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

2021-12-08 04:53陈波
职教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际经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摘 要:产教融合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江苏是产教融合最好的区域之一,但要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新思路新举措。在归纳和总结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产教融合的做法和经验之上,提出了这些国际经验对江苏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的启示:政府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推力和根本保障、人才规格升级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任务和努力方向、科技项目合作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

关键词:产教融合;国际经验;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人才发展)重点项目“江苏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SRA-07)

作者简介:陈波,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10-0115-06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模式,随着经济社会战略转型,产教融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12年,产教融合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和以往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产学研合作等概念不同,产教融合被视为与德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所提出来的“双元制”模式、“三明治”模式、“产学官”以及“TAFE”模式等类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技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已经明确要进一步深化产教之间的融合,使得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面融合并且实现有机衔接,并指出产教融合是从供给侧全面深化我国人力资源改革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也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我国的产教融合,因为这是推动实现依靠教育实现优先发展、依托人才实现引领发展和依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由此,产教融合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成为“人才战略、国之大事”。

长期以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聚焦在职业院校层面。随着产业不断升级转型,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校企合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参与合作的院校也从职业院校拓展到本科院校。江苏是实施产教融合最好的地区之一,已采取多种举措推进产教融合[1],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发展体制,走出了一条校企协同、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融合发展之路。然而,基于国家对江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江苏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江苏的产教融合发展需要有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本文重点考察新加坡、美国、德国和英国在推进产教融合进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希冀能够为江苏推进高质量产教融合提供借鉴与启发。

二、产教融合的国际做法与经验

(一)新加坡的做法与经验

1.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随着产业发展向高端转移和外籍劳务政策持续收紧,人力资本问题一度成为制约新加坡国内企业发展的瓶颈。为帮助企业摆脱人力资本短缺的局面,新加坡在贸工部下设立了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门性机构——标新局,在该机构的主导下,新加坡政府制定并推出了针对解决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瓶颈问题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本运动”计划[2]。标新局邀请不同行业和产业领域的人力资源专家成立了一个专业性的咨询团队,即“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倡导者”,人力资源发展遇到瓶颈问题的企业可以向该咨询机构提出申请,机构将安排专家为受困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建议、帮助和支持。此外,标新局还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新加坡的中小企业使用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诊断软件和工具,从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优化配置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与此同时,标新局还与各行业协会和大学加强合作,促进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相互了解。

2.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近年来,亚洲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给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新加坡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劳动力成本开始呈现上升态势,传统的人口红利已经基本上被消解。此外,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新加坡近年来的土地价格急剧攀升,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在此背景下的运营压力日益增长。为了应对这些困局,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开始了反思和探索,最终确定了“人才—创新—经济”的新发展路径。进入21世纪,新加坡开始了新的经济转型,从传统的注重经济效率转向注重创新驱动。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本战略重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重视高技能产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及各行业的领军人才的培养[2]。

3.大力扶持职业教育。(1)新加坡政府部门规定将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与就业工作相挂钩。也就是说,劳动者的职业技术等级与其所享受的工资和福利等直接相关,并且将能够获得一级技工证书的劳动者视为与大学生具有同等資历。(2)政府给予职业教育大量的资金支持,所拨资金主要用来支持学校购买优良的教学设备,支撑学校教师每年的师资培训,并确保学生资助体系完备。(3)降低学费吸引学生就读职业院校。政府将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支付80%的学费,从而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4)联合多方力量合作进行职业培训。随着外企数量的增加,对高端人力资源需求也不断增长,新加坡的培训师资开始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加坡与跨国公司合作建立培训中心,新加坡政府提供财政、土地等方面的资源,合作企业提供师资、软件和教材。通过这种方式,新加坡人力资源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4.鼓励校企共建科技训练中心和实境“教学工厂”。新加坡政府在提升全国人力资源素质方面不仅仅重视大学教育这种精英教育模式,也同样重视对普通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升,通过提升整体国民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典型的做法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通过在职业院校中建立了“教学工厂”,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和效率,为其人力资本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3]。“教学工厂”主要的做法是由企业或行业专家参加学院各个专业的咨询委员会,他们联合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实训实习和教师招聘及培训等。因此,“教学工厂”能够为学生创建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操作企业的设备并完成实际任务。这种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普通教学、企业任务完成和学生实习之间的有机结合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美国的做法和经验

