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静·美”文化,构建教师成长新样态

2021-11-29 23:43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张文扬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静美课程学校

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 张文扬

“所谓有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强大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力。我校创办于2005年,年轻教师占比高达75%。为充分挖掘教师的发展潜力,提升教师的自我成长力,学校创新思路,依托“静·美”文化,积极构建适合教师成长的新样态,促进教师专注、专业、可持续发展。

一、“静·美”文化:唤醒教师成长激情

教师的成长需要源自内心的动力,有尊严地站稳三尺讲台。面对新时代的育人目标,浮躁的教育现状以及基于“美的教育”时代需求,我校提出了“静·美”的校训,“静”是静气与沉潜,“美”是价值与追求。学校以“静美大家谈”为平台,开展了“我的静美理解”“我的静美发现”“我的静美实践”等主题活动,组织教师讨论讲演,引领教师爱岗敬业,激发成长内驱力。

教师的职业涵养需要静气。教师应钟情所选,拥有一份静气。钟情,意味着认定与坚守,意味着全身心地投入。静气,则表现为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等待。这样一份从容的心境、丰厚的学养、深沉的底蕴,是教师职业终身发展的根基。

教师的职业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慢的艺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李希贵提倡:“要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办教育。” 教育,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等待与理解。

教师的职业追求崇尚美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尚美之道,千古之风。教师的“静·美”,是钟情所选,静待花开的师德之美,是潜心所教,悄然绽放的师能之美。

丰富的活动能促使教师自我发现,自我觉醒。“静·美”文化,似一泓清泉引导教师平息烦躁的心态,减少来自心灵的喧嚣,拥有宁静致远、潜心钻研的职业情怀,唤醒锲而不舍、教学相长的成长激情,努力追求一种专注、一种思考、一种辨识、一种境界。

二、“师能两个一”:规划教师成长节点

师能是教师的立业之本。在锤炼上,我校依托“师能两个一”,引领教师放眼未来,着眼当下,合理规划成长节点,始终保持“在路上”的专业追求。

所谓“师能两个一”,即制定一个可触的职业标高和练就一个独特的教学绝活。“可触的职业标高”是指教师根据个人情况,每年设定看得见、够得着的成长目标,只要认真付诸行动,即有满意收获;“独特的教学绝活”则是教师在个性发展、特长展示、风格凸显的过程中拓宽个人技能领域,增添个人教学魅力,呈现自己的光芒与价值。

根据“师能两个一”的总体构想,学校带领教师学习骨干申报、职称晋升的要求与细则,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分析个性与发展潜力,制定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其中,师德能力发展目标与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体现的是职业标高的设定,从师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辐射指导等多个层面规划个人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技能发展目标则从阅读、课题研究、个人专长等几方面练就独特的教学绝活。有了合理规划,就有了行动目标。学校提供全方位支持,鼓励教师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彰显“各显其美,群美齐放”的静美风采。

三、“333”校本研训: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教与学永远在路上。学校建构了“333”校本研训模式,引领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坚持学习,潜心钻研,勇于实践,不断进取,从教书匠向研究型转变。

(一)第一个“3”—— 建设“三项课程”,指引教师发展方向

教师专业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能力,课程建设则为课程实施的理念与方法指引了方向。学校精心建设三项课程,带领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功能习作”是语文学科课程项目,旨在通过“静思善言”的习作教学,倡导“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教学观,引导学生静心思考,学习方法,自主表达。围绕该课程,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课题《提升习作关键能力的教学改进策略研究》,带领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立足课堂实践,同时积极向外借力,邀请各级名师来校指导;和省内外兄弟学校联盟共进;接待甘肃、山东等地教师团队,交流分享课程研究……通过培训与实践,老师们思维碰撞,拓展思路,获得发展。

