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

2021-11-15 13:40常贵想王晓云
文教资料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常贵想 王晓云

摘 要:2019 年我国开始实施高职教育建设“双高计划”,这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双高计划”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底部支撑。基层教学组织是高职院校组织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教师的主要活动阵地,如何在历史发展和当前改革语境的定位中破解发展困境,是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搞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和组织模式,紧抓建章立制“牛鼻子”,打好组织构建“组合拳”,强化条件保障“支撑点”。

关键词: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基层教学组织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地位同等重要。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继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之后, 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1],对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底部支撑。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组织教学、开展教研、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如何在历史发展和当前改革语境中重新审视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破解发展中的困境,是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

一、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现实作用

在我国教育界,广义的基层教学组织涵盖高校的院系、教学部、教学团队、教研室、教研组、课程组和实验教学中心等,狭义上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或课程组。基层教学组织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传统教研室性质的再认识有助于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历史参照。在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作为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最主要形式——教研室的兴衰,与苏联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变化是分不开的。

我国高校教研室的发展已有70 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主要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研教改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苏联模式转而学习欧美等国教育模式,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最终后者逐渐占据优势。在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 大量教研室开始向研究所(中心)转型。20 世纪 90 年代后,学习欧美并借鉴高等教育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传统教研室在时代发展中日渐呈现“边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重视科研和轻视教学的办学导向盛行,教学改革对“精英主义” 和“工程项目”的迷恋及教研室自身职能繁杂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3]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落实贯彻2018 年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响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 年工作要点》“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号召,高职院校重视并重建基层教学组织势在必行。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倡导提高教师教育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重视并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理应是应有之义。

当前,基层教学组织仍然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单元,职能在于落实教育教学任务、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等,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4]

二、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我国教育“十四五”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在“双高计划” 建设目标引领下,更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扩大规模” 到“提优提质”内涵建设的真正转变,这是建立在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和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的转变, 工程十分复杂又自成系统。认清当前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新阶段发展要求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需要切实把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这一重要抓手。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组织功能彰显不足

一定时期内,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发展处于边缘化状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重新受到重视。但在重构理念上,明显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本质上看,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教师的共同体,属于自治性质的组织。[2]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应履行以下工作职责:安排专业课程教学,制订、修改和完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组织安排实践教学,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实施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搭建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网上慕课资源、实施课程思政等。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理应凸显教学科研等自治性质。但实际上,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卷入各种行政事务处理中,有行政化的倾向。由于政策因素,我国高职学院院系层次普遍缺乏管理人员,再加上现代工作专业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專任教师经常参与各类检查、报表、验收、统计、汇总等非教学工作, 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挤占基层教学组织活动时间,使其功能大大缩水。

应该看到,当前基层教学组织在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上明显不够。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受社会功利思想影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特别是教研室的教师间的教学理论沟通和技能交流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平台,缺乏了解和沟通,更谈不上共同研讨与协作。部分教师倾向个体教学,相互合作少,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得不到传承与共享,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缺失,年轻教师的成长缺乏良好的氛围。

(二)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不足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活动形式—— 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现实中,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内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教学观摩、课堂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竞赛等流于形式,因为任课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潜心科研和迎接各种检查评比之外,缺少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开展教研室活动。多数教研活动只是影像资料的存档和寥寥数语的书面总结报告,效果式微。思维单一、活动形式单一的教研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无法激发教师的兴趣。

(三)基本教学活动规范欠缺

由于国家层面尚未出臺有关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的具体制度文件,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河南省和山西省两个省级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并扎实有效地推动了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推荐评选。其他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随意性强,缺乏科学规范的建设标准,造成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引领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教学活动随意,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活动缺少直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和平台,失去对基层教学组织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基层教学组织凝聚力缺失

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教师由于受考核绩效、职称评审、课题研究项目申报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影响,加之实践中这些利益的决定权已下放到二级学院(系),造成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内部之间竞争激烈,导致教师间教学活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交流,基层教学组织凝聚力和教师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待培养。与此相反,目前我国积极倡导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课程精品课和共享资源课建设等新发展战略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推进和开展离不开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群体的团结协作。

三、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策略

(一)健全管理制度,紧抓建章立制“牛鼻子”

深刻认识基层教学组织的意义。高质量发展是“ 双高计划”引领下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改革导向和发展导向,目的是带动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5],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组织保障。

正确定位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基层教学组织支持课程教学和专业发展、课程思政、内部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2]建立健全的基层教学组织目标,虽然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高职院校的教育行动方案中有所体现,但更多停留在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能力层面。

紧抓落实基层教学组织的建章立制。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政策、顶层设计和指导实践上,高职院校要从实践操作上,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文件,推行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国家政策的引领。只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政策和制度的合力,才能让基层教学组织的初始职能真正回归教育实践。

(二)完善运行机制,打好组织构建“组合拳”

规划好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当务之急,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并出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作为纳入高校评建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借鉴河南、山西两省的做法,以项目引领作为激励机制,制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定期认定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宣传交流,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复核机制,奖优惩劣。

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的机构模式。在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层上,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新时代呈现的新形式、新职能和新作用,从我国现有的四大组织体系模式,即学院—系(所)、学院—专业、院(系)—教研室(教学中心)、院(系)—实验教学中,统筹考虑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 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组织构建模式。借鉴我国一些本科院校组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成功范例,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基层教学组织。[6]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性” 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可尝试构建虚拟化、网状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推进组织之间的交流。[7]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特点, 借助网络技术,把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相关专家纳入虚拟化基层教学组织中,让他们发挥作用,带动专业和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发展。

选好用好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要借鉴新时代高校“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建设标准,选好配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把单位中政治素质高、师德高尚、敬 业奉献、善于管理、勇于担当的,在教学和学术上是带头人, 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中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负责人遴 选出来,彰显其在基层教学组织中的带头作用。

健全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

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要求高校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教师的主要活动组织,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专业化、科学性的服务和支撑,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向纵深发展。构建常态化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体系,要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平台等教师发展组织体系,促进教师自觉成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国家提倡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内外的学习交流,倡导基层教学组织的外延式联系,建设各级各类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鼓励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高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融合,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强化日常管理考核督导。在明确和强化二级学院(系)基层教学组织管理、运行及改革中主体责任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要将平时教学专题活动开展情况、基层教学组织工作日常开展情况等纳入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指标。不断激发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以目标达成标准为工作导向,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师日常教学管理、培养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研究,发挥师德师风、科研诚信教育、教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三)强化条件保障,做实做牢发展“支撑点”

高职院校要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真正赋予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学术权力,力争使基层教学组织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行政事务。高职院校在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定期考核和督导时,要积极给予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政策倾斜、活动经费等条件支持,鼓励基层教学组织积极开展校内外的教师学习培训、教学研讨、教学比赛和其他教学教研学术活动。同时,要积极赋予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师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的发言权,给予基层教学组织一定的教师评价权,充分发挥教师们在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教学示范引领、教研、学术评价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等作用[7],更好地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发展。

四、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中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全面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不断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创新内涵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让高职基层教学组织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徐国庆“.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的分析与探讨[J]. 现代教育管理,2020(2).

[2]洪志忠.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变革与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20(19).

[3]顼迎芳,赵栋栋.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提升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4).

[4]王萍,盛广宏,等“. 双万计划”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5]周建松. 以“双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 现代教育管理,2019(9).

[6]陆国栋,张存如.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路径、策略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7]王秀梅,韩靖然,等. 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0).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再论“双高计划”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怎么看、如何干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