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教育

2021-11-30 00:53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钱 凯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高中教育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同时,全球化浪潮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为此,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教化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内涵出发,对两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探索,并从策略构建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意见建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一词是在国家层面作出的解释,其主要指公民对国家和党的拥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重要内核之一。“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指引着公民个人建立起对国家和政府的深厚情感,更发挥着调节公民行为的重要意义,倡导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其发挥着维护国家稳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指引青年人奋发向上并报效祖国的作用,是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上的体现,对规范公民道德行为有重要影响,发挥着促进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古代的“家”与“国”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在家庭方面,家指的是对孝道、对家庭的坚守,而国指的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和爱戴,家国情怀其实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古代的家国情怀对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家国情怀在今天对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优良的品德如孝敬父母、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继承并发扬。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是古人伟大的爱国情怀,对后人具有重要启示。

(三)现代的家国情怀

在现代,家国情怀仍然对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国情怀素养对其成长为正直、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时代发展对国人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准则。在家庭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指引学生孝敬父母、相互尊重,具有积极意义。在社会发展方面,两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热爱国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精神共建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植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和历史在经历长期积淀之后的结果,高中历史针对培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高中生培育并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才。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引入大量优良历史事迹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感悟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感受并发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培植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学生通过感受国家的兴衰来感受富强、民主等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并形成家国情怀。

(二)有利于德育工作和历史教学的结合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教学,更发挥着重要的德育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发展的镜子,能够投射到现实并对学生个人的精神培养发挥一定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元素的利用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丰富的中国历史资源使得德育工作和历史教学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感。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历史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帮助学生培养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精神共建对学生形成唯物史观有促进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将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历史教学工作中后,学生能够更正面、更积极地学习中国历史,培养唯物史观。如教师开展近代历史的教学工作时,学生既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更从历史的角度明白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将个人觉醒和建设国家结合起来。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素养的精神共建策略

(一)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个人素质、高尚品德的培养具有示范和榜样作用。为此,历史教师要主动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己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学科素养,明确自身定位并认识到自身的重要职责。在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做好精神层面的榜样。其次,教师要坚持将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入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学生一起成长进步。

(二)挖掘历史资源,开展教学实践

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教师要挖掘各种有用的历史资源,立足乡土,使家国情怀教育接地气,同时开展教学实践来实施有效的精神共建活动。高中历史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书本知识,为此,教师要纳入更多课外资源,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文化等角度来选取更多资源,从家国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古代历史名人的事迹,如岳飞抗金、林则徐销烟以及近代中国革命解放的事迹来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变迁,获得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入认识,由此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也在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引和帮助。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课堂形式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素养,教师还要坚持创新教育方法,丰富课堂形式,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切入并和学生一起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同时教师还要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依照经验开展历史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最后,在课堂形式的创新方面,教师要加强互动课堂的创建,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进行高效的互动。如教师可以就某一历史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是让学生自主评述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分享自己在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感悟。

(四)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为了做好高中历史的精神共建教学工作,历史教师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创建积极正面、氛围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师要坚持运用情境构建、课堂互动和感悟分享等形式,在精神层面上引领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化自觉,在浓厚的精神氛围中实现成长和进步。

总体来说,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素养的精神共建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实现素质发展的重要措施。历史教师要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历史课堂,为学生培植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家国素养,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