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教育

2021-12-23 12:39廖丽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7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幼儿教育

廖丽

摘要:垃圾分类养成教育活动,不仅能有效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使环境教育联系社会实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意识,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引导幼儿在亲自动手和积极践行中强化环保意识和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7-448

引言

各种资源能源的不断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各种垃圾、各类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当前,多种生物已经面临灭绝,生态环境急需进行改善。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引导幼儿将有毒、有害垃圾与可再生垃圾进行合理分类,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1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中落实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在生活、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如果得不到分类回收,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不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以,如何减少垃圾,改善环境,是人类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第二,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尽管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对环境实施保护,但没有获得理想效果。为了增强全民的危机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需要从娃娃抓起,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但是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监督,无法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与推广。所以在可塑性较强的幼儿阶段对幼儿实施垃圾分类引导,使其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对我国环保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2培养幼儿垃圾分类习惯的途径

2.1日常活动中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通常会设置众多的活动时间与区域,让幼儿依据自身兴趣、需求对活动进行自主选择。所以教师可以将垃圾分类教育融进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以提升幼儿的探索能力;并在互动活动或者手工制作中融入垃圾分类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在日常活动中实施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教育活动。例如,让幼儿对垃圾收集员、分类员等角色进行扮演,对垃圾收集与分类的过程进行体验,并对其产生深刻认识,以帮助幼儿树立起完整的垃圾分类理念。在手工制作活动中融入垃圾分类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分清垃圾的性质,掌握对垃圾进行处理的方法,发现变废为宝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资源,明白可回收的重要意义,而且能够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多种多样的玩具,充分调动幼儿开展垃圾分类的兴趣。环保理念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教师长久坚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环保教育,有效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与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成长。

2.2融入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垃圾分类活动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将垃圾分类活动和游戏结合起来相比直接说教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同设计垃圾分类或者环保教育主题的表演活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或场景,让幼儿代入自身,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来把控游戏的难易程度,避免给幼儿理解上造成困难。比如,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设计,教师可以播放垃圾分类的动画,让幼儿模仿动画人物来进行角色扮演,復现人物对话;对中班、大班的幼儿的教育,教师就要注重他们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创造能力的激发,开设“垃圾分类棋”“自制垃圾桶”“仿真垃圾箱”等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对垃圾进行二次利用和再创造,在游戏中渗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2.3结合一日活动,培养幼儿垃圾分类技能

提高幼儿分类技能是垃圾分类养成教育的关键,技能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培养、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利用幼儿园一日活动,在一日活动中全面渗透垃圾分类养成教育,使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为得以不断地养成和强化。幼儿进入校园时,在幼儿园门口摆放分类垃圾桶,让幼儿受到物质环境刺激;班级中,教师在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基于班级产生的垃圾,在班级设置垃圾分类引导员,引导幼儿如何分类投放垃圾,并起到督促作用,借助外力帮助幼儿发展垃圾分类技能;幼儿园活动过程中,估计到幼儿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垃圾,我摆放了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引导幼儿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结合一日活动,教师还应注意从校园一日活动向幼儿家庭拓展。让幼儿充当家庭垃圾分类宣传员、引导员,并与家长合作,将幼儿宣传、引导拍摄成视频,开展点赞活动,引导幼儿在家庭中培养垃圾分类技能,并借助家园合作,营造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2.4加强家园的互动交流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教师只有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才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行为。首先,教师要借助各种社交软件,将垃圾分类的相关内容传递给家长,要求家长认真学习。只有自身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与行为后,幼儿家长才能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进行垃圾分类,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亲子垃圾分类活动,并将整个活动利用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能加强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增强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在幼儿园教育中实施垃圾分类教育,让幼儿从小就对环境保护建立初步认知,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实施环境保护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助力。

参考文献

[1]高美琴.让垃圾分类在幼儿园落地生根[J].清风,2021(08):19.

[2]陈新.谈大班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策略[J].智力,2020(31):183-184.

[3]杨媛媛,杨洁.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07):84-87.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幼儿教育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