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展区域特色研学旅行的环境和路径分析
——以吉林省为例

2021-12-03 02:03周颖华滕一霖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特色

周颖华,滕一霖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也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研学旅行,使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强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如今,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人向来有游学之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反映了我国“旅行”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那么“行万里路”是如何胜过“读万卷书”的,“行万里路”是为何“行”,“行”什么以及怎么“行”的,引出本文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如何认识和开发区域特色环境,如何将研学旅行课程和区域特色环境进行有机融合。

一、国内外关于研学旅行的认识

我国“研学旅行”一词正式出现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其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1]第一次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日常活动中的是2014年国家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一同纳入到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并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良好旅游行为习惯。”[2]由此可见,我国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大多以国家政策文件的形式出现,对于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国外,研学旅行被称为教育旅游、修学旅游。教育旅行的前身是在16世纪欧洲地区发起的“大游学”运动,此后很多国家开始开展“漫游式修学旅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营地教育”,受此影响,日本开始发展“修学旅行”,1960年“修学旅行”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校把研学旅行作为计划内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由此可见,国外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特点:(1)重视“研学”与“旅行”的有机结合;(2)重视研学活动的针对性设计和知识经验的及时获取;(3)重视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4)重视研学旅行需求的分化。这些都为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借鉴。

二、各地开展区域特色研学旅行的特点

(一)主题多样化

区域特色发展研学旅行应因地制宜,如湖北省开展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研学旅行教育,福建省开展林则徐经典故事研学旅行教育,山东省开展海洋教育研学旅行等,充分挖掘区域特色物质、文化资源优势,对研学旅行主题进行多样化设计,进而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当然,虽说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应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为先,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异地特色资源,不仅依托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更要着眼全国,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资源协调多元化

由于研学旅行涉及的领域较广,类型、程序繁多,责任大,单凭学校一己之力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很多地区采用了政府购买的方式与旅行社、艺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企业行业等合作,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分工,形成分工明确、针对性强的研学模式。旅行社、艺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企业行业作为研学旅行实践的桥梁,同学校一起保障研学旅行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落实,确保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节省了人力、物力与财力。

(三)不同学段课程差异化

《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3]这为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研学旅行课程指明了方向,无论是为哪个学段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课程,都要在遵循《意见》对不同学段研学旅行不同要求的基础上,考虑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实践性及趣味性,精选一批适宜的研学旅行地点,打造差异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三、吉林省开展区域特色研学旅行的环境因素

(一)自然条件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理中心位置,素有“长白林海”之称,长白山脉连绵千里,长白山上森林覆盖率高,分布了大量的红松、沙冷杉、臭冷杉、红皮云杉、枫桦、糠椴、紫椴、色木、水曲柳、山杨、白桦和蒙古栎等树种。吉林、敦化、延吉、和龙、蛟河、珲春、桦甸均有盆地分布,吉林东部山区河流众多,全省河流和湖泊水面积广大,有上千条大小河流。此外,我国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域和气候特点鲜明,由于气候寒冷、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了游牧、农耕和渔猎三种文化,这三种文化历史悠久,自史前时代绵延至今。[4]水绕山环、沃野千里、四季分明的吉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形成鲜明的冰雪主题特色,也为研学旅行中的野外教育探险提供了良好的天然课堂和优越的实践场地。

(二)自然资源

吉林省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和矿产资源。有76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8种成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如众所周知的东北虎、豹、梅花鹿、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等;58种成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91种成为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除此之外,吉林省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如真菌、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有16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其中3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常见的野菜即野生食用植物有蕨菜、黑木耳、猴头、剌嫩芽以及山葡萄、山核桃等。东部长白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同时,吉林省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丰富,经地质勘察,已知有储量矿种74种,如镍、硅藻土、硅灰石、膨润土、金、银、铁、煤、铜、铅、锌、硫、磷等,吉林的矿产资源大多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区,而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能源资源,则主要埋藏在松辽平原地区。由此可见,丰富的动物、植物和矿产资源为研学旅行自然中的动、植物观察和景观观赏等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教材。