产教融合在美国称为合作教育,其目的是缩小工科专业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美国合作教育成功的主要做法与经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政府立法保障产教融合。(1)出台专门法律[4]。美国于1982年颁布了专门的法律——《职业训练合作法》,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拥有了培训权力,联邦政府每年将会资助部分培训经费。2006年,美国进一步出台了《卡尔·柏金斯生涯与技术改进法》,该法律将职业技能培训延伸到员工就业阶段,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政府则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给予支持。(2)成立专门机构。美国在全国层面成立了推动“合作教育”的各类组织和研究机构,包括全國合作教育委员会、美国合作教育协会。(3)保障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专职教师除了需要具有研究生学历以外,至少还应该具备1年以上的实际经验。兼职教师则主要从企业技术专家、领域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2.以技术合作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美国高等教育为企业服务是在适应企业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其最大特点是科研及教育针对性强,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具体项目,同时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并形成了多种产教融合模式。典型的模式包括“工学交替”模式(社区学院大多采用此种该模式)、“科技园区”模式(如硅谷、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等)、“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以及“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模式等。

(三)德国的做法和经验

“双元制”是德国产教融合的品牌和标签,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和“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批先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使德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具体经验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系统、全面的法律保障体系[5]。1869年,德国政府出台的《职业教育法》标志着德国开始通过立法手段规范职业教育。随后,德国陆续颁布了《促进就业法》《培训岗位促进法》和《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2005年,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使得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成为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大支柱。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教育机构与行业组织须协作制定各个地方州的职业教育法规及标准,完成当地职业教育规划、事物执行及管理反馈等一系列工作,也明确了教育机构和行业组织各自的权利、义务及协作方式。

2.通过财政手段调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大力的财政支持促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德国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与职业教育的产出以及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相关。近年来,德国政府将主要的财力用于支持需求旺盛、社会紧缺、对于国家有战略意义的专业领域,逐步退出偏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专业领域。在此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院校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5]。

3.强化质量标准和职业标准。(1)强调质量保证。德国的职业教育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环节,教学过程在学校完成,培训过程在企业进行,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互相补充。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去企业则主要接受实操训练。学生在企业的学徒期满之后,可以参加考试并获得相应证书。从上述过程可以发现,德国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校企能够深入合作,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强调职业标准,提升职业影响力。职业资质在德国的劳动力评价和流动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职业资质则与职业标准紧密相关。鉴于职业资质的重要地位,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按照职业标准制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性”要求贯穿整个职业教育过程。这样的体系结构和培养方式,保证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升了企业的满意度,进而又促进企业愿意加大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性循环。

4.应用科技大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布局高度匹配。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院校主要侧重于精英教育,培养引领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即区域性的应用科技大学,其定位则侧重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应用科技大学紧密围绕地方政府的要求以及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和培养标准制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根据职业领域进行专业设置和划分的,这与普通高校按照学科进行专业设置明显不同。目前,德国有247所应用科技大学,这些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确定专业类别,协作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和讲授,有效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四)英国的做法和经验

“三明治”教育模式是英国产教融合的标签,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明治”教育模式也与时俱进,契合新的产业与人的需求。但总体而言,政府是这种教育模式主导者。

1.设立行业技能委员会促进职业教育和人力市场需求衔接。为了使得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英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改革,建立专门的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质量进行保障和管理。目前,英国一共建立了26个专门性的行业技能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深刻分析雇主需求,并提前预判未来社会的技能需求,从而指导职业标准的制定和职业教育的具体发展方向。这样的制度有效弥补了英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对劳动力要求之间的差距。

2.构建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标准[5]。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存在资格证书混乱的现象,证书标准不一,颁发机构不一,企业无法根据证书对劳动者的技能进行准确判断。为此,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统一的职业资格等级标准,标准由行业协会、领域专家和教育机构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从而保证标准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紧密吻合。另外,英国政府也统一了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机构,确保职业资格评价公平公正,职业证书真实可靠。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标准的完善,使得职业教育与资格能力得以统一,提升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可行度,降低了企业评价和选择员工的复杂性,也拆除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藩篱,促进了英国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3.政府加强与校企合作。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反映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和高等院校的深度合作。围绕着发展“世界级的技能”为主轴,英国政府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指出,英国的教育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从而适应新时代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白皮书指出,为了加强英国的产教融合,政府将通过建立知识交流中心的方式,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劳动力。这些改革方案彰显了英国政府力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立一个囊括多方的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希望。

