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1-11-02 04:24孙雪娇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孙雪娇

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愈发耀眼,而在这个短视频泛滥、洋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缺失。古诗词教学渗透传承中华文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使得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尤为重要。本文以古诗《元日》教学为例,通过品字解题、吟诵经典、结合实践活动、对比阅读、开展特色课程等方式探究传统文化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元日;传统文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传统文化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启蒙教育,让学生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古诗词寥寥数语,但高度凝练,高雅含蓄,韵律优美。古诗词言虽尽而意无穷,是历久弥新的耀眼真金,是我们的精神佳肴。它展示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积淀。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提高传统文化敏感度,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优秀传统文化点提升核心素养。

一、品字解题,探寻汉字秘密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延伸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在古诗《元日》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元”字的象形体,引导学生感受先人造字的智慧,提升文化思维。“元”字有学者认为,整体像一个人站在那里,其中“一”为指示性符号,表示人类负责思考和指挥行为的最重要器官——头部,所以“元”有“元首”之意。也有学者认为,“元”由“儿”和“二”两部分组成,“二”即“上”,表示人之上的混沌太空,与“原”同义,都有时空上的起始,“最初”的意思。在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中,一年之初即农月,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结合课本古诗注释,“元日”就是指春节。我们借助汉字本义、结合注释理解了课题。通过品析“元”字,我们了解了藏在文字背后的秘密,同时避免了“元日”为“元旦”的错误理解。

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来拓展理解“桃符”一词的意思。结合課本注释知道“桃符”是春联的前身,通过查找出示“符”的古文字,帮助学生识记达到四会字的要求。“符”为形声字,从“竹”“付”声。我们知道,现在仍然有很多道士会画“护身符”等各种符。"桃符"表达了人民渴望其驱邪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中低段爱听故事的心理,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授《信陵君窃符救赵》,引导学生感受“符”还可以表“信也”的意义。记得曾经分析统计过一个练习题:《元日》一诗中“桃符”指的是什么?其中竟近乎70%的学生被错误选项年画误导。在分析原因时,一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还有部分学生了解“桃符”的起源发展,“桃符”也叫“桃符板”,桃木板上或书或画“神荼”“郁垒”二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门神画像,但存在“门神画像就是年画”的错误认知。这也反映出目前古诗词教学多注重囫囵吞枣式背诵,容易忽略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挖掘渗透的现象。传说门神画像起源于桃符,在五代时期,桃符板上陆续出现吉利话,取而代之神荼和郁垒二神,随着宋代造纸术的蓬勃发展,慢慢由纸替代了原先的桃木板,成为春联。春联慢慢发展到清代才出现横批。

二.吟诵经典,传承文明

古诗词与一般的现代文不同,讲究平仄、押韵,格式美和韵律美。教学时通过教师引导示范,学生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教师引导学生先给古诗标上停顿符号再诵读。另外可以根据古诗词内容选择播放恰当的背景音乐,像《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等等各种古筝、古琴、琵琶等民族乐器演奏的纯音乐,更容易使学生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增加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有时,加入背景音乐更容易烘托感情,如讲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阳关三叠》古典乐器的加入,促使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朋友分别时的依恋不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和曲吟唱,使字韵、声韵、情韵三者相统一。在《元日》教学中,我们选取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任志宏老师的朗诵视频,配合精美的沙画背景演绎诗境,恰当的古风音乐使学生沉浸游弋在古诗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闻强记、广泛吟诵可充分利用晨诵时间。古乐伴奏,学生摇头吟诵,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和古代文化的基本修养,这也是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吸收过程。

结合中低段学生心理,教师可以多多设计诸如“诗人的趣事”“我是背诵大王”“诗配画”“诗句接龙”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热情,积累语言材料。

三、结合语文实践活动品析古诗,体会诗情

充分发挥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古诗词教学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以传统节日端午为例,提前布置课下查询整理端午节相关信息的任务:端午的来历、端午节相关故事、端午节传统习俗、端午节相关古诗词等。学生利用手抄报、板报、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学生从而能够体会到独特的民族人文风情,文化传承才会意义深远。

春节有哪些习俗或故事传说呢?就此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春节故事比赛”“说说我家的春节”等,如:搜集年的来历、除夕等多种版本故事传说。结合有趣的童谣“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等说说大家是如何欢度春节。在原有知识生活积累的背景下,再来学习古诗《元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人们在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旧桃符除旧迎新的热闹情景。先由学生介绍自家的春联再过渡到古诗中的“桃符”。“桃”谐音“逃”字,具有“逃灾辟邪”之意。崭新的桃符能够祈祷神明保佑自己并带来幸福好运。

古诗“以言造像、立象尽意”,一个“暖”字足以体现语言的精妙。熟读古诗我们可知万物复苏,春风送暖,送暖的不仅仅是春风,还有屠苏酒。喝屠苏酒能够驱除瘟疫,从而温暖人心。放爆竹、挂桃符,神州大地普天同庆,一片喜洋洋。使人温暖的还有太阳,初春的太阳光辉灿烂,照进千家万户,同时也把光明和希望照进了人们心中。“曈曈日”叠词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作者内心的喜悦自然流露。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得知,《元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刚做宰相时所作。此时国家正是政治危机之时。因此他要革除时弊,推行新法。一个“除”字表明了诗人势如破竹坚定的信心;一个“总”字说明了新事物总能代替旧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同时他希望这次变法能够如太阳般为国家、人民带来温暖光明;希望新法如屠苏酒、新桃符般为人民带来好运。课后学生可以整理探究,小组合作完成“春节”专题的手抄报。

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师要保持强烈的资源意识。记得学完古诗《元日》课下一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一年级学的《梅花》也是王安石写的,最后他变革成功了吗?”我突然意识到一年级学习《梅花》时以诵读为主,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放在此时可谓水到渠成。优良的精神品质正是祖国生生不息屹立不倒的源泉动力。在《梅花》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以梅花自喻,坚强高洁,不肯向恶势力低头。教师要努力探究古诗词蕴含的精神文化,传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对比古诗阅读,以一带多

出示南宋诗人陆游的古诗《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比较《元日》和《除夜雪》一诗的异同。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完成表1。

我们通过表1对比分析兩首古诗,不难发现异同点。两首诗所描绘的节日不同分别为春节和除夕;景象不同《元日》在爆竹声中的热闹欢快万象更新而《除夜雪》则是宁静祥和,喜盼丰收之象;诗中呈现的天气不同,《元日》表现为在“曈曈日”的照耀下的晴朗温暖,而《除夜雪》则是北风吹雪的四更天;两首诗都写到了喝屠苏酒、更换桃符的习俗。

这种对比阅读由课内教学引向课外探究,使生生参与,求同辩异,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激发学生兴趣,感悟自主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效率。

五、开展特色课堂,升华文化底蕴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洋文化充斥在小学生日常周围。学生热衷于追捧洋节。在古诗《元日》学习后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思考:过春节有趣还是过圣诞节有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辩论赛。学生在思考辩论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历史长河里对比古时的春节,年长者的春节和现在春节的异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索,激发应有的使命感。通过收集古诗词来更多地了解古代的春节习俗,如宋代诗人戴复古《除夜》一诗中提到的:“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守岁习俗。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年长者小时候的春节,感受当下春节年味的缺失寡淡,这也说明中国传统灿烂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不能让春节的魅力只出现在书本上和停留在年长者的回忆里。

学生是华夏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任,还有着“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使命。”愿老师们以经典诗词铸造学生精神文化大厦,用传统文化造就其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路高学.古典文献与语文课程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桂海论丛,2016,32(2):51-56.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