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3-21 15:27彭月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所学教学内容初中语文

彭月欣

摘 要:文明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不衰的基础。其中传统文化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而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关系这人们生活的交流及记录,也关系这我国华夏文明的传承。在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具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这些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从而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关键词:传统文化 渗透 初中语文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20

初中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对教学资源的占有比例极大,其教学的范围也十分广,综合性也极强,它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的教学,还肩负这延续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具有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对其进行挖掘、拓展,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养。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价值

1.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其中不变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可以发现,其中具有大量的古代的诗词歌赋,优秀的唯美的诗篇不胜繁多,在教学时,通过分析其中的诗词与文章能够充分的提升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每篇出色文章背后的作者都拥有极为丰富的故事,通过对这些任务故事的剖析,对于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世界唯一现存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无数的文化瑰宝,经过漫长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而且这些传统文化能够充分熏陶我国人们的品质,促使其能够成为有的人才,而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能够有效让学生感受我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的魅力,树立了学生强大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信,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繁重与昌盛,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状态下,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并不成熟,而其生理上又处在青春期,其行为与内心都极为不稳定,热衷与一些吸引人们目光的行为,其中包括一些不好的行为,这也使得学生所关注的事情大多与学习无关,致使学生缺少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中含义理解也不是十分透彻,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具有良好的成绩,对其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也会造成巨大的困扰,并且严重的影响学生在社会中的沟通能力及理解能力,其后果极为严重。

2.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表现欲望强烈,致使学生在课后或放学的时间中专注于一些吸引人们目光的行为的寻找或设计,难以让其利用空闲时间来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这使得学生在进行自己所热衷的行为时过于专注,而自己所学的内容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强化与加深印象,这会让学生快速将所学内容遗忘,若没有及时进行复习或实践,其所学内容将会被彻底遗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及效果。而且,若长期持续这种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难以得到保全,想要再次得到有效的提升,其困难将无比巨大,甚至是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效果,其后果十分严重。

3.教学方式较为粗糙

大多数的初中生由于青春期的特点较难管教,学生在学习时也并不认真,甚至是做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小動作,这使得部分教师的耐心被磨灭,导致其在教学时并不用心,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行为也不去约束,只是旁若无人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且内容极为粗糙,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质量。而且,由于教学内容与过程极为粗糙,导致其他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致使其也逐渐放松精神进而失去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也开始做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小动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4.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被全新的教学理念所代替,大部分教师都在基于全新教学理念的要求来展开教学。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或思想的限制,在教学时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即:教师将,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不仅教学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环境的作用下,学生渐渐感到疲劳,其学习兴趣出现衰落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长期在这种情况学习,学生的思维渐渐变得不灵活,进而让学生变成了人们常说的“书呆子”。

5.对教材的拓展不够

初中语文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涵盖性,这也意味着语文知识的教学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文化知识的储备有限,在教学时不仅不能进行充分的拓展教学,只能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来展开教学,其拓展教学的范围极为有限,这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价值认识极为有限,对其应用的能力也严重不足,这严重降低了教学的效果。而且,由于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其教学内容具有极大的可预见性,这使得部分学生在通过预习后,对其中内容已经具有了一定了解,从而失去了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严重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展开情境教学,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效果,让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但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对于吸引人们眼球的行为较为热衷,而学习的兴趣不大,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黄河颂》的教学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色彩与魅力,完成渗透过程。如,教师利用声乐及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诵,利用配合朗诵过程来满足青春期学生的表现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精神投入到朗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震撼,并增强其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情境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有效加入学习中,帮助教师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

2.鼓励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实践能够极大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进而强化教学的质量。但初中学生正出于青春期,对于一些吸引眼球的事物较为热衷,促使其时间较为“紧”,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还严重影响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极易让学生忘记所学内容。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与掌握程度,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教师在《春酒》的教学时,为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增强教学质量,进而让学生对渗透内容产生较强的印象。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中的新年与其他节日,让学生举出新年中的其他习俗,以此来渗透传统文化,在学生举出各种各样的习俗后,如“贴对联”,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所学,为自己的家门写一副对联,要求其对账工整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内容的寓意,让学生对其行为具有足够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来增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印象。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印象,促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效联想到传统文化。

3.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细致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并对其具有足够的认识与掌握,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经历或班级环境,使得其耐心被消耗,致使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并没有十分用心,甚至,根本不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种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对班级情况进行充分分析,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龟虽寿》的教学中,为了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并增强教学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细致讲解诗词中的内容及含义,并且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并让学生在深入分析所学内容后,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完成类似的诗词,教师要推动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渗透效果。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下,逐步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4.提升教學理念,采用适合新时代的渗透方法

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或思想意识的限制,且处于谨慎,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对课堂的主导权的把握较紧,难以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限制了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积极性。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正视自身问题,提高教学理念,放开对课堂主导权的把控,让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进而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例如,教师在《水调歌头》的教学时,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全新教学理念的实施,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具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教师利用网络寻找相关的MV,利用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播放,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词的魅力,同时,在完成对这首词的分析与理解后,教师组织学生跟随MV进行学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并且,让学生在唱词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促使其对传统文化形成喜爱之情。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帮助下,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更为透彻。

5.深度挖掘教材,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

语文知识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可拓展性,充足的拓展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力及学习兴趣,充分的加强了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过于保守,严格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不足,知识限于教师所教的范围,极大限制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无法充分发挥出该有的教学效果。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放开思想,基于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拓展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例如,教师在《端午的鸭蛋》的教学中,为了让教学充分发挥出该有的效果,增强教学的质量,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拓展教学,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增强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与掌握。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展开拓展教学,结合课文内容,教师为学生进行端午节的来源与各种习俗的意义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日子,让学生对这些风俗及传统文化具有足够的认识,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所学内容保持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拓充分的拓展教学下,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众多的瑰宝之一,其传承的意义极为重大。初中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时应进行充分的渗透,促使学生能够对我国的文化形成足够的自信。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并对其进行拓展教学,还要充分的运用教学方式,提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让学生在充足的传统文化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促使其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汪鹏《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初探》,《新课程》2021年第50期。

[2] 孙奕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学苑教育》2021年第34期。

[3] 钱才贵《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以初中古诗文为例》,《作文》2021年第44期。

[4] 于传军《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研究——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年第10期。

[5] 郐丽丽《灵活教学  快乐写作——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方法》,《第二课堂》2021年第10期。

[6] 齐好芝《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要理顺五种关系——以教学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诗词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29期。

3693500589280

猜你喜欢
所学教学内容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非所学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