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引子范本教学策略例谈

2021-11-30 00:53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林寒春
青年心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引子梅兰芳整本书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 林寒春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一文中指出:“把课文当‘引子’教,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长篇作品或整本书。”引子范本教学就是把课文作为“引子”,适当拓展课外文本,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品悟,并将他们引向课外阅读。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拓展延伸,不讲究策略艺术,必然适得其反。我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中,探索了几种具体做法。

一、首尾呼应激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上课开始阶段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此时,教师如果能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相关作品,学生一旦兴味盎然,阅读课文及课外文本的积极性必然被调动起来。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童话,选自张之路的同题童话书。课前,教师引导学生从读过的童话聊起,然后顺势引出张之路的整本书,通过初步了解童话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结课环节,教师再一次和学生翻开书的目录:“这篇课文只是这本书中的有趣故事之一,浏览目录,你最想读哪个?”透过有趣的题目,让学生畅聊最想读的故事,激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热情。紧接着教师小结:“像这类科普童话,在张之路爷爷的童话故事书中还有很多。有一只小猪,它吃得饱,睡得香,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是,在一个满月的夜晚,它却失眠了,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答案就去认识这只《找心眼儿的小猪》吧。宁宁是个漂亮但却爱哭的小姑娘。只要一哭,爸爸妈妈就会第一时间跑过来哄她‘别哭!别哭!我们什么都满足你’,可是有一天,一只蚂蚁却说:‘加油!加油!你的眼泪太少啦!’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快去读读《一个哭出来的故事》吧……”教师用这样吊胃口式的语言,介绍了书中的有趣情节,欲言又止,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将学生从选篇引向整本书的阅读。

福建省宁德市小学教研室许发金主任曾经在《“引子”课文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一文中指出:“评价这类课文教学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知识、技法,而是要看是否撬动了学生读整本书的热情。”统编版教材节选自整本书的篇目很多: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罗贯中的《草船借箭》、曹雪芹的《红楼春趣》……教学此类课文,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那就是教师教学的最大满足了。

二、场景对比晓真情

场景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衬托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气氛,助推情节发展的一种环境描写,它被作为语文要素提出,最早出现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看似简单的场景中感受不寻常的真情,再链接其他作家笔下的同主题场景,帮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课,在教学母亲的“工作环境”这一环节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捕捉“低矮”“潮湿颓败”“不足二百平方米”“光线阴暗”等关键词,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苦及作者此时的内心:“亲眼看见母亲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劳作,‘我’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七八十个”在文中频频出现,并启发思考:“透过这个简单的数字,你体会到一个怎样的母亲?”从中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即运用反复的写法,表现母亲为了子女而任劳任怨。由此再拓展到梁晓声原著《母亲》一书中,母亲在铁路工厂工作的两个场景:

“我七岁时,母亲在铁路上做临时工。挑挑抬抬,搬石运铁,卸煤扬沙。哪儿的活顶脏顶累,临时工们就被指派到哪儿去干,男女平等。母亲每天下班都很晚,常常是黑着一张脸,带着一身尘土回到家里。”

“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个底层女人的廉价体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

从街道小厂到铁路工厂,场景不同,但同样情深。借助原著场景的延读,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真情,阅读原著的热情也被点燃。此时,当师生共同回忆并讲述亲身经历的母爱场景时,无须过多讲解,学生回归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母爱的伟大也随之在幼小的心灵扎根。

本单元另有一篇回忆性散文《父爱之舟》,同样以“舐犊之情”为主题,教师在落实“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这一语文要素时,适时链接朱自清的《背影》莫言的《父亲的严厉》贾平凹的《祭父》等名篇中的动人场景,势必能助力学生读懂那份孤独而深沉的父爱,同时,也激起学生阅读同主题文章的兴致,一举两得。

三、片段链接悟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的版面有限,没办法承载原作庞大的内容和篇幅,因此一经选入课本,编者必然要对选文进行过滤、删减。教学中,教师将原作中的相关片段引在关键时、关键处,就能起到点拨学生思维的作用,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可以找准合适的链接点,尝试搭建引子范本教学的框架,从多个角度引入《曲未终人已远》一书中的多个部分内容,丰满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品质,为阅读整本书夯实基础。本课教学,在初步感知内容,理事件明情节后,通过“哪件事最能让你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这一问题,放手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当学生从“蓄须明志”这一主要事件中,感受到梅兰芳拒绝演出的决心时,教师相机出示电影片段,并链接《曲未终人已远》一书片段:

“平时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在这紧张的十多天里,照常刮脸,却不再剃胡子了。友人问他是否打算留须?他指指上唇,严肃地回答:‘别瞧这一小撮胡子,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用处。日本人假定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

在学生品味梅兰芳“打针装病”的爱国情怀时,链接原著中被选文省略的片段:

“当姚玉芙把敌人的胁迫和秦叔忍的主意说出来后,梅兰芳为了不去北平,也顾不得危险,立刻请他的保健医生吴中士给他打针。打针后时间不长,梅兰芳就发起高烧……”

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最后,引入丰子恺、田汉等名人对他的评价,从而触动学生深入了解梅兰芳的爱国,引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与期待。教学此类文本,教师适时还原被删减的句子,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品质,又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四、方法习得鉴语言

方法习得是指挖掘并掌握适合引子课文,又适合整篇文章、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教师要首先研读那一篇、那一本,将课文还原于其中,发现课文与其在语言描写、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阅读方法,开展自主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教学,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较多偏正式短语及优美的词:“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抓住燕子独特之处进行描写,从中感受燕子外形之美。引导学生聚焦“斜飞”“横掠”“沾”等精准的动作词,体会燕子飞行之美。当学生充分领悟作者对燕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后,引入作家菁莽的《翠鸟》中同样描写鸟儿外形、活动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描写动物的文章在谋篇布局、语言描写上的认识,为练习表达做准备,为阅读状物类文章打基础。

再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小古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借助拼音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读懂句子”等方法,自主阅读《孔融让梨》就轻而易举了。课末出示第八单元导语,将学生引向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通过阅读《小学生小古文100篇》,感受文言文的趣味,感悟智慧少年的美好品质。这就实现了将学生从一类文体的阅读引向同类文体其他篇目的阅读。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教材中那些表现手法、语言描写、谋篇布局等方面有特色的课文,引领学生聚焦某一点写法,实现触类旁通。

新一轮统编版教材特点,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挖掘课文的价值所在,即课文是学习语言的“例子”,是海量阅读的“引子”。把课文当引子范本,教师首当其冲应当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在此基础上,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助力学生阅读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升,夯实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基础,能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打开一扇窗。

猜你喜欢
引子梅兰芳整本书
梅兰芳评传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