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培养合作释疑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1-11-30 00:53福建省古田县实验幼儿园
青年心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计分分组技能

福建省古田县实验幼儿园 吴 燕

一、培养合作意识是合作释疑能力培养的前提

(一)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萌发合作意识

选择的体育游戏内容若是为了让幼儿合作而合作,那么便成了合作形式上的“大拼盘”。因此,我们筛选出幼儿感兴趣的,具有群体性、挑战性、开放性等特点的体育游戏内容。如群体性体育游戏编花篮、老鹰捉小鸡、二人三足、老鼠笼等,这些游戏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都需要两个以上的幼儿一起游戏才能完成;如挑战性体育游戏炒黄豆,两个人炒时无难度,但增加到三个、四个人时就具有挑战性;又如开放性体育游戏玩椅子、轮胎、踢足球等,这些开放性材料玩法多样,完成任务的方法不止一个,进行合作会使游戏完成得更好。这些适合合作的体育游戏,本身就能萌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巧妙运用游戏材料,促发合作意识

在游戏中,可巧妙地以游戏材料为载体促发幼儿合作的目的。例如大班体育游戏“小青蛙过河”。游戏分为三次,每次小青蛙都要分成小组过河。一开始,十二人分为六组,每组两人,分得两片荷叶(圈),每组幼儿在过河时都需要进行分工,谁来摆放荷叶、谁先站到荷叶上都需要进行协调。随着游戏的推移,十二片荷叶减至最后的六片,每组人数由最初的两人增加至四人,游戏难度随之增加,每次增加难度都要幼儿用原有的体育游戏经验和合作学习的经验来同化遇到的新问题,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三)建立游戏角色互赖,引发合作意识

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时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意义。经过小组商量,大家会进行角色选择,我们可以通过角色间的互赖关系来引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如大班体育游戏“小小投掷手”。我们在幼儿园户外的山坡上设置了一个投掷的运动场景,沿着山坡摆放五个轮胎,每个轮胎上有数字表示投中的分数。教师引发幼儿思考:“队员都是边计分边投掷的吗?”幼儿回答:“应该要有个计分员。”教师又问:“怎么计分?”幼儿回答:“要有记分牌,还要用纸和笔计分。”于是产生了一个计分员。游戏开始后,幼儿发现投掷手不是站在起点线开始投掷,投掷手每次投完后还要自己跑过去捡球很不方便。计分员一个人又要计分,又要监督,忙不过来。讨论后,又产生了监督员。于是,游戏中产生了三个角色:投掷手、计分员、监督员。这三个角色既具有互补性又具有互赖性,幼儿之间建立起了角色认同感和小组认同感,自然引发了幼儿的合作需求。

二、提高合作技能是合作释疑能力培养的基础

幼儿所需的合作技能主要有商量、理解他人、互相帮助、耐心等候等。这些技能从不同角度确保合作学习的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合作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培养的某方面合作技能,并找出该合作技能的具体过程行为表现,然后设计相应的合作活动,提升幼儿的合作技能。

(一)提高协商能力

幼儿如果没有相互商量的经验,就不会相互商量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通过组织配套的游戏来提高幼儿与同伴相互商量的能力。

如大班体育游戏“炒黄豆”。“炒黄豆”的动作需要两个以上的幼儿配合来完成,活动中任何一个幼儿完不成动作,活动就不能成功。两人炒黄豆时,动作技巧合作不难,两人朝同一个方向翻转,基本都能成功。可是增加到三个人时,就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翻转。这时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之间不得不进行商量和尝试。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有动作上的探索,还有语言上的协商,语言协商的出现,表明幼儿对于合作任务进行了思维的加工,这样就使合作释疑的能力提升到思维融合的水平。

(二)提高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是指区别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判断的能力。幼儿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观点采择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合作策略,与同伴共同完成合作任务。

