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合与渗透

2021-12-02 13:19南京邮电大学刘大勇
亚太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教育

南京邮电大学 刘大勇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可以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不断在各行各业发展,各地学校也都先后开始引进各行技能精英。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对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且同时又精通各种技能应用的专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为国家输送相关人才的压力愈发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变革逐渐深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多技能的精英的任务已刻不容缓。由于传统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教育应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渗透。牢牢抓住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培养流程,切实改善创新教学工作,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意义

首先,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体现了高校共同的教育目标。在高等教育中,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的宗旨和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优良精神,发挥学生的社会价值,塑造每个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使其接受教育的人格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完善。中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通过长期研究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实践,可知教育课堂的建设必须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对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在高等院校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最终还要依靠大部分学生的配合与支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人员管理,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

其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高校管理方式的限制。由于我国高校传统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模式不能充分适应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校应随时加强对每个学生的监督,使学生遵守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另外,高校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方法和模式,可以整合学校的情感、道德、心理、体系、制度等诸多要求和因素,以培养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服务,促进广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条件和环境。最后,高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深深融入管理模式中,做到有针对性、及时地管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挥最大价值。同时,高校应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各种个体偏好,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形势

(一)缺少实践教学机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培养,不重视学生的综合涵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虽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指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教师们对其真正内涵仍不了解。部分高校专业教学课堂由于对专业的特点缺乏了解,在教学系统中产生了教与学分离的问题,拉低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些高校教育过分强调文化知识教学,甚至忽视实践指导,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忽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为辅助教学手段,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改革教学课堂方式,深入融合多种网络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体验到新形式、新变化。真正发挥“以人为本”实践教学潜在的价值,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提前掌握实际工作时的真正感受,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素养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开设实践学习科目,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实践能力,增加知识储备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只有既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需求。

(二)教育管理方式单一,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学体制和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高校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直是部分院校所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效率。由于高校的部分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文化课的底子相对薄弱,特别对于背语文课文、数学概念、英语单词等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他们是非常不喜欢的,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对文化课学习的厌恶。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还降低了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校针对管理模式单一、抑制学生成长等问题,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充分应用到了高校各科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师不要像以往一样只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学习的思路,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对于文化课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因此,多元化教育管理方式的应用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水平也有所提升。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方式缺乏逻辑性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脱轨的现象。在高校各科的教学中,良好的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本来院校的部分学生底子就比较薄,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会不理想。例如,数学学习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基础,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例如,在选择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时可以使用时下流行的例子,将一些复杂难记的公式和注意事项编成顺口溜,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趣味数学题,通过丰富多变、形象生动的课程素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动,建立学生培训基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生教学过程中,成功解决学生实习难的弊端,制定一个可行政策。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充分有效地发挥专业教学作用,树立“人人全力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教育意识,从理论派转换为行动派。学校还要做好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学生一进大学,就要告诉学生与其专业相对应的一般就业方向和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尽快找到合适的岗位,确立自己的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考虑,带动学生与相关单位对接,形成合作伙伴,共同进步,并且设计不同模式、层面和特征的手段,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相关单位培训出一批急需的新型人才,有助于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进行就业的适应能力。

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条例,避免出现教育模式缺乏逻辑性的弊端。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转变“以人为本”观念,营造轻松的氛围

繁重的学习让大学生身心劳累,渴望拥有多姿多彩的大学娱乐生活,他们渴望相互交流,而且乐观的态度、优美的姿态和良好的气质更能增加他们的自信。科学合理地开设“以人为本”的教育学习科目,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实践能力,增加其知识储备量。使学生感受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找到自我,发挥潜在的能力,提高团队感和存在感,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将在教学中得到彻底地解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教学内容多样化,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在许多同学面前,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培养他们开朗的个性,结交新朋友。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可以为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个人情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二)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方法。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如果高校仅仅是传授知识,不进行对学生的教育,会极大限制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要实行的准则,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动态。即使是同一时期的学生,也会因为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给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发展的一席之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影响巨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是空中楼阁,更离不开民主化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必须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学习,才能产生创造性理念。其次,要改变以往“统一”的教学课堂,通过网络、多元化的启发式教学实践方法,设置“自助超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对不正确的实践现象,高校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对积极的行为进行鼓励。最后,要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传统教育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安排,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被严重束缚。压抑的课堂氛围也影响着教学环境,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深入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做游戏、抢答高校基础知识等教学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条例

良好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高校应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条例,处理好师生关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条例,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了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声誉和权利,有必要构建完善的权利保护体系。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相关制度条例。

(四)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创新教学手段,进行制度改革

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陈旧,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创新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体系的缺失,一些高校仍然采用手动记录、人工传达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独立学习。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进行相互组合,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再消化吸收,然后再推陈出新的过程。高校应构建网络分享中心,通过网络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分享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然后对各种数据科学地分析、总结和整合,建立符合校园管理实际需要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建立丰富资源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在网络上开展与教师的线上讨论。教师可以在线上随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余时间也可以通过微信等联系。学校根据教师在平台的反馈情况规划提供一套有效的信息资源运营平台,以及整个校园管理教育的决策和控制。在管理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新模式为学生开辟一个信息多样化的世界,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活动,让管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诗词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渠道给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以具体的动画和标准的朗读声音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让学生接触到更为标准的朗读,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而在学生朗读环节,可以深入融合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体验到新形式、新变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同时,从目前的管理模式来看,高校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应建立健全的激励政策,以减少管理过程中制度缺失的现象,使制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在招聘高校教师时,应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平原则,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给予不同的激励和奖励;第四,部分学生比较胆小,积极性比较低,出现这种情况是学生的自卑心理所导致的,因为部分学生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害怕别人嘲笑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缺乏自信心,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性的教学方法,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第五,完善评价体系,良好的评价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肯定和认可,能够促进教师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应及时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一些高校对教学评价结果随意处理,未能达到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学校要评价教学质量,就需要通过评价结果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努力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教师在开放性实践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反馈项目,实现评价与创新能力同步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他们也要增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便捷工具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上课时间有限,教师能传授的知识内容也有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和全面。

(五)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结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大力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为了让学生将来能更好地就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前了解工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人文知识。人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学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者构成了人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人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交流,要把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融合起来,两者融合的结果必然相辅相成。

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主要场所,高校为了更好地培育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和接班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接受的教育理念、政治教育有助于传播社会先导意识和思想。加强学生的基本思想观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思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以人为本”管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机制

学校弱势群体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经济状况相对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帮扶机制。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可以给予学校补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此外,还可以设立国家奖学金,鼓励贫困生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学习,找到解决自身困难的途径。对于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高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当对其相关信息进行专门统计,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此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准备。仅靠学校的力量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地方相关部门实施弱势群体救助计划。对于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学校应积极鼓励并提供相关培训,拓宽其就业渠道。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培养坚韧的性格和毅力;让学生通过自我表现,增强自信心,奠定坚强的心理基础,克服一些消极的情绪和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头脑得到了锻炼,习惯得到了培养,毅力得到了加强,为以后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加剧,学生的心理也在经受着考验,尤其是经济状况不太好的留守学生。当国家和学校关注这些学生的经济条件时,也应该考虑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与社会进行联系,制定相关的条例来解决这些学生的问题,使这些学生不仅能得到经济上的帮助,还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并且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学校的帮助、社会的支持,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其与教学方法的整合是高校新时代教育模式的新方向,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在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将“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方式注入高校教学教育培养中,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