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2021-11-03 12:16龚晓琼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龚晓琼

摘要: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觉主动探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孩子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数学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有趣的数学问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的能力。以问导学,以问启智,把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趣味性的问题——激发思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年龄还小,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一个情境、一个问题,把学生带进探索知识的海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约分”一课时,教师出示圆片问:“谁能在1分钟之内涂出这个圆片的

?”學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奋笔疾书,想尽快完成老师的任务;有的学生苦思冥想,要找出老师葫芦里卖的啥药;有的学生满脸喜悦,信心十足……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感到惊奇,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到分数的应用价值和约分的好处,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针对性的问题——引领分析

在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不能仅靠直观表象使学生形成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而应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利用操作结果进行辨析,凸显概念的本质内涵,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表示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如何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自我建构新知?在    的教学时,可以先复习知识:单位“1”是一个物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学生还举例1块蛋糕、1个西瓜、1个长方形等来说明     的含义。如何突破到“一些物体”的

呢?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一些物体,如8个苹果或12个巧克力等,让学生思考怎么分,并表示出    ,许多学生能知道其中的1份就是    ,却不理解    的意义。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到知识联系的深处,更好地突破这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只露出一角(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占整体的

。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一下,它的整体会是怎样的?很多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想到这个整体只是一个大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露出的一角是它的    ,而当揭开谜底,看到的却是4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原来4个三角形也可看作一个整体。这带给学生的冲击力相当大,原来一些物体也可以看作整体!学生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教师再出示8个苹果、12颗巧克力,请学生找到它的    ,并说说是怎么得出这个分数的、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不同点又在哪儿。学生通过不断地辨析、观察、思考,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性的问题——引导探究

数学内涵丰富多彩,许多重要的知识潜藏在知识联系的深处,承载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应通过唤醒、想象、再现、释放等环节,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合情推理、大胆验证,引导学生向知识的高点攀登、向思维的深层次进发。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认识倍数与因数” 之后,练习教材P13的第12题“找4的倍数的特征”。这是一个探究性的练习,意图是让学生采用例题探究2、5和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有所发现。4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可是2的倍数不一定是4的倍数。那么,4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呢?学生一时陷入迷茫,找不到路径。这时,教师“不经意”地提示:“4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一语打破僵局。因为4×25=100,整百的数一定是4和25的倍数,大于100的数都可以写成整百加尾数;只要尾数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例如,536=500+36,1032=1000+32,所以,4的倍数特征只要看末两位就行。教师乘胜追击:你们从这又想到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已打开了,很快想到8×125=1000,所以,整千数一定是8和125的倍数,任何大于1000的数都可以看成整千数加尾数,能不能被8整除,只要看末三位就行了。再通过验证,层层递进,思维不断深入,学生学起来有种很酣畅的感觉。这种“生学”和“师导”的有机融合,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让思维向深度、广度延伸。

四、生活性的问题——促进应用

现实情境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需要从现实角度来实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以变通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感受学有所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渗透生活思想,创设生活性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一课时,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出示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体包装盒,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里面的体积为9520立方厘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得下?”学生反馈:“当然可以啦!25×16×18=7200立方厘米,7200立方厘米﹤9520立方厘米,所以装得下。”这时,师追问:“考量是否装得下,只需要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就行吗?”有的学生就冷静下来,思考后发现:其实包装盒是否装得下,不是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长、宽、高。包装盒的高为9520÷28÷20=17厘米,17厘米﹤18厘米,所以装不下。教师的适时追问,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注意是否符合现实。

总之,问题是驾驭课堂教学、调控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驱动力,教师唯有慎设问题,把握好提问契机,进行有效引导,才能构建精彩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实际需要,精心考虑和设计问题,课堂才会变得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亚娟.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2]周护国,闻凤.关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7(32).

[3]申永林.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论坛,2018(20).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