“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课程项目,旨在在“静思善学”的教学情境里,以数学实验为载体,改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校打造了数学实验室,提供环境支持;定期开展丰富的校本教研,推行课程理念;以江苏省十三五课题《基于数学建模的小学数学实验课例群建设研究》为抓手,助推课程建设;对外展示研讨,扩大课程影响力。

“关注生命”是根据办学理念“让每个生命都精彩”而开发的活动课程,也是市级十三五课题《儿童成长实践课程的校本研究》的研究内容。该课程包含生命成长中的“节与礼”“根与情”“健与美”“危与护”等四个版块,融德育、体育、艺术、人文、安全等为一体,是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重点课程。学校组织教师编印了《“自清静美”成长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每一位学生思想进步和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时刻和精彩瞬间。2019年10月,该课程荣获市级精品微课程;2020年10月,文化读本《吾师朱自清》由广陵书社正式出版,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实施走向深入。

(二)第二个“3” ——推行“三项行动”,拓宽教师发展路径

成长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学校推行“三项行动”,拓宽教师发展路径,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行动一:全主体展示。“静美课堂”是教师苦练本领、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以课堂的表现力、关注力、执行力、判断力、创造力为研究主题,校长、书记领衔示范,市、区骨干积极参与,资深教师一展风采,青年教师同台竞技,为交流分享、相互借鉴打开了通道。为促进各梯队教师互学互助,形成合力,学校在传统的师徒结对基础上,进一步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党员与青年1+N发展共同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同伴优势互补,实现教师联动发展。

行动二:全课程培训。教师肩负立德树人、开拓创新的教育使命,应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学校以“寻找身边的榜样”为主题,提高教师的师德与修养;以“静美微培训”为阵地,发展教师的技能与专长;以“静美讲堂”为平台,提升教师教育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其中,“微培训”构建了开放式的“微环境”,由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传播“微知识”和“微技能”,形成培训的“辐射效应”,及时解决课堂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三个项目齐头并进,加强智慧碰撞,注重提炼升华,引领教师“全人化”发展。

行动三:全时空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为了提升图书馆品位,提高借阅效率,学校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图书馆,丰富阅读资源,开阔阅读视野。通过推荐教育名著,鼓励教师记录阅读心得,在工作中实践操练,注重学以致用;定期组织阅读沙龙,引导教师乐于分享,向深度阅读出发;开展“主题阅读”赛课活动,倡导师生共读,增强文化浸润。在多形式、全时空的阅读中,教师滋养了心灵,丰厚了学识,获得了启迪。

(三)第三个“3” ——创新“三项制度”,增添教师发展动力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为此,“制度助推”引导教师成长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创新了三项校本研训制度,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制度一:每课三问,推动自主研究。学校创新教学反思设计,通过课后及时向学生、同事及自己提出问题,拓宽反馈渠道,发现问题,改进思路,确保在平常的教学中自主研究,日渐提升。

制度二:学期三展,推进团队合作。学校规定每学期每学科至少进行3次“静美课堂”教学展示。每次活动以教师发展团队为基本单位进行团体研究,从磨课、上课到反思、总结,突出团队研究力与行动力,实现团队整体发展。

制度三:日常三课,推行骨干引领。学校通过“日常三课(预约课、随堂课、推门课)”提升课堂教学研究质态,通过骨干教师随堂观课指导,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三课各有侧重:以预约课推进静美课堂教学研究,以随堂课发现教学中的真问题,以推门课规范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学校根据静美文化特色改革了课堂评价标准:从“静思善学”“静思善言”“静思善行”三个层面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浸润师生静美特质。

“静·美”文化引领下的教师成长新样态,多措并举,优势互补,协同发挥作用,给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实践平台和成长空间,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如果说“钟情所选,静待花开”,教师矢志坚守的是一份不忘初心的教育追求,那么,“潜心所教,悄然绽放”,教师日积月累的则是一份厚积薄发的成长精彩。

猜你喜欢
静美课程学校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静美泸沽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绿蝴蝶
学校推介
绿蝴蝶
静美素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