定的角色身份去完成特定的语文学习任务,会感受到为完成特定的语文学习任务而必须探索、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价值,进而收获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引入、制造或创设语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活其内驱力,认识到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技能是成功做事的需要,运用语言就是在做事。因此,教师学会利用语境,实际上就意味着已经探索到一条激活学生学习语文内驱力的指导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境教学理论,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三是有助于祛除情境创设虚假化现象。由于传统的情境设置强调“神似”,而非利用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甚而至于以为真实的课堂自然情境容易导致“负诱发力”,因而在课堂上特别重视另创情境,不可避免地导致情境创设虚假化、荒诞化和娱乐化。“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释为语境,有助于人们根据语境教学的真实性特点,立足课堂情景语境,通过课堂社会化和社会课堂化等方式,使课堂交际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促进学生“于有交际任务的真实环境里,以现实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各种语言活动”[9],从而真正克服传统的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虚假化现象。

综上,孙国萍、黄厚江二位老师的解读和理解,对正确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有一定帮助,但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本体理解并不到位。课标广泛采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有其特定的背景因素,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释为语境。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中国国家通用语教育语境化路径的形成与走向研究”(20YJA74002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苏派语文教材建设语境化特征对新时代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研究”(D/2020/01/4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国萍,黄厚江.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困惑和理解[J].语文建设,2021(01).

[2]杨再隋.真实的语言情境和学生的自主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7(10):11.

[3]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

[4]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5.

[5]鄭国民,陈晓波.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9(5):38.

[6]徐林祥,郑昀.语文教学情境辨正[J].语文学习,2020(5):5.

[7]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91.

[8]王荣生.认知与筹划: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双重制约[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1-54.

[9]廖传风.语境与语境教学法[J].外语界,2000(4):34.

[作者通联: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语境语文教学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