(三)地方风俗

吉林省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馆、艺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高等教育院校众多,其中,双一流院校有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此外,吉剧发源于吉林长春,为建国后在二人转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吉剧继承了二人转的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在表演技巧上汲取其它剧种的长处,以手绢功夫和长水袖见长。代表性剧目有《桃李梅》《蓝河怨》《江姐》《包公赔情》等。同时,吉林省是满族的发源地,也有朝鲜族和蒙古族集中居住地,这里可以体验原汁原味的满族传统民俗、朝鲜族风情和蒙古族传统,查干湖有传统的冬捕项目、叶赫那拉城可以体验满族传统民俗、关东文化园体现了关东民俗、金达莱民俗村展现了朝鲜族民俗、查干浩特演绎了蒙古族民俗风情,还有延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吉林市满族博物馆、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等。吉林这些悠久的文化积淀为研学旅行中的文化考察活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四)红色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吉林省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战场之一,红色资源丰富。目前推出了“通化白山桦甸杨靖宇线路”“吉林延边吉东抗联线路”两条红色游主题线路。“通化白山桦甸杨靖宇线路”包括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长影旧址博物馆、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陈云同志旧居、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四保临江烈士陵园、陈云广场、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杨靖宇密营和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纪念馆。“吉林延边吉东抗联线路”包括吉林市劳工纪念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金伯文故居、红日村史馆、龙井日本总领事馆遗址和陈翰章烈士陵园等。这些红色资源为开展特色研学旅行教育奠定了基础。

(五)高校资源

吉林省高校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泛,特色鲜明。可以去著名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体验“学霸”的学习氛围,可以去延边大学感受朝鲜族特色,可以去长春理工大学领略人工智能成果,可以去中医药大学了解中医中药的秘密,可以去空军航空大学参观飞机模型,还可以去吉林动画学院探秘动画片制作过程等。这些高校资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了理想的课堂。

四、区域特色发展研学旅行的现实路径

(一)地方政府主导,健全顶层设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教育政策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等功能,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地方政府应建立宏观—中观—微观的政策体系,对研学旅行各个环节的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保证区域特色研学旅行健康有序地发展。如上所述,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已经颁布了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对研学旅行的目标、基本原则与组织保障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给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展区域特色研学旅行时,就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聚焦安全、经费等关键问题,如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明确划分研学旅行实施主客体的权责,健全研学旅行的实施及评价标准等。此外,制定研学旅行地方政策还可考虑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中,明确学时和学分,并对研学旅行课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考核。根据《意见》要求,中小学研学旅行要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发以自然、历史、地理、科技、人文、体验等为主题的活动课程,增强研学旅行的目的性。[5]地方政府应整合学校与旅游业资源,统一规划区域特色主题、明确各地方形象、设计科学合理的路线,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环境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研学旅行目标需求、充分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化开发,保证主题的丰富性和特色性,以备各学校进行选择。同时在政府的统筹下,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研学旅行的精品品牌,避免重复浪费,提升产品层次。

(二)学校具体实施,科学规划课程,凸显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地方政府负责设计研学旅行的政策、主题和路线,学校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和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目的等微观因素,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中体现出专业性。如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教学策划时,场地的选择、路线的规划、研学旅行手册的设计、学习清单的编撰,应突出课程特色,使课程设计方案既有鲜明的地域性,又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使研学旅行中的知识体系更加立体化、生动化,让呆板的书本知识“活”起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育性较强的农场、书画院、工厂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使研学旅行课程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和成长规律。最重要的是,在研学旅行课程指导教师的选择和培养上,应注重其专业性。不同于普通授课教师和旅游景点的导游或讲解员,研学旅行指导教师既要把握研学的目的,又要熟知旅行目的地的相关内容,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学校应把好研学课程质量关,尤其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评价两个方面严格审核,组建以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及社会专业人士代表为核心的研学课程监督小组,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有效监督,避免只游不学的现象出现。

(三)社会各方参与,丰富组织主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主导的,但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开展涉及到许多方面,不仅需要教育、财政、旅游、公安等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以保证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除了学校,还有专门的研学旅行教育机构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学旅行教育基地建设及品牌策划推广等;让更多行业加入到研学旅行的基地建设中来,形成“研学旅行+文化”“研学旅行+农业”“研学旅行+工业”“研学旅行+科技”等模式。可见,研学旅行需要学校与众多管理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对各部门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要求比较高,也需要各个行业的加入来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这就要求社会的有关方面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来保障研学旅行。现在炙手可热的一种研学旅行模式——“G-T-S模式”,即政府(Government)、旅游业(Tourism)、中小学校(School)形成的政府主导、旅游业(多指旅行社)参与、中小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组织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模式。政府作为中小学校与旅游业的桥梁,连接学校与旅游业,并为两者结合提供制度性的监管,各司其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特色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夏日旅行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