三、可资江苏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产教融合是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多个方面,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型。通过考察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等的做法与经验,有很多内容值得江苏学习借鉴。

(一)政府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推力和根本保障

在上述四个国家的产教融合过程中,不同政府在顶层设计、立法推进、制度激励、财政扶持、组织机构等方面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都扮演了重要角色。(1)新、美、德、英构建了非常强大而完善的产教融合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给予了充分的制度保障。这是江苏在产教融合方面未来工作中要重点借鉴的,江苏教育部门应该出台较为详细的产教融合政策文本,使政策文件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对参与产教融合企业具体的优惠政策、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权益保障等。(2)新、美、英等国都设立了专门机构推进产教融合,江苏目前的做法是设立了职业教育联席工作机制,这有助于推进产教融合的发展,但考虑到产教融合的转型升级,工作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升级,江苏的相关教育部门应立足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产教融合机构,学校也应设立专门的产教融合实体和具体的运行机制,提高产教融合的育人质量。

(二)人才规格升级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任务和努力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经济产业中的深度应用,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持续提高,产教融合的核心任务和方向也从最初的技术技能、工程应用型人才向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国际化的人才转型。首先,发达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标准都要求非常严苛,职业资质的获取、等级与能力与其待遇、地位严格匹配,保持了“职业性”的社会口碑与价值。江苏宜在“1+X”等国家职业资格新框架体系下,深化改革、强化质量,提升应用型人才素质,更好服务新型产业发展需求。其次,借鉴新加坡的国家新知战略:政府集中精力培养与发展生物医学、清洁技术、医疗保健、电子、数字和互动媒体等高附加值产业所需的人才,同时以优厚的待遇在国内外吸引国际关系、政治科学、哲学等专业的战略思考型人才和创新创意科学尖端人才,在战略层面为新加坡未来30—50年把关定向。这种目光更长远的做法,作为承载全国诸多引领示范使命的江苏,值得借鉴。最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日益深化,产业的国际布局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江苏也必须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产业分工的体系中。传统的偏重语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向培养具备外语沟通与交流能力、全球思维与国际素养、掌握工程技术(包括研究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等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拓展思维、创新合作模式,采取多样化方式和手段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三)科技项目合作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实境的生产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的是实境的科研项目,因此,随着人才规格培养的升级,科研项目合作和平台打造,应该成为产教融合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载体。(1)搭建面向产业发展方向的协同创新平台。高校要依托政府支持,与企业联合设立面向本地区核心产业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致力于技术研发和应用。(2)协调科研项目合作中利益机制。不同利益主体对科研项目成果的利益分配难题依然比较突出。在技术、知识的产生、转移过程中,如何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弥合利益主体间的差异,更好地解决利益贡献度问题,值得高校深入思考和探究。比如通过打造意识共同体、形成利益共同体、铸造发展共同体,探索出价值驱动、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建设路径。(3)扶持建设技术中介组织。政府是校企合作最好的中介,但受限于法律规定的职能职责范畴,部分工作交给市场完成。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培养一批以科研项目合作为导向的社会中介组织。借鉴德国经验,江苏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除了支持创新型创业外,江苏还可以培育一批面向地区重点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的“产业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服务高校和企业针对企业已有技术发展升级的创新需求,并且促进校企技术人才的合作和双向流动。

参考文献:

[1]搜狐网.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江苏“六位一体”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EB/OL].[2021-07-01]. https://www.sohu.com/a/359312654_414933.

[2]魏丽君,吴海波.高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模式探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之比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4):14-17,30.

[3]高亚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探究——以新加坡南洋理工教学工厂为例[J].价值工程,2018,37(13):218-220.

[4]潘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8(9):17-20.

[5]李俊,李东书.职业教育產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159-164.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国际经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国际经验及启示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