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2022-03-01 19:44朱锦华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道德与法治小学

朱锦华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不断更新理念,积极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拉近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形成道德价值判断,加深对法治精神的理解。本文拟就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课堂。落实“双减”政策,打造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旨在更好地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与法治学科在贯彻全面育人方针的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教改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需要教师树立生本意识,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综合教学效果,增强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1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生活实践教学,促进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应用适合小学生身心发育和性格特征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促进小学生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的全面提升。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道德观念、法治思维初步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塑造小学生优秀品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针对课堂内容或创设生活情境,或引入生活案例,或指导学生生活,可以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摆脱空洞说教的束缚,提供一个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搭建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认知生活空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習热情,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2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教学现状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是建立健全人格的根基,更是培养公民素质的核心,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引导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进行经验积累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把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高度联系和整合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3   生活化课堂教学应用的有效策略

3.1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良好品德养成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面临着教学方式刻板、课堂结构单一枯燥、片面强化道德认知却轻视学生道德养成等问题。要摆脱旧有教学理念的束缚,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着力创设生活化课堂,树立“立德、立学、立人、立行”教育新理念,方能破除小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思维提升的阻碍因素,全面达成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培育法治意识的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需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领会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最终让教学回归学生生活,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能够让教与学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品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3.2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形成法治精神

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好奇心强、探究欲望强等特点,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引入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动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为真正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培根筑基。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真正把道德内容、法治观念融合于日常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消减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实现道德修养和法治思维全面提升的综合性培养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材有着丰富的法治精神内容。低段教材中的校园生活规则、中段教材中的生活规则和班级规则,以及高段教材中的公共生活规则,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断丰富着学生的法治思维生活。

相比较而言,六年级法治专册的内容似乎远离学生生活,很容易让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中创设法治教育情境,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实效。我们在对六年级法治专册教材进行教学研讨时,以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例开展研究,在研讨教学前做足了充分准备:如开展“我有一双法眼”,要求父母带孩子走进社区、商场、超市、工作单位、图书馆、敬老院、街道卫生中心……捕捉公民在生活中享受基本权利的镜头,拿到课堂中呈现,引导学生感受到基本权利为我们安心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保障。

又如:我们在课堂中开展“我做小法官”活动,为教材中“林博远爸爸的烦心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了当好小法官,学生想了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可采用“协商”“投诉”“调解”“诉讼”等,主动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法律依据,在课堂讨论时,小法官们为小林的爸爸画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导图。这些设计,增强了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也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和实际生活非常接近,培养了学生依法处理矛盾纠纷的法治意识,增强了小学生的法治观念。

3.3丰富教学形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道德与法治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法治观念,针对实际教学的需要,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途径。以下几种教学形式经过实践检验能够凸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第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开展实践训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激励学生投入个人生活和社会大环境中进行体验。第三,引入生活化案例进行贴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式中的素材源于实际生活,可以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形式,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应用的和谐统一。譬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地方”第10课“父母多爱我”一课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展示父母爱护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幸福时光。这些情境来自学生生活,在生活细节里,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播放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献出自己生命的感人场面时,学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在随后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时,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默默的、无私的爱。生活化的案例最有说服力,这些爱的故事,撞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学生受到了深深的教育;我们还设计了“爱的表达”环节,让孩子们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融入一片又一片绿叶中,装扮到家庭这棵亲情树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些情境实践,强化了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父母的爱的感悟与体验。

4   结语

小学阶段是规范学生道德行为、培养法治观念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转变教学理念的重要性,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开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从而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法治素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林镇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19(05):62-63.

[2]刘健.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 好家长,2018(15):158.

[3]郭琪.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生活化课堂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研究
立足生活,有效改善高中政治教学
打造英语生活化课堂的探索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