我们在体育游戏中会精心设计一些体验环节,引导幼儿学习换位思考,进而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彼此行为意义的能力。如小班体育游戏之前,有大部分孩子需要塞汗巾。教师让幼儿尝试自己塞汗巾,他们发现很困难。于是纷纷拿着汗巾请求教师的帮助。这时教师故意说:“体育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我帮每个小朋友都塞汗巾,等我塞完了,游戏时间就变少了,那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想了很多的办法,有个小朋友说:“我帮他塞,我们就快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幼儿的一致认同。小朋友们互相帮忙,很快就把汗巾塞好。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互助的环节,让受到帮助的幼儿对给予帮助的幼儿表示感谢,感谢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一句“谢谢”,而是“你帮助我让我感到―――,谢谢你”“幸亏有你帮我,我才能―――,真的谢谢你”等,给予帮助的幼儿则表示“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等。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幼儿交流帮助人和受帮助时的不同感受。通过这样互相帮助的活动,幼儿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渐渐地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好地明白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三、建构合作小组是合作释疑能力培养的保障

在幼儿体育游戏中,分组的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课题阶段开展以来主要的分组方式有幼儿自由组合、教师分组、师幼协商分组、男女分组、按场地设置和材料不同分组等。有时,一个体育游戏中会同时使用几种分组方式,它们之间会互相补充,让活动更好地完成原计划目标。但在研究初期,我们发现幼儿进行合作分组时,选择平常关系亲密或是水平相当的幼儿组成小组的概率很高。这种分组形式经常发生在教师给予幼儿充分自主权的情况下。刚开始进行体育游戏时,我们经常采用这种同质分组的形式。但发现这种小组形式容易限制幼儿的合作范围与产生“小团体”的现象。因此,我们选择了大班体育游戏“炒黄豆”进行观察研究,观察内容为“体育游戏中同质与异质分组幼儿的合作行为”。将幼儿分为同质组各三组(分别为能力强、中、弱)及异质组一组(能力强弱混合),分为共四组进行观察。观察中发现,能力强的一组幼儿合作技能有多种方式,如语言协商、动作协调、互相帮助等,因此较快找出一人先钻、两人后翻的“炒黄豆”技能;能力中等与能力弱的两组幼儿由于合作水平与经验有限,就影响了任务的完成。最令人反思的是能力强弱混合的一组,在开始的合作中并不是很顺畅,小组里能力强的幼儿总是独自做动作,能力弱的幼儿只能处于呆立的状态,但在经过调整后,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会带动被动内向的幼儿投入合作学习中,而能力弱的幼儿又能以能力强的幼儿为榜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在第二次,这一组孩子获得了成功。因此,我们现在进行户外体育游戏时经常会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形式。

四、形成教学模式是合作释疑能力培养的体现

通过研究,我们在指导方法和教学模式形成上发生了变化。改变以往传统的体育活动指导过程:“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尾部分”的结构模式为“创设问题情境→确定学习伙伴→互助互动学习→提升活动评价”这一新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促使合作

我们主张在体育游戏开始环节就给孩子设疑,而不是传统直接的口头传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幼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进行探究。如体育游戏“连体人”中的自由探究“如何合作变化运动方式”、“炒黄豆”中的自由探究“如何合作转体翻身”等。通过设置一些疑问抛出需合作挑战的运动任务。

(二)确定学习伙伴和互助互动学习,通过解疑培养合作

如何解疑呢?就是让他们成立合作小组,通过小组间的互助互动学习去解决某一项运动技能。解疑过程是幼儿之间合作交流、信息共享的过程。这个环节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引导。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引导某项合作技能,来提高幼儿互助互动学习的效率。如“小小连体人”,孩子们在互助互动时需要小组内运用语言协商,讨论出统一行走的运动方式后才能开始协同走、跑、蹲等,否则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危险。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这一合作技能。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帮助,能使游戏顺利有效进行。

(三)提升活动评价,通过归纳释疑巩固合作

在每次活动完成合作后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强化幼儿合作的意识,优化评价结果,让幼儿掌握的正确动作要领得以巩固,使幼儿更自信地与他人合作。

总之,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运动快乐,挑战运动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和提高合作能力,为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计分分组技能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分组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