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扩招教学管理探索
——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24 18:37翁小美赵文龙饶丽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点生源教材

翁小美,赵文龙,饶丽娟

(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2.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高职扩招工作,是政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职业教育的重大发展机遇。2019年,我国高职百万扩招的工作任务如期顺利完成,2020年,全国高职扩招人数再创新高。因此“怎么招”已不是问题,而招进来“如何教”“如何管理”成了各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促进专业内涵提升的“重要法宝”,是实现高职质量扩招的“关键一招”[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学校)作为国家“双高”院校、省示范性高校、省一流高职院校,在完成高职扩招任务过程中,以扩招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扩招教学管理质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1 学校扩招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学校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等教育国家示范区和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及优势特色,遴选了工程测量技术、建设工程监理、数控技术等专业,主动对接广东科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客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8 个公司,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对接广东伴我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等11 个学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计划。

结合学校2020年扩招生源学情调研,首先,扩招生源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接受过社会的磨砺,他们再次学习,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相比于普通生源的学生,他们更希望能学习到与专业相关且与社会发展紧密接轨的更深入的理论与实操性知识。因此普通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再适合他们,这就要求学校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其次,扩招生源的学生大部分是在岗员工,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只能根据他们的工作时间而定。且由于工作种类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很多工作会有淡旺季之分,那么学习者自然就希望学习能安排在淡季。他们的学习方式多为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学习年限需要弹性学制(3-6年),从而保证学习任务能顺利完成。

最后,因扩招学生分散在各个校外教学点,而校外教学点部分是以开展成人教育和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缺乏对高职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组织、学习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经验。且校外教学点呈现数量多、分散化的特点,校本部对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质量难以监控,教学管理存在漏洞,学校需要加强并创新管理制度,从而保障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质量。

2 高职扩招背景下“三教”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百万扩招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引发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大变革,也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指明了新方向[2]。高职扩招后,从单一到多元的生源之变、从基础到突破的学习目标之变和从刚性到弹性的教学模式之变等都要求对教师、教材、教法进行改革,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学校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三教”改革中教师改革是根本也是基础。随着高职扩招,高职学生数量快速增加,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教育部生师比的要求,学校需要增加教师数量,扩充师资队伍。但据统计,江苏、广东、山东等高职教育大省均有超过50 所高职院校存在教师数量跟不上规模发展要求的现象[3]。而且当前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应届硕博研究生和部分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他们或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能力,或者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欠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高职院校师资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材是教育的基本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来源。在高职扩招背景下,因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不同,扩招生源的学习需求和普通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明显不同,而目前现有的高职教材,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阐述,对技能操作能力缺乏专业性指导,这对普通传统高职生源而言,尚有不足,更何况是本身就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扩招生源。另一方面,现有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没有随着社会、行业的进步及时更新,对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较少,从而导致教材形式单一、枯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培养是不利的。

“怎么教”同样决定人才培养效果。一个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好的“教法”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扩招生源中,因其学生身份的特殊性、时间的不固定性等都要求学校采取不同于传统生源的教学方式。同时,扩招生源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要求学校在开展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分类教育,采用弹性、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深化高职扩招“三教”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遵循《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12 字方针: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4-5]。

3 深化“三教”改革,助力高职扩招教学管理

3.1 多措并举,赋能扩招教师队伍建设

如前文所述,扩招生源的学生因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更强的对操作技能的学习需求,他们渴望通过再次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显得更为重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6]。

学校深刻认识扩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多措并举,赋能扩招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为了保障高职扩招的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学校制定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扩招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并按照全日制普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有机组合校内专任教师和符合条件的校外师资,联合组建专兼教学团队,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二是聘请合作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等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业园”“校政企”三方联动合作平台,聘用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指导、现场授课、技能示范等工作。三是高度重视德育,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各个环节,按照1:350 师生比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切实做到“三全”育人。四是组织教学团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定期举行教研活动,集中研讨,集体备课。

3.2 资源整合,实现优质教材建设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扩招生源的学情调研报告,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在教材改革上多维度发力,以期适应扩招生源的学习需求。在教材的内容上,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分析学情报告,深入了解行业岗位需求,积极邀请高水平的行业企业专家加入教材编写团队,实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同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案例、新工艺、新规范、新技术等写入校企共编教材,融入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破解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学校也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融合,目前已有27 个专业开展了29 个证书制度试点,构建了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内容。在教材形式上,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与课程配套的立体化、数字化线上教材,还开发了新型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

总之,学校高度重视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核心,构建教材管理制度和教材委员会章程,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络络术,开发以线下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线上课程资源为支撑、以多种形式为辅的新型教材,满足了高职扩招学生的学习需求。

3.3 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学校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多种生源类型的实际情况,分类实施、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一是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切实做到“三全”育人。仅2020年,学校各二级学院指导8 个第二期扩招专项行动教学点、12 个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4 个高职专业学院共制订扩招生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8 份(含退役军人),做到不同教学单位不同专业对应不同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实施学生分类教学与管理。结合学生特点,推行“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坚持在岗培养与学校培养相结合、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受教育群体实际,统筹采取线上教学、现场授课、网络答疑、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分类实施教学;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实施分类管理,除退役军人外的学生按教学点、现代学徒制企业、高职专业学院和专业单独编班,并安排专人负责,退役军人按专业单独编班。

三是创新“三结合一上门”教学组织形式。“三结合”即针对企业在岗职工统筹利用日常教学时间和周末、寒暑假、晚间等,坚持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坚持学校(或教学单位)教学与企业学习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坚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一上门”则是根据思政课、心理健康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学校坚持送教到各教学单位或学生所在企业。

猜你喜欢
教学点生源教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