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的艺术形式分析

2021-11-21 16:36曾云燕
读与写 2021年26期
关键词:竹刻青竹雕刻

曾云燕

(福建省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福建 德化 362500)

前言

众所周知,留青竹刻于2008年进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中,正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青竹刻是古代人艺术智慧的结晶体现,跟随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断流传和发展,基于此,我们应当对留青竹刻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寻找出不同时期的留青竹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进行有效的对比,将留青竹刻的艺术价值发挥出最大效果,以此促进留青竹刻更大的艺术发展。

1.留青竹刻的含义以及其演变过程分析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雕刻艺术。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所谓留青竹刻是指,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1]。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形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留青竹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给我国悠久的灿烂文化增添一抹亮色。最初的留青竹刻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虽然竹皮留去分明,但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基础变化,而没有其雕刻技巧手法的体现,较之后来的发展其表现的较为平淡,但为后期的留青竹刻时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留青竹刻发展到明代之时,留青竹刻的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在雕刻大师的留青竹刻过程中,雕刻大师为其注入更多的元素,他们利用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雕刻出深、浅、浓、淡的不同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其中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用现代的艺术鉴赏眼光来看,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充分将留青竹刻的时代性得以展现,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以及历史价值。

2.留青竹刻的艺术形式体现分析

2.1 浅浮雕刻法,重视勾线,用线面结合来加强留青竹刻的立体空间感。留青竹刻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工艺美术,从古至今来看经历非常悠久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留青竹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使其可以有效的传承与发展[2]。留青竹刻具有非常多的艺术形式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浅浮雕刻技法。浅浮雕刻技法是浮雕艺术的另外一种延伸,在竹子上通过线条的勾勒,用线面结合的雕刻手法,来不断加强留青竹刻的立体空间感。浅浮雕刻法的留青竹刻,所雕刻的图案和花纹浅浅地凸出底面,这种技法流行于清代晚期,在刻字等方面尤为常见。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使得留青竹刻兼备更为强大的立体空间感。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使得浅浮雕刻法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充分发展。

2.2 书画笔墨刻法,其主要突出笔墨画的内在韵味。留青竹刻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具体体现。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留青竹刻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的精髓展示也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留青竹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书画笔墨刻法,其主要突出笔墨画的内在韵味。在浅浮雕刻法的基础之上,许多的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成就书画笔墨的留青竹刻艺术。竹刻虽然与书画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很多竹刻刀法都是从中国书画的传统笔法中得到启发而产生、形成的,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淋漓,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留青竹刻在风格上写实与写意兼具,具有笔墨情趣浓郁,线条富有张力的艺术效果,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与中国笔墨画的韵味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值得不断的发扬和有效传承。

2.3 白描线刻法,使得留青竹刻更为真实反映刻者心境。最初留青,是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3]。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白描线刻法,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其看似简单易刻,但在实际的雕刻操作中,对雕刻者的刀工要求极高,其中蕴含着雕刻者的笔力与刀工,在看似平淡的笔触下,经过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2.4 光影竹刻法,利用光影结合,创新留青竹刻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留青竹刻这门古老的工艺美术形式得以薪火相传,绵延永续。留青竹刻的艺术形式利用光影结合的手法,即光影竹刻法,从而达到不断创新留青竹刻艺术形式的目的。留青竹刻的光影竹刻法类似于绘画中的素描,通过光照角度下的明暗变化进行色调的描绘,在把握整体留青竹刻形象的基础之上,进行其细微之处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创新以及探索空间。留青竹刻用材相对考究,毛竹为佳,其制作所用的刀具外形没有定式,“以刀代笔”来体现中国书画的艺术韵味,为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总结

综上所述,留青竹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我国传统工艺的传统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留青竹刻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留青竹刻历史演变过程的分析,了解留青竹刻的艺术发展历史,进而对留青竹刻的艺术形式体现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充分将留青竹刻的立体空间感、内在韵味、情感表达以及当前的创新留青竹刻艺术形式进行一一说明,使留青竹刻有更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竹刻青竹雕刻
陌生人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对雪
《收藏》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